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制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734318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0 11: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制冷装置,包括压缩机、油分离器、冷凝器、节流元件、以及蒸发器,油分离器包括储油箱、精馏分离箱、以及连通在两者之间的通气管路和回油管路,精馏分离箱底部与储油箱的顶部接触换热,其中,油分离器的进气口设置在储油箱上,油分离器的出气口设置在精馏分离箱上,储油箱的底部还设有与压缩机连通的回油口,储油箱的内部设有分离挡板,精馏分离箱内部上端设有冷却盘管。本发明专利技术油分离器的进气口设置在储油箱的侧壁,通过重力的作用混合气体能完成第一次分离,将较大的油滴分离出来;通过在储油箱内设置分离挡板,将较小的油滴进行第二次分离;通过精馏分离箱,利用精馏远离能将更小的油滴和油气体进行第三次分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制冷装置,包括压缩机、油分离器、冷凝器、节流元件、以及蒸发器,油分离器包括储油箱、精馏分离箱、以及连通在两者之间的通气管路和回油管路,精馏分离箱底部与储油箱的顶部接触换热,其中,油分离器的进气口设置在储油箱上,油分离器的出气口设置在精馏分离箱上,储油箱的底部还设有与压缩机连通的回油口,储油箱的内部设有分离挡板,精馏分离箱内部上端设有冷却盘管。本专利技术油分离器的进气口设置在储油箱的侧壁,通过重力的作用混合气体能完成第一次分离,将较大的油滴分离出来;通过在储油箱内设置分离挡板,将较小的油滴进行第二次分离;通过精馏分离箱,利用精馏远离能将更小的油滴和油气体进行第三次分离。【专利说明】一种制冷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制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制冷装置。
技术介绍
在常规的压缩式制冷装置中,压缩机跑油和蒸发器、冷凝器内集油的问题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当制冷机组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就必须停机回油,以免压缩机缺少润滑油导致抱轴甚至烧机,从而影响了机组的稳定运行并耗费大量的能量,同时润滑油在蒸发器与冷凝器内积聚会在管壁上形成一层油膜,从而使制冷剂与外界换热热阻增加,降低了制冷机组的换热效率。综上所述,压缩式制冷循环中就必须加入油分离器以确保机组更稳定更高效的运行,且油分离器的效率越高,越能提高蒸发器和冷凝器的换热效率并降低机组维护成本。 目前油分离器大致可分为过滤式油分离器,离心式油分离器和填料式油分离器。 如申请公布号为CN 102538324 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油分离器,该油分离器为过滤式油分离器,其设置于冷媒气体从压缩冷媒气体的压缩机朝向使冷媒气体膨胀来产生冷能的制冷机流动的冷媒气体流道的中途,并分离冷媒气体所包含的油,该油分离器具有设置于上游侧,并具有导入冷媒气体的气体导入口的入口部;设置于下游侧,并具有导出冷媒气体的气体导出口和排出已分离的油的排油口的出口部;设置于所述入口部与所述出口部之间,并从冷媒气体过滤油的第I过滤部;在第I过滤部的下游侧与所述第I过滤部隔离设置,并从冷媒气体过滤油的第2过滤部;以及设置于第I过滤部的下游侧端面的第I多孔板的油分离部。且油分离部包含设置于第2过滤部的上游侧端面的第2多孔板,第2多孔板通过垫片部件被固定于第I多孔板。 如申请公布号为CN 102654335 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填料式油分离器,该分离器包括筒体、进气口和排气口,进气口和排气口均设于筒体的顶部,其特征在于:筒体内固定有支撑板,进气口的底部伸入支撑板下,排气口的底部位于支撑板上,支撑板中间开有通道,通道两侧与内筒壁形成填料室,填料室内含有填充物质,筒体一侧壁上部开有冷却水出口,筒体一侧壁下部开有放水口,筒体另一侧壁与放水口对应开有冷却水进口,冷却水进口下方的筒体壁上开有回油口,回油口与回油管倾斜连接,筒体底部开有排污口。该专利文献中,填料室由多孔钢板构成,填充物质为不锈钢金属丝网或陶瓷填料。 如申请公布号为CN 102967095 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及一种制冷压缩机试验装置用变容积高效立式油分离器。该油分离器包括封闭状的筒体,筒体中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过滤分离区、离心分离区和重力沉降区,离心分离区处的筒壁上设置有至少两个进口接管,离心分离区的内侧设置有与每一个进口接管相对应的独立的离心分离通道;筒体在过滤分离区的上侧设置有出口接管;筒体在重力沉降区的底侧设置有排油管。