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氨冷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750928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0 20: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补气氨冷器装置。包括:第一换热介质部、第二换热介质部和20~500根换热管;第一换热介质部包括:封闭的半球形第一换热介质部壳体,其内腔通过内隔板分割为两个封闭的第一介质腔室,在一个第一介质腔室侧的壳体上设置有第一介质进口,在另一个第一介质腔室侧的壳体上设置有第一介质出口;第二换热介质部包括:第二换热介质部壳体,与第一换热介质部壳体形成密封的第二介质腔,在其下部侧面设置有第二介质进口,顶部设置有第二介质出口;换热管设置在第二介质腔内,每根换热管均连通两个第一介质腔室。有益效果:气态氨从顶部的第二介质出口出来,回收的只有气态氨,提高换热效率,便于气氨回收循环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补气氨冷器装置。包括:第一换热介质部、第二换热介质部和20~500根换热管;第一换热介质部包括:封闭的半球形第一换热介质部壳体,其内腔通过内隔板分割为两个封闭的第一介质腔室,在一个第一介质腔室侧的壳体上设置有第一介质进口,在另一个第一介质腔室侧的壳体上设置有第一介质出口;第二换热介质部包括:第二换热介质部壳体,与第一换热介质部壳体形成密封的第二介质腔,在其下部侧面设置有第二介质进口,顶部设置有第二介质出口;换热管设置在第二介质腔内,每根换热管均连通两个第一介质腔室。有益效果:气态氨从顶部的第二介质出口出来,回收的只有气态氨,提高换热效率,便于气氨回收循环利用。【专利说明】补气氨冷器装置
本技术涉及换热装置
,特别是一种补气氨冷气装置。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换热装置中,主要以是对不同流体之间进行换热,其换热装置一般是板式换热器,例如对两种液态/两种气态/液态与气态的介质进行换热,一般用的是板式换热器,其两种介质经过换热后,两种介质的形态是不变的。 我公司为化肥生产企业,在化肥生产工艺中的合成氨系统中,需要降低压缩来的六段新鲜气的温度,从而增加产量。对六段新鲜气进行降温,在合成氨系统里,是以液氨对其进行冷却的,液氨吸收热量以后,会变成气液混合,也就是说,液氨作为冷却介质,其换热前后的状态是不一致的,因此,现有技术的板式换热器用在该系统中,会降低板式换热效率,换热效果不佳,气液混合态下回收困难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补气氨冷气装置。 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补气氨冷器装置,包括:第一换热介质部、第二换热介质部和20?500根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介质部包括:封闭的半球形第一换热介质部壳体,第一换热介质部壳体的内腔通过内隔板分割为两个封闭的第一介质腔室,在第一介质腔室侧的第一换热介质部壳体上设置有第一介质进口,在另一个第一介质腔室侧的第一换热介质部壳体上设置有第一介质出口 ;所述第二换热介质部包括第二换热介质部壳体,所述第二换热介质部壳体设置于第一换热介质部壳体的上部,与第一换热介质部壳体形成密封的第二介质腔;在第二换热介质部壳体下部侧面设置有第二介质进口,在第二换热介质部壳体的顶部设置有第二介质出口 ;所述换热管设置在第二介质腔内,每根换热管均连通第一介质腔室和另一个第一介质腔室。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六段新鲜气作为第一介质,液氨作为第二介质,液氨从第二介质进口进来,通过热交换吸收热量后,部分成为气态,气态氨从顶部的第二介质出口出来,对气氨进行回收,不会由气氨和液氨混合的情况,提高换热效率,便于气氨回收循环利用。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补气氨冷气装置的纵向剖面视图。 附图标记: 1-第一换热介质部壳体 2-第二换热介质部壳体 3-换热管 10-内隔板 11,12-第一介质腔室 20-第二介质腔 21-第二介质进口 22-第二介质出口 100-维修检测口 101-第一密封板 102-支撑孔 103-第二密封板 110-第一介质进口 120-第一介质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如图1所示,是本技术补气氨冷气装置的纵向剖面视图。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补气氨冷气装置做详细的说明。 补气氨冷器装置,包括:第一换热介质部、第二换热介质部和20?500根换热管3。 