双桥后混合悬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86273 阅读:2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双桥后混合悬挂装置,它包括有驱动桥16、第三桥10,前钢板弹簧4,后钢板弹簧12,空气弹簧14,其特征在于前钢板弹簧4与后钢板弹簧12错开布置于车架7上,且前钢板弹簧4作为驱动桥16的导向元件,后钢板弹簧12作为第三桥10的导向元件,空气弹簧14作为双桥的主要弹性元件。(*该技术在200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双桥的后悬挂装置。现有的双桥后悬挂装置一般都采用摆臂式平衡悬挂装置,尽管其结构简单、实用、成本低,但其偏频很高,若作为客车的悬挂,则舒适性较差,而且在满载与空载相比,其车架不具有等高性。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由钢板弹簧、空气弹簧等组成的双桥后混合悬挂装置。一种双桥后混合悬挂装置,它包括有驱动桥16、第三桥10,前钢板弹簧4,后钢板弹簧12,空气弹簧14,前钢板弹簧4与后钢板弹簧12错开布置于车架7上,且前钢板弹簧4作为驱动桥16的导向元件,后钢板弹簧12作为第三桥10的导向元件,空气弹簧14作为双桥的主要弹性元件。本技术的优点在于用钢板弹簧作为双桥的导向元件,成本低可靠性高;用空气弹簧作为主要弹性元件,使悬挂的偏频较低,乘坐舒适性较好;由于空气弹簧具有高度不变性,因此本技术特别适用于大型客车。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如图1、图2所示,前钢板弹簧4通过前骑马螺栓17联接于驱动桥16的上面,其两端分别通过支架2,后支架8与车架7的侧面相联接,在前钢板弹簧4的左右两侧气簧支架19上分设有空气弹簧14,后钢板弹簧12通过后骑马螺栓9与第三桥10的下面相联接,其两端分别通过前支架15和后支架11与车架7的下面相联接,在第三桥上左、右各设有一空气弹簧14,空气弹簧14的上面与车架7相联接。前骑马螺栓17分别将前钢板弹簧4、气簧支架19联接于驱动桥16的上、下面上。前钢板弹簧4通过前支架2、后支架8与车架7的侧面相联,以作为驱动桥的导向元件。缓冲块6通过支架5与车架7相联。若左、右共四个空气弹簧14装于气簧支架19上,空气弹簧14的上面与车架7相联,它们作为驱动桥的主要弹性元件。后钢板弹簧12通过后绮马螺栓9与第三桥10的下面相联,作为第三桥的导向元件。前支架15和后支架11将后钢板弹簧12联接于车架7的下面,与前钢弹簧4错开,以保证它们互不干涉。第三桥左、右、各有一个空气弹簧14,装于第三桥的上面,空气弹簧14的上面与车架7相联,它们作为第三桥的主要弹性元件,整个系统共有六个减振器3,分别装于六个空气弹簧处。左、右各有一个高度阀1,分别控制左、右空气弹簧14。驱动桥16装有双胎18,第三桥10装有单胎13。水平载荷由前钢板弹簧4承载,前钢板弹簧4同时承受部分垂直载荷,剩下的垂直载荷均压在6个空气弹簧14上,各空气弹簧14的气囊互相联通,高度阀1调节空气弹簧14高度,限制车架1与驱动桥16间的距离,形成一气囊,起缓冲承载作用,当载荷增强时,车架下行,高度阀1打开压缩空气罐向空气弹簧14气囊充气,使空气弹簧压力上升,车架7恢复原位,完成充气过程,当载荷下降时,车架7上行,高度阀1将空气弹簧14的气囊与大气相联降低气囊压力,降低车架的高度,完成放气过程。本技术适用于后悬挂载荷超过10吨、需加第三桥的各种车辆。权利要求1.一种双桥后混合悬挂装置,它包括有驱动桥16、第三桥10,前钢板弹簧4,后钢板弹簧12,空气弹簧14,其特征在于前钢板弹簧4与后钢板弹簧12错开布置于车架7上,且前钢板弹簧4作为驱动桥16的导向元件,后钢板弹簧12作为第三桥10的导向元件,空气弹簧14作为双桥的主要弹性元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桥后混合悬挂装置,其特征在于前钢板弹簧4通过前骑马螺栓17联接于驱动桥16的上面,其两端分别通过支架2,后支架8与车架7的侧面相联接,在前钢板弹簧4的左右两侧气簧支架19上分设有空气弹簧14,后钢板弹簧12通过后骑马螺栓9与第三桥10的下面相联接,其两端分别通过前支架15和后支架11与车架7的下面相联接,在第三桥上左、右各设有一空气弹簧14,空气弹簧14的上面与车架7相联接。专利摘要一种具有双桥的混合悬挂装置,它由钢板弹簧4、空气弹簧14、驱动桥16、第三桥10、高度阀1、减振器3、缓冲块6等组成,前钢板弹簧4、后钢板弹簧12错开布置于车架7上,驱动桥16、第三桥10上钢板弹簧与空气弹簧共同承受载荷,双桥后混合悬挂,其结构简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较好的平顺性,适用于后悬挂载荷超过10吨的各种车辆。文档编号B60G11/00GK2206734SQ94242690公开日1995年9月6日 申请日期1994年10月12日 优先权日1994年10月12日专利技术者朱连礼, 张宁一, 詹跃进, 周月珍, 倪少虎, 林莺 申请人: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连礼张宁一詹跃进周月珍倪少虎林莺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