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救护车上氧气瓶的汇流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38216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31 10: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的救护车上氧气瓶的汇流排,包括壳体,该壳体上设有两个氧气进口接头和一个氧气出口接头,壳体内设有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连接通道,第一通道的另一端经连接通道和第二通道的另一端连通,连接通道还与氧气出口接头连接;第一通道的中部设为一第一锥形腔,第二通道的中部设为一第二锥形腔,第一锥形腔内配有第一塞头,第二锥形腔内配有第二塞头,第一塞头和第二塞头经一连杆相连,连杆与壳体铰接,与第一塞头连接的连杆一端设为磁性体,第一锥形腔的腔壁上嵌有与磁性体磁力配合的磁性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同时接入两个氧气瓶,且能在其中一个氧气瓶用完后自动、快速地切换接入至另一氧气瓶,使用十分方便。(*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的救护车上氧气瓶的汇流排
本技术涉及汇流排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的救护车上氧气瓶的汇流排。
技术介绍
在救护车内,目前通常有两个氧气瓶,以作互相备份。通过调节每个氧气瓶的减压阀,调节氧气的输出压力可输出适合压力、流量的氧气,用于急救病人。但是只能用完一个氧气瓶才能使用另外一个氧气瓶,当其中一个氧气瓶使用完毕时,需要插拔更换氧气接头至另一个氧气瓶,使用很不方便,而且拖慢了救助病人的速度。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救护车上氧气瓶的汇流排,能同时接入两个氧气瓶,且能在其中一个氧气瓶用完后自动、快速地切换接入至另一氧气瓶,使用十分方便。 本技术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新型的救护车上氧气瓶的汇流排,包括壳体,该壳体上设有两个氧气进口接头和一个氧气出口接头,壳体内设有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连接通道,第一通道的一端和第二通道的一端一一对应连接两个氧气进口接头,第一通道的另一端经连接通道和第二通道的另一端连通,连接通道还与氧气出口接头连接;第一通道的中部设为一第一锥形腔,第二通道的中部设为一第二锥形腔,第一锥形腔内配有第一塞头,第二锥形腔内配有第二塞头,第一塞头和第二塞头经一连杆相连,连杆与壳体铰接,且该铰接点与第一塞头的距离大于该铰接点与第二塞头的距离;与第一塞头连接的连杆一端设为磁性体,第一锥形腔的腔壁上嵌有与磁性体磁力配合的磁性环。 优选地,所述第一通道的通道壁和第二通道的通道壁设均设有供所述连杆穿过的穿孔,穿孔中设有弹性胶体,所述连杆分别密封穿过两穿孔中的弹性胶体。 优选地,所述第一通道远离氧气进口接头的一端设有第一逆止阀,所述第二通道远离氧气进口接头的一端设有第二逆止阀。 优选地,与所述氧气出口接头连接的连接通道一端设有气体压力传感器。 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技术的两个氧气进口接头接入两个救护车上的氧气瓶后,由于铰接点与第一塞头的距离大于该铰接点与第二塞头的距离,根据杠杆原理,第一塞头将被氧气瓶内的氧气压力而被顶开,与第一锥形腔间形成空隙,从而使氧气气流经过第一通道和连接通道进入氧气出口接头,此时,第二塞头将在杠杆作用下堵塞第二锥形腔;当该氧气瓶内的氧气压力不足时,第一塞头将在磁性体和磁性环的磁性吸力下堵塞在第一锥形腔中,该第一塞头经连杆带动第二塞头从第二锥形腔中顶开,产生空隙,使氧气气流经过第二通道和连接通道进入氧气出口接头,因此,本技术能在其中一个氧气瓶用完后自动、快速地切换接入至另一氧气瓶,使用十分方便,大大加快了救助病人的速度。