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卓铭丰专利>正文

活动轮无轴承旋转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82876 阅读:2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活动轮无轴承旋转装置,属于活动轮联接装置。由轮子、基座及连接杆组成,主要是于轮子、基座承设连接杆后端部形成包覆片、而连接杆下端有一环槽,借以于连接杆与基座包覆结合后,同时于包覆片对应连接杆环槽部位辗压形成相对的凹陷环槽,使连接杆与基座借两环槽相互嵌制结合,又借包覆片的凹陷环槽对连接杆环槽的限位作用,使轮子及基座能以连接杆为轴作自由的旋转,成为一种无轴承而具旋转功能的活动轮。(*该技术在200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活动轮联接装置,特别是一种活动轮无轴承旋转装置。一般座椅或需经常般移的小型橱框等家俱,通常附设有活动轮,藉以提供适当的活动移位或旋转功能,以利于般移或使用所需,俾能提升其实用介值。而为了提供活动轮旋转的功能,一般系以设置轴承方式达成,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的活动轮,即是一种利用滚珠轴承赋予活动旋转功能的现知结构,依图式观之,其结构主要包括轮子11、基座12及连接杆13等构件,其中轮子11与基座12系呈枢设型态,藉以使轮子11具有转动移位的功能,而该连接杆13的作用则在于结合轮子11与家俱(未绘),至于轮子11的活动旋转功能达成上,系于基座12供承设连接杆13的后端部形成一滚承珠承座14,于其环槽内置入适当数目的滚珠15,而连接杆13下端结合段预定位置则相对设一覆盘16,藉以于连接杆13插接枢设结合于基座12时,使滚珠承座14与覆盘16上下对应覆合而对滚珠15形成夹置限位,同时将连接杆13下端部予以冲压变形而固定连接杆13与基座12的结合状态,据此利用该等位于滚珠承座14与覆盘16间的滚珠15形成轴承作用,俾赋予轮子11可绕着连接杆13为轴作自由旋转。就前揭的现知结构而言,因其旋转功能系藉滚珠承座与覆盘间的滚珠达到顺畅进行,但轮子与连接杆的偏心设计,欲使其承受重力由连接杆直接作用于滚珠及滚珠承座上,经一段时间后,将导致滚珠承座的变形而与覆盘间出现缝隙,造成滚珠由该二者间的缝隙掉出,而减少了滚珠的数目,此一情形下,便影响轮子旋转顺畅度,甚至上失旋转功能或整个活动轮不堪使用,成为其实用上的缺失。再者,以此种现知结构的制造,因完全系由滚珠的设置决定其旋转功能的顺畅性,是而其容置滚珠承座及覆盘的结构配合上便需极为精确,才能达到顺畅的旋转功能,如此一来,无形间便增加了其加工制造难度及不良品的发生率,影响其制造成本,同时其滚珠的置入作业,以及连接杆与基座结合时的覆盘及液珠承座的组配上,亦有相当的困难性且甚为耗时,举凡以上种种,均造成其制造成本未能达最佳经济效益及品质不易维持的重要因素,实有待加以解决改善。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最简易的结构,使连接杆与基座不易因承受重力而变形,维持其结构的完整性及轮子旋转功能顺畅性;降低其制造难度及成本,维持其制造品质,从而提高其经济效益。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是一种活动轮无轴承旋转装置,其主要是在活动轮的连接杆下端部预设一环槽,并于连接杆与轮子、基座结合后,于基座包覆片对应位置形成凹陷环槽,俾能固定其结合状态,同时借环槽的限位作用而达轮子与基座以连接杆为轴的旋转功能。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其利用连接杆及基座包覆片的环槽配合设计取代现用的轴承结构,不但结构及制造组配上获得简化,同时于使用上亦能维持其旋转功能的顺畅,维持其制造品质,降低了成本,进而提高其经济效益。本技术还可以从以下附图与实施例中得到进一步的说明图1系本技术活动轮的整体示意图。图2系本技术活动轮的局部结构分解图。图3系本技术活动轮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图4系现知活动轮旋转结构示意图。图面说明11、21-轮子,12-基座,13、25-连接杆,14-滚珠承座,15-滚珠,16-覆盘,22-座,23-包覆片,24-凹陷环槽,26-环槽。