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789369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7 17: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依次层叠的透光基板、阳极、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和阴极,还包括微腔效应破坏层,所述微腔效应破坏层的材质为金属单质掺杂在电子传输材料形成的混合材料,所述微腔效应破坏层的折射率与纯有机材料的电子传输层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电子束蒸发的过程中,高能的电子束提供的能量将金属单质材料轰击在有机材料上,使原有的成膜表面不再是平整的形态,使光线在这种界面结构中传输时会在界面发生折射和漫反射,使得原有发生微腔效应的光路径不存在,因而降低了微腔效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依次层叠的透光基板、阳极、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和阴极,还包括微腔效应破坏层,所述微腔效应破坏层的材质为金属单质掺杂在电子传输材料形成的混合材料,所述微腔效应破坏层的折射率与纯有机材料的电子传输层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电子束蒸发的过程中,高能的电子束提供的能量将金属单质材料轰击在有机材料上,使原有的成膜表面不再是平整的形态,使光线在这种界面结构中传输时会在界面发生折射和漫反射,使得原有发生微腔效应的光路径不存在,因而降低了微腔效应。【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有机电致发光领域,特别涉及。
技术介绍
有机电致发光(Organic Light Emission Diode,以下简称0LED),具有亮度高、材 料选择范围宽、驱动电压低、全固化主动发光等特性,同时拥有高清晰、广视角,以及响应速 度快等优势,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显示技术和光源,符合信息时代移动通信和信息显示的发 展趋势,以及绿色照明技术的要求,是目前国内外众多研究者的关注重点。 目前,0LED的发展十分迅速,为了获得其更多的应用领域,更简单的制作工艺,研 究者们开发了多种结构的0LED发光装置,例如顶发射发光装置,倒置型发光装置。目前应 用于显示装置的0LED器件中,通常采用顶发射的结构,这是因为通常显示装置需要不透明 的硅材料作为衬底,出光只能从顶部的阴极发射,同时可以采用金属薄膜作为具有反射的 阳极。但是顶发射器件通常具有较强的微腔效应,使得器件的发射光谱发射窄化,特别是对 于白光或者其他混合色光的发射不利。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依次层叠的透 光基板、阳极、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和阴极,还包括微 腔效应破坏层,所述微腔效应破坏层的材质为金属单质掺杂在电子传输材料形成的混合材 料,所述微腔效应破坏层的折射率与纯有机材料的电子传输层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电子束 蒸发的过程中,高能的电子束提供的能量将金属单质材料轰击在有机材料上,使原有的成 膜表面不再是平整的形态,使光线在这种界面结构中传输时会在界面发生折射,并且在这 种不平整的薄膜表面发生漫反射,使得原有发生微腔效应的光路径不存在,因而降低了微 腔效应;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该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方法。 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依次层叠的透光基板、阳 极、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和阴极,还包括微腔效应破 坏层,所述电子传输层、所述微腔效应破坏层和所述电子注入层依次层叠,或所述微腔效应 破坏层夹心设置于所述电子传输层中,将所述电子传输层分隔成设置在所述发光层表面 上的第一电子传输层,和设置在所述微腔效应破坏层表面上的第二电子传输层;所述第一 电子传输层的厚度为20nm?60nm,所述微腔效应破坏层的材质为金属单质掺杂在电子传 输材料形成的混合材料,所述金属单质和电子传输材料的质量比为〇. 3:1?1:1 ;所述金 属单质为金(Au)、铝(A1)、银(Ag)、钼(Pt)或镍(Ni),所述电子传输材料为8-羟基喹啉铝 (△193)、4,7-二苯基-邻菲咯啉(8口1^11)、1,3,5-三(1-苯基-1!1-苯并咪唑-2-基)苯 (TPBi )或 2, 9-二甲基-4, 7-联苯-1,10-邻二氮杂菲(BCP)。 