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氧气进口接头;3、氧气出口接头;4、第一通道;5、第二通道;6、连接通道;7、弟一维形腔;8、弟_■维形腔;9、弟一塞头;10、弟_■塞头;11、连杆;12、绞接点;13、磁性体;14、磁性环;15、穿孔;16、弹性胶体;17、第一逆止阀;18、第二逆止阀;19、气体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一种新型的救护车上氧气瓶的汇流排,包括壳体1,该壳体I上设有两个氧气进口接头2和一个氧气出口接头3,壳体I内设有第一通道4、第二通道5和连接通道6,第一通道4的一端和第二通道5的一端一一对应连接两个氧气进口接头2,第一通道4的另一端经连接通道6和第二通道5的另一端连通,连接通道6还与氧气出口接头3连接;第一通道4的中部设为一第一锥形腔7,第二通道5的中部设为一第二锥形腔8,第一锥形腔7内配有第一塞头9,第二锥形腔8内配有第二塞头10,第一塞头9和第二塞头10经一连杆11相连,连杆11与壳体I铰接,且该铰接点12与第一塞头9的距离大于该铰接点12与第二塞头10的距离;与第一塞头9连接的连杆11 一端设为磁性体13,第一锥形腔7的腔壁上嵌有与磁性体13磁力配合的磁性环14。 两个氧气进口接头2接入两个救护车上的氧气瓶后,由于铰接点12与第一塞头9的距离大于该铰接点12与第二塞头10的距离,根据杠杆原理,第一塞头9将被氧气瓶内的氧气压力而被顶开,与第一锥形腔7间形成空隙,从而使氧气气流经过第一通道4和连接通道6进入氧气出口接头3,此时,第二塞头10将在杠杆作用下堵塞第二锥形腔8 ;当该氧气瓶内的氧气压力不足时,第一塞头9将在磁性体13和磁性环14的磁性吸力下堵塞在第一锥形腔7中,该第一塞头9经连杆11带动第二塞头10从第二锥形腔8中顶开,产生空隙,使氧气气流经过第二通道5和连接通道6进入氧气出口接头3,因此,本技术能在其中一个氧气瓶用完后自动、快速地切换接入至另一氧气瓶,能同时接入两个氧气瓶,将本汇流排并排后或者可接入多个氧气瓶,使用十分方便,大大加快了救助病人的速度。 其中,通过设置铰接点12与第一塞头9的距离、该铰接点12与第二塞头10的距离以及磁性体13与磁性环14的吸力,就可以实现当接入第一通道4的氧气瓶失去氧气压力时,第一塞头9才堵塞第一锥形腔7。 为便于连杆11的设置,同时防止连杆11穿过第一通道4和第二通道5后导致漏气,第一通道4的通道壁和第二通道5的通道壁设均设有供连杆11穿过的穿孔15,穿孔15中设有弹性胶体16,连杆11分别密封穿过两穿孔15中的弹性胶体16。弹性胶体16可时刻保持贴合密封连杆11。 为防止两个氧气瓶串气,本例在第一通道4远离氧气进口接头2的一端设有第一逆止阀17,第二通道5远离氧气进口接头2的一端设有第二逆止阀18。 与氧气出口接头3连接的连接通道6 —端设有气体压力传感器19,通过该气体压力传感器19检测氧气出口接头3处的压力,配以显示屏,可以显示氧气输出的压力。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技术所要求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的救护车上氧气瓶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该壳体上设有两个氧气进口接头和一个氧气出口接头,壳体内设有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连接通道,第一通道的一端和第二通道的一端一一对应连接两个氧气进口接头,第一通道的另一端经连接通道和第二通道的另一端连通,连接通道还与氧气出口接头连接;第一通道的中部设为一第一锥形腔,第二通道的中部设为一第二锥形腔,第一锥形腔内配有第一塞头,第二锥形腔内配有第二塞头,第一塞头和第二塞头经一连杆相连,连杆与壳体铰接,且该铰接点与第一塞头的距离大于该铰接点与第二塞头的距离;与第一塞头连接的连杆一端设为磁性体,第一锥形腔的腔壁上嵌有与磁性体磁力配合的磁性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的救护车上氧气瓶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该壳体上设有两个氧气进口接头和一个氧气出口接头,壳体内设有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连接通道,第一通道的一端和第二通道的一端一一对应连接两个氧气进口接头,第一通道的另一端经连接通道和第二通道的另一端连通,连接通道还与氧气出口接头连接;第一通道的中部设为一第一锥形腔,第二通道的中部设为一第二锥形腔,第一锥形腔内配有第一塞头,第二锥形腔内配有第二塞头,第一塞头和第二塞头经一连杆相连,连杆与壳体铰接,且该铰接点与第一塞头的距离大于该铰接点与第二塞头的距离;与第一塞头连接的连杆一端设为磁性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越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新康杰特种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