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管拉拔内膜油组合物及其用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57230 阅读:2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01 08: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铜管拉拔内膜油组合物及其用途,主要解决现有技术存在油品由于退火清净性不够,退火前必须进行清洗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采用以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份:a)5~35份的油性剂;b)30~70份的增粘剂;c)0.01~0.5份的防腐蚀剂;d)5~35份的基础油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该问题,可用于铜管拉拔内膜油组合物的工业生产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主要解决现有技术存在油品由于退火清净性不够,退火前必须进行清洗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采用以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份:a)5~35份的油性剂;b)30~70份的增粘剂;c)0.01~0.5份的防腐蚀剂;d)5~35份的基础油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该问题,可用于铜管拉拔内膜油组合物的工业生产中。【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电力、电子、汽车以及家用电器工业的发展,铜管特别是用于热交换器铜 管的需求量日益增长,铜管生产厂正在逐渐地把直链拉拔工艺,改变成盘管拉拔工艺。这是 由于后者生产效率高、成品率高、拉拔力小以及可以生产出长度较长、能适应上述工业自动 生产线使用要求的成盘铜管。 众所周知,铜管拉拔加工属于塑性加工范畴,与钢材加工不同,例如不需要很高的 极压性能却对抗磨和减摩要求较高,对铜腐蚀要求较高,退火无残留等。 铜管经过拉拔管径和壁厚均明显缩小,内外壁均需要涂覆润滑油品;为了消除拉 拔时产生的应力并达到合适的硬度和强度,铜管需要进行退火。文献CN1270210A公开了 一种铜管拉拔润滑油复合添加剂,它基本上由释释溶剂、油性剂、极压剂、防锈剂、腐蚀抑制 齐?、光亮剂和抗乳化剂组成。但是其退火清净性无法满足要求,拉拔工序后必须经过清洗工 序才能进行退火。文献"合成润滑材料,2005,1672-4364"公开了一种酯型铜管拉拔油,该 文献仅强调了与制冷剂134a的良好相容性,对退火清净性的考察则仅仅通过480°C恒温30 分钟后目测残留,没有体现出残留量和终点温度。 【专
技术实现思路
】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现有技术存在油品由于退火清净性不够,退火 前必须进行清洗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铜管拉拔内膜油组合物。该组合物退火清净性好,拉 拔工序后可以不经过清洗工序,直接进行退火。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提供一 种与解决技术问题之一相对应的铜管拉拔内膜油组合物的用途。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铜管拉拔内膜油组 合物,以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份: a) 5?35份的油性剂; b) 30?70份的增粘剂; c) 0.01?0.5份的防腐蚀剂; d) 5?35份的基础油; 所述油性剂选自脂肪酸酯或脂肪醇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增粘剂选自聚异丁烯或乙丙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防腐蚀剂选自苯并三氮唑或噻二唑衍生物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基础油选自精制矿物油,40°C运动黏度在35mm2/s以下。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以重量份数计,油性剂的用量为5?30份,增粘剂的用 量为40?60份,防腐蚀剂的用量为0. 02?0. 3份,基础油的用量为10?30份。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脂肪酸酯选自油酸酯、棕榈酸酯、邻苯二甲酸酯或 己二酸酯中的至少一种。更优选地,所述脂肪酸酯选自油酸甲酯、棕榈酸丁酯、邻苯二甲酸 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或己二酸二辛酯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脂肪醇选自十二醇、十六醇、油醇或C12-14混合醇 的至少一种。更优选地所述脂肪醇选自C12-14混合醇。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聚异丁烯分子量为350?3500。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乙丙共聚物分子量为0. 5X105?2. 5X105。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基础油选自溶剂精制基础油或加氢精制基础油中 的至少一种。 本专利技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为:将基础油加入调和釜中,当温度为55?65°C时,力口 入所需量的油性剂、增粘剂、防腐蚀剂,恒温搅拌60分钟以上,搅拌均匀后经检验出料。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二,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上述铜管拉拔内膜油组 合物用于铜管拉拔加工过程。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铜管拉拔内膜油组合物的组份、重量份数以及优选范围与 解决技术问题之一所采取的技术方案相同。 本专利技术通过优选原料,特别是选用脂肪酸酯或脂肪醇中的至少一种作为油性剂, 选用40°C运动黏度在35mm 2/s以下的低粘度基础油,充分发挥各组份的协同作用,在保证润 滑的情况下,提高了产品的退火清净性,加工后铜管可以直接进行退火,取得了较好的技术 效果。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阐述。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5】 将所需量的基础油、油性剂、增粘剂、防腐蚀剂混合,加热至60°C,恒温搅拌60分 钟,检验合格后罐装。其中各组份及其重量份数见表1,产品性能见表2。 表1中,D0P为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0A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PB2400为分子量 约为2400左右的聚异丁烯,JINEX1300为分子量为1300的聚异丁烯,VL700为分子量为 100000的乙丙胶,T706为苯并三氮唑,T561为噻二唑衍生物,HVI I75、HVI 1150为溶剂精 制矿物油,HVI 116为加氢精制矿物油。 HVI 175 在 40°C运动黏度为 15mm2/s,HVI 1150 在 40°C运动黏度为 30mm2/s,HVI 116在40°C运动黏度为30mm2/s。 表2中,PB为最大无卡咬负荷,反映油品的油膜强度。摩擦系数反映了油品的减 摩效果。终点温度反映了油品的退火难易程度,温度越低则表示该油越容易退火,终点残留 量反映了退火后油品残留,残留量越少,表示退火清净性越好。 【对比例1?3】 表1中菜籽油为天然植物油,合成酯ΡΕΤ0为季戊四醇油酸酯,HVI 1500在40°C运 动黏度为l〇〇mm2/s。 各组份及其重量份数见表1,产品性能见表2。 表 1 【权利要求】1. 一种铜管拉拔内膜油组合物,以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份: a) 5?35份的油性剂; b) 30?70份的增粘剂; c) 0.01?0.5份的防腐蚀剂; d) 5?35份的基础油; 所述油性剂选自脂肪酸酯或脂肪醇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增粘剂选自聚异丁烯或乙丙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防腐蚀剂选自苯并三氮唑或噻二唑衍生物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基础油选自精制矿物油,40°C运动黏度在35mm2/s以下。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铜管拉拔内膜油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以重量份数计,油性剂的 用量为5?30份,增粘剂的用量为40?60份,防腐蚀剂的用量为0. 02?0. 3份,基础油 的用量为10?30份。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铜管拉拔内膜油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脂肪酸酯选自油酸 酯、棕榈酸酯、邻苯二甲酸酯或己二酸酯中的至少一种。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铜管拉拔内膜油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脂肪酸酯选自油酸甲 酯、棕榈酸丁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或己二酸二辛酯中的至少一种。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铜管拉拔内膜油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脂肪醇选自十二醇、 十六醇、油醇或C12-14混合醇的至少一种。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铜管拉拔内膜油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脂肪醇选自C12-14混 合醇。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铜管拉拔内膜油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异丁烯分子量为 350 ?3500。8. 根据权利要求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铜管拉拔内膜油组合物,以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份:a)5~35份的油性剂;b)30~70份的增粘剂;c)0.01~0.5份的防腐蚀剂;d)5~35份的基础油;所述油性剂选自脂肪酸酯或脂肪醇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增粘剂选自聚异丁烯或乙丙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防腐蚀剂选自苯并三氮唑或噻二唑衍生物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基础油选自精制矿物油,40℃运动黏度在35mm2/s以下。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晓阳李谨张旭王士庭吴滨杨志东胡晓辉杨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