以下通过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述本技术是一种活动轮无轴承旋转装置,请参阅图1、2所示,其组成构件包括轮子21,基座及连接杆25,三部份,其结构设计上,基座由座22和包覆片23组成;包覆片23的两端呈圆筒形,而中段由卷片延伸对称且有间距的呈形;座22其前部呈球面形,并由球面后端延伸呈冂形,座22的冂形与包覆片23的对称呈形相连成一体;连接杆25为圆杆,其一端设有螺纹,并套有螺帽,另一端上设有一环槽26,连接杆25置于基座的包覆片23中,并于包覆片23对应连接杆25环槽26的部位辗压形成相对的凹陷环槽24,使连接杆25与基座的包覆片23借两者环槽24、26相互嵌制的枢设结合;在座22下端上连有球形轮子21。借包覆片23的凹陷环槽24对连接杆25环槽26的限位作用,使球形轮子21及基座能以连接杆25为轴作自由的旋转,成为一种不需利用轴承而能具旋转功能的活动轮,此乃实施例1。实施例2,如图4所示,该实施例2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将实施例1基座的座22前部呈球面形改用为两块平行的长条板,并由两长条板后端延伸呈冂形,该冂形与包覆片23的对称呈形相连成一体,且在两块平行的长条板之间后上方设有一遮盖,在两块平行的长条板下方装有一扁形轮子21;其它与实施例1全同。本技术的结构设计而言,因仅需利用连接杆25的环槽26与基座的包覆片23的对应凹陷环槽24相互限位作用,即能同时达到其组装定位效果并赋予枢动功能,是而在结构上能以最简易构件组成获得活动轮所需的旋转功能,并能进一步降低其制造组配难度,提供极佳的产业利用介值,同时,因基座的包覆片23与连接杆25的包覆式结合结构,于重力承受上较不致造成其结构的变形,使其旋转功能不致受到影响,从而在实用性方面亦能获得极佳的维持。权利要求1.一种活动轮无轴承旋转装置,包括轮子、基座及连接杆,其特征在于基座由座(22)和包覆片(23)组成,包覆片(23)的两端呈圆筒形,而中段由卷片延伸呈对称的形,并与座(22)相连成一体;连接杆(25)为圆杆,其一端设有螺纹,另一端上设有环槽(26),连接杆(25)置于基座的包覆片(23)中,并于包覆片(23)对应连接杆(25)环槽(26)的部位辗压形成相对的凹陷环槽(24),使连接杆(25)与基座借两者环槽(24)、(26)相互嵌制的枢设结合;而座(22)与轮子(21)连接在一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动轮无轴承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座(22)其前部呈球面形,并由球面后端延伸呈冂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动轮无轴承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座(22)由两块平行的长条板,并由两长条板后端延伸呈冂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动轮无轴承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两块平行长条板之间设有一遮盖。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动轮无轴承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轮子(21)为球形轮子或扁形轮子。专利摘要本技术是一种活动轮无轴承旋转装置,属于活动轮联接装置。由轮子、基座及连接杆组成,主要是于轮子、基座承设连接杆后端部形成包覆片、而连接杆下端有一环槽,借以于连接杆与基座包覆结合后,同时于包覆片对应连接杆环槽部位辗压形成相对的凹陷环槽,使连接杆与基座借两环槽相互嵌制结合,又借包覆片的凹陷环槽对连接杆环槽的限位作用,使轮子及基座能以连接杆为轴作自由的旋转,成为一种无轴承而具旋转功能的活动轮。文档编号B60B33/08GK2252724SQ9622911公开日1997年4月23日 申请日期1996年1月16日 优先权日1996年1月16日专利技术者卓铭丰 申请人:卓铭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活动轮无轴承旋转装置,包括轮子、基座及连接杆,其特征在于:基座由座(22)和包覆片(23)组成,包覆片(23)的两端呈圆筒形,而中段由卷片延伸呈对称的┐形,并与座(22)相连成一体;连接杆(25)为圆杆,其一端设有螺纹,另一端上设有环槽(26),连接杆(25)置于基座的包覆片(23)中,并于包覆片(23)对应连接杆(25)环槽(26)的部位辗压形成相对的凹陷环槽(24),使连接杆(25)与基座借两者环槽(24)、(26)相互嵌制的枢设结合;而座(22)与轮子(21)连接在一起。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卓铭丰
申请(专利权)人:卓铭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