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鸿鸣专利>正文

建筑隔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71703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2 03:04
一种建筑隔间结构,包含有上固定件、下固定件、侧固定件、隔杆及多个的模板,以供应用于室内、外空间的隔间,可作为室内、外隔间墙。其中上固定件、下固定件供分别设于室内或室外空间的上侧、地面,该多个模板包含两面板,使面板间形成一容室以减轻重量,模板的侧边分别具有组接部,使组接部与上固定件、下固定件及隔杆形成凹凸配合状的结合,且各模板间的组接部亦形成凹凸配合状的结合。从而使模板可便捷、快速地组装及拆卸且便于搬运,且便于室内、外隔间墙的安装、施工、重复使用及调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建筑隔间结构,包含有上固定件、下固定件、侧固定件、隔杆及多个的模板,以供应用于室内、外空间的隔间,可作为室内、外隔间墙。其中上固定件、下固定件供分别设于室内或室外空间的上侧、地面,该多个模板包含两面板,使面板间形成一容室以减轻重量,模板的侧边分别具有组接部,使组接部与上固定件、下固定件及隔杆形成凹凸配合状的结合,且各模板间的组接部亦形成凹凸配合状的结合。从而使模板可便捷、快速地组装及拆卸且便于搬运,且便于室内、外隔间墙的安装、施工、重复使用及调整。【专利说明】建筑隔间结构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建筑隔间结构,尤指一种作为室内、外隔间墙,可便捷、快速地组拆且便于搬运,进而便于室内、外隔间墙的安装、施工、重复使用及调整的建筑隔间结构。
技术介绍
按;现代建筑为增进室内空间利用性,通常会于室内空间再借由隔间墙区隔形成更多隔间,而隔间墙应该具有易安装、施工、调整及便于搬运与重复使用等特点,当然,隔间墙也应该可以应用在室外空间的隔间;但是习用的隔间墙构造却具有不便于安装、施工、调整,且不能重复使用及搬运等缺点。 是以,如何将上述隔间墙构造缺失加以摒除,即为本案设计人所欲解决的技术困难点的所在。 爰是,本设计人今基于产品不断改良创新的理念,乃本着多年从事该项产品设计开发的实务经验,以及积极潜心研发思考,经由无数次的实际设计实验,于先前设计一种“快速组拆建筑隔间结构”,其虽可改善习知隔间墙的缺失,惟经设计人再加思索,为提高实用性,致有本技术的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即在提供一种建筑隔间结构,使室内、外隔间墙可便捷、快速地组拆且便于搬运,进而便于室内、外隔间墙的安装、施工、重复使用及调整。 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 —种建筑隔间结构,包含: 一上固定件,设于室内、外空间的上侧; 一下固定件,设于地面且对应于该上固定件,并保持一距离;隔杆,为两杆体,于两杆体设有间隔排列的横杆,以形成多个的空间; 多个的模板,包含有设于该模板两侧的两面板,使该面板间形成一容室,该多个模板界侧边分别具有组接部,使该组接部与该上固定件、该下固定件及隔杆形成凹凸配合状的结合,且该模板间的该组接部也形成凹凸配合状的结合。 进一步,该模板的面板由水泥、网筋结合构成。 进一步,该上固定件的底侧设有一导槽,位于该模板上侧的该组接部形状为对应配合于该导槽,且为间隔排列的凸体,使模板上侧的组接部卡合于该导槽;该下固定件为凸条,位于该模板下侧的该组接部形状为对应配合于该下固定件的凹槽,且使该模板下侧的组接部卡合于下固定件。 进一步,更包含有一侧固定件,该侧固定件一侧设有一导槽,位于该模板一侧相对应于该侧固定件的该组接部形状为对应配合于该导槽的凸体,且使该模板一侧相对应于该侧固定件的该组接部导合于该导槽。 进一步,侧固定件底端延伸适当长度的卡合部,以供嵌置于地面所设的嵌孔构成定位。 进一步,模板的上缘及下缘于组接部外侧分别设有并排的凹槽,以供卡合于隔杆的杆体,从而使模板定位。 进一步,该模板间设置一立柱状的转接件。 进一步,该转接件的水平剖面状似L形且于两侧设两插槽,使该模板的该组接部插设于插槽,使该模板、该转接件相组接形成L形隔间墙,而该上固定件、该下固定件配合该L形隔间墙的形状形成预定形状。 