优选地,所述微腔效应破坏层的厚度为20?40nm。 优选地,所述电子传输层的材质为8-羟基喹啉铝(Alq3)、4, 7-二苯基-邻菲咯 啉(8口1^11)、1,3,5-三(1-苯基-1!1-苯并咪唑-2-基)苯(了?8丨)或2,9-二甲基-4,7-联 苯-1,10-邻二氮杂菲(BCP)。 优选地,所述电子传输层厚度为20?80nm。 所述第一电子传输层的厚度为20nm?60nm,使所述发光层和所述微腔效应破坏 层分隔开,防止在制备所述微腔效应破坏层对发光层中的有机材料产生破坏。 优选地,所述阳极材质为Ag、Al、Au或Pt。 优选地,所述阳极的厚度为70?200nm。 优选地,所述阴极的材质为银(Ag)、铝(A1)、银镁合金或铝镁合金。 优选地,所述阴极的厚度为20?40nm。 优选地,所述空穴注入层的材质酞菁锌(ZnPc)、酞菁铜(CuPc)、4,4',4''-三 (2-萘基苯基氨基)三苯基胺(2-TNATA)或(4, 4',4' ' -三(N-3-甲基苯基-N-苯基氨基) 三苯胺(m-MTDATA),所述空穴注入层的厚度为5?10nm。 优选地,所述空穴传输层材质为Ν,Ν'-二苯基-N,Ν'-二(1-萘基)-1,Γ-联 苯-4, 4' -二胺(ΝΡΒ)、4, 4',4' ' -三(咔唑-9-基)三苯胺(TCTA),Ν, Ν' -二苯基-Ν, Ν' -二 (3-甲基苯基)-1,Γ -联苯-4, 4' -二胺(TPD)或Ν,Ν,Ν',Ν' -四甲氧基苯基)-对二氨基 联苯(MeO-TH)),所述空穴传输层厚度为20nm?60nm。 优选地,所述电子注入层的材质为LiF、CsF或NaF。 优选地,所述电子注入层的材质为0. 5?2nm。 优选地,所述发光层的材质为客体材料掺杂到主体材料形成的混合材料,所述客 体材料为4-(二腈甲基)-2-丁基-6- (1,1,7, 7-四甲基久洛呢啶-9-乙烯基)-4H-吡 喃(DCJTB)、双(4, 6-二氟苯基吡啶-N,C2)吡啶甲酰合铱(FIrpic)、双(4, 6-二氟苯基吡 啶)-四(1-吡唑基)硼酸合铱(FIr6)、二(2-甲基-二苯基喹喔啉)(乙酰丙酮) 合铱(Ir(MDQ)2(acac))、三(1-苯基-异喹啉)合铱(Ir(piq)3)或三(2-苯基吡啶)合 铱(11*(-- 7)3),所述主体材料为4,4'-二(9-咔唑)联苯(08?)、8-羟基喹啉铝(443)、 1,3,5-三(1-苯基-1!1-苯并咪唑-2-基)苯〇1^丨)或1^-二苯基4州'-二(1-萘 基)_1,1'-联苯-4, 4'-二胺(NPB),所述客体材料和主体材料的质量比为0.01:1? 0·15:1。 优选地,所述发光层也可以采用荧光材料,所述荧光材料为4, 4' -二(2, 2-二苯乙 烯基)-1,1'-联苯(0?¥8丨)、4,4'-双联苯(0?八¥81)、 5,6, 11,12-四苯基萘并萘(Rubrene)或二甲基喹吖啶酮(DMQA)。 优选地,所述发光层的厚度为lnm?30nm。 优选地,所述透光基板为玻璃基板或透明聚合物薄膜。 更优选地,所述透光基板为玻璃基板。 本专利技术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微腔效应破坏层,所述微腔效应破坏层是采用金属 单质和电子传输材料共同蒸发的方法制备得到,在电子束蒸发的过程中,高能的电子束提 供的能量将金属单质材料轰击在电子传输材料上,使原有的成膜表面不再是平整的形态, 使微腔效应破坏层的折射率与纯有机材料的电子传输层存在一定的差异,最终使光线在电 子传输层和微腔效应破坏层界面处传输时会在发生折射,并且在这种不平整的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依次层叠的透光基板、阳极、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和阴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微腔效应破坏层,所述电子传输层、所述微腔效应破坏层和所述电子注入层依次层叠,或所述微腔效应破坏层夹心设置于所述电子传输层中,将所述电子传输层分隔成设置在所述发光层表面上的第一电子传输层,和设置在所述微腔效应破坏层表面上的第二电子传输层;所述第一电子传输层的厚度为20nm~60nm,所述微腔效应破坏层的材质为金属单质掺杂在电子传输材料形成的混合材料,所述金属单质和电子传输材料的质量比为0.3:1~1:1;所述金属单质为金、铝、银、铂或镍,所述电子传输材料为8‑羟基喹啉铝、4,7‑二苯基‑邻菲咯啉、1,3,5‑三(1‑苯基‑1H‑苯并咪唑‑2‑基)苯或2,9‑二甲基‑4,7‑联苯‑1,10‑邻二氮杂菲。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明杰冯小明张振华王平
申请(专利权)人: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海洋王照明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海洋王照明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