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在环流式吸附池上的混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823114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26 04: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在环流式吸附池上的混合装置,属于水处理领域,水处理设备上的配件,它有进水管,进水管的出水端水管出口向上,出水端水管出口处安装有喷嘴,进水管的进水端安装有吸附剂添加阀,进水管上的喷嘴伸进混合室下端,混合室上端面与环流式吸附池上的流化反应器入口密封连接;具有废水和吸附剂前期混合、吸附剂循环被使用、利用率高、吸附时间长、整体能耗低的优点,弥补了已有技术的不足。(*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用在环流式吸附池上的混合装置,属于水处理领域,水处理设备上的配件,它有进水管,进水管的出水端水管出口向上,出水端水管出口处安装有喷嘴,进水管的进水端安装有吸附剂添加阀,进水管上的喷嘴伸进混合室下端,混合室上端面与环流式吸附池上的流化反应器入口密封连接;具有废水和吸附剂前期混合、吸附剂循环被使用、利用率高、吸附时间长、整体能耗低的优点,弥补了已有技术的不足。【专利说明】一种用在环流式吸附池上的混合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在环流式吸附池上的混合装置,属于水处理领域,水处理设备上的配件。
技术介绍
在废水处理领域,对难降解有机物诸如芳烃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的处理一直是水处理领域的难点,也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难降解有机物的常用处理方法包括化学氧化、物理吸附、化学氧化和物理吸附的耦合处理。 现有技术中,中国专利文献CN102219285A提供公开了一种连续流内循环拟流化床树脂离子交换与吸附反应器,其包括反应器主体外壳、斜管分离器、集水堰、进水管、出水管,还包括变径流化槽、导流板、树脂再生槽、树脂排出管、再生树脂回流管、配水射流器。反应器主体外壳底部设有进水管和配水射流器连接,配水射流器与变径流化槽下部相连接,在变径流化槽的下部设置有螺旋桨式搅拌器用于使进入的废水与树脂并同时将水流向上提升,反应器主体外壳与变径流化槽之间设置导流板,反应器主体外壳与导流板之间设置斜管分离器,斜管分离器的上方设置集水堰,集水堰与出水管相连接,树脂再生槽通过树脂排出管和再生树脂回流管分别与反应器底部、变径流化槽相连接。该反应器在工作时,待处理的废水经进水管进入反应器,经配水射流器的配水器分配进入射流管,射流管喷发出的流体和树脂在变径流化槽内搅拌器的作用下充分混合涡流向上流动,并在搅拌器的作用下将水流进一步向上提升,在提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树脂和废水的接触吸附,使得废水中的有机物富集在树脂的表面上;经提升吸附后的废水从变径流化槽的顶部溢流出而进入变径流化槽和导流筒之间的区域内并向下流动,在向下流动的过程中,树脂向下沉积于主体外壳下部的锥体处,沉积树脂后的流体经设置在导流板外的斜管分离器分离后将清水导出,从而实现了利用粉体树脂或者磁性粉体树脂对给水处理、废水、生化尾水及中水的深度处理。 在上述反应器中,变径流化槽包括位于下部的变径段和位于上部的扩大段,螺旋桨叶设置在所述变径流化槽内部且位于变径段和扩大段过渡的位置,从而利用螺旋桨叶的快速旋转实现对下部变径段内废水和树脂混合液的搅拌混合、以及上部扩大段内部混合液的涡流上升;但是,仅仅利用螺旋桨叶在大体积的变径流化槽内要实现对废水和树脂混合液的充分搅拌和涡流上升,能耗很大,从而导致废水处理成本大幅增加。 此外,上述反应器在工作时,从变径流化槽顶部溢流出的经吸附后的废水连通树脂一同向下流动,在反应器的主体外壳下部的锥体处,树脂沉降,水体和树脂分离;由于主体外壳下部的锥体是朝向锥体底端倾斜的,所以当水体和树脂分离后,水体由于上述锥体的倾斜方向而有趋势朝向锥体底端流动冲击,从而引起了对沉积树脂的冲击波动,影响了经沉降分离后的水体的质量。 另外,在上述反应器中,废水与吸附物质的混合是在变径流化槽内经过搅拌器的作用进行混合的,进入流化反应器之前没有实现吸附物质与污水的前期混合,这样降低了吸附物质的利用率,减少了吸附时间,同时增加了变径流化槽中实现污水和吸附物质混合所需要的能量消耗。另外吸附剂与清水分离后没有连续实现吸附作用,降低了吸附剂的利用率。