综上所述,本技术以多个的模板、上下固定件,配合隔杆,建筑隔间结构的改良,使室内、外隔间墙可便捷、快速地组拆且便于搬运,进而便于室内、外隔间墙的安装、施工、重复使用及调整。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技术的组装剖视图; 图4为本技术的另一组装剖视图; 图5为本技术的组装实施例图;图6为本技术的另一组装实施例图;图7为本技术组装完成平面图。 【符号说明】 1、上固定件11、导槽 12、固定孔2、下固定件 3、侧固定件31、导槽 32、卡合部4、隔杆 41、杆体42、横杆 5、模板51、面板 52、组接部53、凹槽 54、缺口6、模板 61、面板62、组接部 63、凹槽64、缺口 7、嵌孔8、转接件 81、插槽82、卡合部 9、侧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 请参阅图1及图2,本技术包含有一上固定件1、一下固定件2、侧固定件3、隔杆4及多个的模板5、6,使模板5、6可便捷、快速地组拆且便于搬运,可作为室内、外隔间墙,进而便于室内、外隔间墙的安装、施工、重复使用及调整。其中,上固定件I供设于室内或室外空间的上侧如室内天花板,其底侧设有一导槽11。 该下固定件2设于室内或室外空间的下侧如地面,且对应于该上固定件1,并保持一距离,于本实施例中,该下固定件2为凸条。 该侧固定件3,以立设状设于室内或室外空间的左、右侧,且侧固定件3 —侧设有一导槽31,底端延伸适当长度的卡合部32,以供嵌置于地面所设的嵌孔7构成定位。 该隔杆4为两杆体41,于两杆体41设有间隔排列的横杆42,以形成多个的空间。 该多个模板5包含有设于前后两侧的面板51、61,使面板51、61间形成一容室以减轻重量。该多个模板5、6侧边具有组接部52、62,于本实施例中,位于模板5上侧的组接部52其形状为对应配合于上固定件I导槽11的凸体,使模板5上侧的组接部52得以卡合于导槽11,而位于模板5下侧的组接部52为间隔的凸体,使其得以卡合于隔杆4,且模板5底缘设有并排的凹槽53,以供卡合于隔杆4的杆体41。位于模板6上侧的组接部62为间隔的凸体,使其得以卡合于隔杆4,且模板6上缘设有并排的凹槽63,以供卡合于隔杆4的杆体41,下侧的组接部62其形状为对应配合于下固定件2的凹槽,使模板6下侧的组接部62得以卡合于下固定件2,而位于模板5、6 —侧相对应于侧固定件3的组接部52、62其形状为对应配合于导槽31的凸体,且使模板5、6 —侧相对应于侧固定件3的组接部52、62卡合于导槽31,据此,模板5、6得以借由组接部52、62与上固定件1、下固定件2、侧固定件3及隔杆4形成凹凸配合状的结合。 前述模板5、6的面板51、61,可采用轻质、防火、隔音、防水、防霉等材料,以衍生附加的功效,且基于隔音、防火、调温等需求,也可于面板51、61容室中放入保丽龙、石粉及水袋等材料(图中未示),以达隔音、防火、调节温度等效果,亦可增进结构强度及减轻重量。 借由前述构件的组合,使模板5、6可便捷、快速地组装及拆卸且便于搬运,且便于室内、外隔间墙的安装、施工、重复使用及调整。 请同时参阅图1、图3及图4,本技术的模板5下侧的组接部52为间隔的凸体,使其得以卡合于隔杆4,且模板5底缘于组接部52外侧有并排的凹槽53,以供卡合于隔杆4的杆体41,模板6上侧的组接部62为间隔的凸体,使其得以卡合于隔杆4,且模板6上缘于组接部62外侧设有并排的凹槽63,以供卡合于隔杆4的杆体41,从而使模板5、6定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技术借由在模板5、6间设置隔杆4可强化模板5、6间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建筑隔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上固定件,设于室内、外空间的上侧;一下固定件,设于地面且对应于该上固定件,并保持一距离;   隔杆,为两杆体,于两杆体设有间隔排列的横杆,以形成多个的空间;多个的模板,包含有设于该模板两侧的两面板,使该面板间形成一容室,该多个模板界侧边分别具有组接部,使该组接部与该上固定件、该下固定件及隔杆形成凹凸配合状的结合,且该模板间的该组接部也形成凹凸配合状的结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鸿鸣
申请(专利权)人:刘鸿鸣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