本油分离器至少设有两个进口接管,则本油分离器可以根据压缩机的排量而选择使用单路进气或两路进气或多路进气方式,每一路进气各自连接独立的离心分离通道,形成相对独立的离心分离区域,从而获得最佳的油分离效果。 但是以上各类型分类器往往分离效果仍未达到要求,而且分离效果越好,要求的加工精度和系统的复杂程度也越高,会增加整个制冷装置的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运行稳定,能源利用率高的制冷装置。解决了现有制冷装置运行效率低,维护成本大的问题。 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制冷装置,包括: 压缩机; 油分离器,进气口与压缩机的出气口连通; 冷凝器,入口与油分离器的出气口连通; 节流元件,入口与冷凝器的出口连通; 蒸发器,入口与节流元件的出口连通,出口与压缩机的进气口连通, 所述油分离器包括储油箱、精馏分离箱、以及连通在两者之间的通气管路和回油管路,所述精馏分离箱底部与储油箱的顶部接触换热,其中,油分离器的进气口设置在储油箱上,油分离器的出气口设置在精馏分离箱上,储油箱的底部还设有与压缩机的进油口连通的回油口,储油箱的内部设有分离挡板,所述精馏分离箱的内部装有填料,精馏分离箱的内部上端设有冷却盘管。 经过压缩机压缩过程的处理之后,带有油的气态的制冷剂通过油分离器的进气口进入到储油箱内,且进入储油箱后,由于通气截面积增大,从而气态的制冷剂的速度下降,直径较大的油滴在重力的作用下开始下落从而完成第一次分离,而后气态的制冷剂经过分离挡板的作用,在分离挡板上发生碰撞并改变流速方向从而将较小直径的油滴进行第二次分离,被分离下来的油液在上下油液面的压差和重力作用下经过回油口回到压缩机,避免了压缩机跑油过多的现象。经过第二次分离的气态的制冷剂经过通气管路进入精馏分离箱,由于第一次分离和第二次分离时制冷剂气体与分离挡板和精馏分离箱的下端会发生热量交换,使得精馏分离箱的下端产生一个热源,同时冷却盘管在精馏分离箱内部上端形成一个冷源,因而第二次分离后的气态的制冷剂会在这里发生多次分离的精馏效果最终将制冷剂中的油彻底除去。经过第三次分离后的气态的制冷剂从油分离器的出气口排出进入冷凝器的入口,同时分离下来的油液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在重力的作用下经过回油管路排至储油箱中,并最终通过回油口流至压缩机中。 通过设置填料,为传热传质提供了场所。形成热源与冷源是精馏分离过程的必要条件,精馏的过程即是一个传质伴随着传热的过程,气液两相流体在冷源和热源以及重力的作用下不断地上升和下落,并在填料中进行传质与传热,这样才能形成精馏的功效。主要是气相流体挥发度较小的部分(油)同时包含直径很小的油滴(近似于气态)上升遇冷变为液态下落,遇到在精馏筒体底部受热上升的混合物蒸气(制冷剂和油),相当于在填料这一传质介质上进行物质交换,使得液态油滴的油含量越来越高,经过多次这样的精馏分离,从而达到高效的分离效果。 即使冷却盘管未与冷源连接,因为设有填料,精馏分离箱还是具有一定的分离效果O 制冷装置中,气态的制冷剂经压缩机压缩,经过油分离器分离后,进入冷凝器中进行冷凝放热并转换为液态的制冷剂,液态的制冷剂再经过节流元件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的制冷剂,然后进入蒸发器中蒸发吸热,达到制冷效果,最后进入压缩机,完成一个制冷循环。 作为优选,冷却盘管的入口和出口分别穿出精馏分离箱,其中,冷却盘管的入口与冷凝器的出口连通,冷却盘管的出口与节流元件的入口连通。 从冷凝器中出来的液态的冷却剂温度较低。冷却盘管的入口与冷凝器的出口连通,冷却盘管的出口与节流元件的入口连通,这样设置能将从冷凝器中出来的液态的冷却剂作为冷却盘管的冷源。 作为优选,冷却盘管的入口与冷凝器的出口之间设有第一流量调节装置,所述冷凝器的出口与节流元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制冷装置,包括:压缩机;油分离器,进气口与压缩机的出气口连通;冷凝器,入口与油分离器的出气口连通;节流元件,入口与冷凝器的出口连通;蒸发器,入口与节流元件的出口连通,出口与压缩机的进气口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分离器包括储油箱、精馏分离箱、以及连通在两者之间的通气管路和回油管路,所述精馏分离箱底部与储油箱的顶部接触换热,其中,油分离器的进气口设置在储油箱上,油分离器的出气口设置在精馏分离箱上,储油箱的底部还设有与压缩机的进油口连通的回油口,储油箱的内部设有分离挡板,所述精馏分离箱的内部装有填料,精馏分离箱的内部上端设有冷却盘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撼陈光明唐黎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