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鹏专利>正文

装在车轮内的爆胎安全气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5474 阅读:2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名为装在车轮内的爆胎安全气囊。蓄电池通过导线与胎压感应器、离心力感应器、气体发生器串连,胎状气囊的进气口与气体发生器的出气口连接。蓄电池、胎压感应器、离心力感应器、气体发生器固定在轮辋上,胎状气囊套在轮辋上。若汽车在行驶中爆胎,车速大于爆胎安全车速,则气体发生器被触发并产生大量气体迅速对胎状气囊充气,形成一个新的内胎,从而有效的保护了驾乘人员的安全,并且能够维持汽车在爆胎后正常行驶。(*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爆胎安全装置。目前众所周知的汽车爆胎安全装置,普遍存在结构复杂、效果不理想、不能维持汽车在爆胎后正常行驶等缺点。为了解决汽车爆胎安全装置的上述缺点,本技术提供一种装在车轮内的爆胎安全气囊,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蓄电池通过导线与胎压感应器、离心力感应器、气体发生器串联,胎状气囊的进气口与气体发生器的出气口连接,蓄电池、胎压感应器、离心力感应器、气体发生器固定在汽车的轮辋上,胎状气囊套在轮辋上。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一种胎压感应器的原理图图2是一种离心力感应器的原理图图3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图中1、活塞  2、回复弹片  3、回复弹片  4、导体  5、“7”状导体  6、外壳  7、弹簧  8、导体活塞  9、导体  10、导体  11、外壳  12、气体发生器  13、胎状气囊  14、蓄电池图1中,活塞(1)套在外壳(6)内,回复弹片(2)(3)的两端分别固定在“7”状导体(5)与外壳(6)上,导体(4)固定在外壳(6)上。汽车轮胎在正常情况下汽车内胎内与内胎外有较高的气压差,活塞(1)受到压力F1,在F1的作用下导体(4)与“7”状导体(5)不接触,若汽车爆胎,则内胎内与内-->胎外气压差消失,即压力F1消失,所以“7”状导体(5)在回复弹片(2)(3)的作用下与导体(4)接触。图2中,活塞(8)套在外壳(11)内,弹簧(7)两端分别固定在活塞(8)与外壳(11)上,导体(9)与导体(10)固定在外壳(11)上。因为离心力感应器固定在轮辋上,所以当汽车运动时,离心力感应器也随着轮辋作圆周运动,导体活塞(8)产生一个离心力F2,离心力F2随车速增大而增大,当车速大于爆胎安全车速(约20km/h)时,离心力F2将大于弹簧的拉力,导体活塞(8)在离心力F2的作用下与导体(9)(10)接触。图3中,蓄电池(14)的正极通过导线与导体(4)连接,“7”状导体(5)通过导线与导体(9)连接,导体(10)通过导线与气体发生器(12)的正极连接,蓄电池(14)的负极通过导线与气体发生器(12)的负极连接,气体发生器(12)的出气口与胎状气囊(13)的进气口连接。若汽车在行驶中爆胎,车速大于爆胎安全车速,则离心力感应器中的导体活塞(8),在离心力F2的作用下克服弹簧(7)拉力与导体(9)(10)接触;胎压感应器中的“7”状导体(5)在回复弹片(2)(3)的作用下与导体(4)接触,整个电路接通,气体发生器(12)被触发并产生大量气体.对胎状气囊(13)迅速充气,形成一个新的内胎,从而有效地保护了驾驶人员的安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爆胎安全装置,其特征是:蓄电池通过导线与胎压感应器、离心力感应器、气体发生器串联,气囊的进气口与气体发生器的出气口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爆胎安全装置,其特征是:蓄电池通过导线与胎压感应器、离
心力感应器、气体发生器串联,气囊的进气口与气体发生器的出气口
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鹏
申请(专利权)人:陈鹏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