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 申请人: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结构的环流式吸附池,其整体结构方案解决了上述问题,特别是用在该环流式吸附池上的混合装置,不仅能够满足本 申请人:提出的环流式吸附池工作要求,还解决了上述第三个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吸附物质的利用率,延长了吸附时间,降低了能耗,实现了循环吸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在环流式吸附池上的混合装置,其具有废水和吸附剂前期混合、吸附剂可以循环被使用、利用率高、吸附时间长、整体能耗低的特点。 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在环流式吸附池上的混合装置,它有进水管,进水管的出水端水管出口向上,出水端水管出口处安装有喷嘴,进水管的进水端安装有吸附剂添加阀,进水管上的喷嘴伸进环流式吸附池上的流化反应器入口 ; 进水管上的喷嘴伸进混合室下端,混合室上端面与环流式吸附池上的流化反应器入口密封连接; 混合室上部是伞状结构,混合室下部是圆柱形结构,混合室上部的伞状结构与下部的圆柱形结构封闭连接; 混合室上部伞状结构高度hi是导流筒高度的1/3,混合室下部园柱形结构高度h2是导流筒高度的1/3 ; 混合室下部圆柱形直径D为吸附池直径的1/3?1/2 ; 混合室下部圆柱形直径D为吸附池直径的1/3、或2/5、或9/20、或1/2。 本技术的优点是:由于本技术所述的混合装置,其进水管出口加装有喷嘴,方便调整废水进入流化反应器的速度与压力,保证废水在环流式吸附池内与吸附剂交换的时间;同时,进水管上加装的吸附剂添加阀,方便废水与吸附剂的提前充分混合,延长了废水与吸附剂的交换时间,提高了吸附物质的利用率,吸附速率高,且结构设计简单,方便实现; 由于本技术所述的混合装置,还设置有混合室,混合室的设置不仅提高了吸附物质的利用率,进一步延长吸附时间,降低能耗,还实现了循环吸附,解决了已有技术吸附剂与水分离后不能实现连续吸附、吸附剂利用率低的问题; 由于本技术采用了各种优选结构尺寸,确保了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现效果,解决了已有技术方案的不足; 由于吸附剂和未经处理的废水混合是在进入进水管中完成的,增加了所述吸附剂和废水的接触时间,进一步提高了净水的出水质量,同时通过吸附剂的循环流动,提高了吸附剂利用率。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所述混合装置结构示意主视图; 图2是本技术所述混合装置结构俯视图; 图3是本技术所述混合装置安装在环流式吸附池上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1_进水管,2-出水管,3-排泥管,4-提升段,5-喉管段,6-混合室,7-折流罩,8-导流筒,9-伞形罩,10-喷嘴、11-溢流室、12-分离室、13-溢流堰,14-腔体,15-沉降室,16-吸附剂添加阀,17-混合室上端面。 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加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阐述。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用在环流式吸附池上的混合装置,如图1、2所示,它有进水管1,进水管I的出水端水管出口向上,出水端水管出口处安装有喷嘴10,进水管I的进水位置安装有吸附剂添加阀16 ; 混合室6上部是伞状结构,混合室6下部是圆柱形结构,混合室6上部的伞状结构与下部的圆柱形结构封闭连接,混合室6下端与外界相通;混合室上端面17与环流式吸附池上的流化反应器入口密封连接; 混合室6上部伞状结构高度hi是环流式吸附池内导流筒8高度的1/3左右,具体可以是1/3;混合室6下部园柱形结构高度h2是环流式吸附池内导流筒(8)高度的1/3左右,具体可以是1/3 ;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在环流式吸附池上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它有进水管(1),进水管(1)的出水端水管出口向上,出水端水管出口处安装有喷嘴(10),进水管(1)的进水端安装有吸附剂添加阀(16),进水管(1)上的喷嘴(10)伸进环流式吸附池上的流化反应器入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全文张毅何鹏贾超雄陶晓东马德林郝建党陈栓平杨英
申请(专利权)人:锡林浩特国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国能普华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内蒙古;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