所述第一换热介质部包括:封闭的半球形第一换热介质部壳体1,第一换热介质部壳体I的内腔通过内隔板10分割为两个封闭的第一介质腔室11和12,在第一介质腔室11侧的第一换热介质部壳体I上设置有第一介质进口 110,在另一个第一介质腔室12侧的第一换热介质部壳体I上设置有第一介质出口 120。所述第二换热介质部包括第二换热介质部壳体2,所述第二换热介质部壳体2设置于第一换热介质部壳体I的上部,与第一换热介质部壳体I形成密封的第二介质腔20 ;在第二换热介质部壳体2下部侧面设置有第二介质进口 21,在第二换热介质部壳体2的顶部设置有第二介质出口 22。所述换热管3设置在第二介质腔20内,每根换热管均连通第一介质腔室11和另一个第一介质腔室12。 在使用的过程中,六段新鲜气是第一介质,液氨是第二介质。六段新鲜气由第一介质进口 110进入第一介质腔室11,在压力的作用下,第一介质腔室11内的气体通过换热管3向另外一个第一介质腔室12流动;用于为六段新鲜气降温用的液氨由第二介质进口 21进入第二介质腔20,通过换热管3与六段新鲜气进行热量交换,为六段新鲜气降温。液氨经过吸热以后,会转化为气态,气态氨经过第二介质出口 22出去进行回收利用,回收的只有气态的氨气,这样液氨的热交换利用率较高,只有液态的氨回收也容易。 为了对该装置检修和检测的时候方便,在内隔板10中部开设有维修检测口 100,便于对该装置的检修和检测作业。还包括第一密封板101,所述第一密封板101在第一介质腔室11内,通过螺栓固定在内隔板10上,第一密封板101要能够覆盖所述维修检测口 100,并密封所述维修检测口 100。由于六段新鲜气是从第一介质腔室11往另一个第一介质腔室12循环的,因此第一介质腔室11侧的压力大于另一个第一介质腔室12侧的压力,将第一密封板101在第一介质腔室11内通过螺栓固定在内隔板10上,可以避免在压力下第一密封板101容易漏气的情况发生。 化肥的生产设备一般都较大,该装置也是较大的,所述的第一密封板101也较大,重量也很重,在进行维修或检修的时候,不管是卸下第一密封板101还是安装时,很难找到着力点,尤其在安装第一密封板101时,很难将第一密封板101的固定螺孔与螺栓对准,非常费时且安装困难,浪费的大量的工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所述第一密封板101中部开设有支撑孔102,还包括第二密封板103,所述第二密封板103在第一介质腔室11内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一密封板101上,并密封所述支撑孔102。所述支撑孔102主要是给装卸第一密封板101时准备的着力点,例如可以用设备伸进该支撑孔102以托举或支撑所述第一密封板101,使第一密封板101方便安装或卸载,该支撑孔102也可方便在维修或检测的时候,工人的手伸进去,便于装卸第一密封板101。 作为优选,所述换热管3为60?460根,所述换热管3的根数可以根据交换速度,设备大小,换热管管径等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优选为100?340根。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补气氨冷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换热介质部、第二换热介质部和20?500根换热管(3); 所述第一换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补气氨冷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换热介质部、第二换热介质部和20~500根换热管(3);所述第一换热介质部包括:封闭的半球形第一换热介质部壳体(1),第一换热介质部壳体(1)的内腔通过内隔板(10)分割为两个封闭的第一介质腔室(11,12),在第一介质腔室(11)侧的第一换热介质部壳体(1)上设置有第一介质进口(110),在另一个第一介质腔室(12)侧的第一换热介质部壳体(1)上设置有第一介质出口(120);所述第二换热介质部包括第二换热介质部壳体(2),所述第二换热介质部壳体(2)设置于第一换热介质部壳体(1)的上部,与第一换热介质部壳体(1)形成密封的第二介质腔(20);在第二换热介质部壳体(2)下部侧面设置有第二介质进口(21),在第二换热介质部壳体(2)的顶部设置有第二介质出口(22);所述换热管(3)设置在第二介质腔(20)内,每根换热管均连通第一介质腔室(11)和另一个第一介质腔室(1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彦刚浦娟芳李运岭陈雷刚牛文静李英豪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晋开化工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