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水利灌溉的田埂隐埋式管道,包括管体、管体盖、若干复位弹簧、内密封垫,管体外侧端面上设置有密封垫圈,管体侧壁内均匀嵌入有至少两个凹槽腔;管体盖包括外壳部及横截面为弧形的内塞部,外壳部与内塞部一体成型,外壳部内侧面上均匀设置有与凹槽腔相对应的支撑杆,各相邻支撑杆之间形成通水间隙;密封垫圈上贯穿设有通孔,支撑杆穿过通孔置于凹槽腔内;各复位弹簧一端分别连接于管体内壁,另一端均连接于管体盖内塞部中间位置处;内密封垫内侧面设于管体,内密封垫外侧面上设置有两条弧形密封凸起,所述密封凸起紧配合与内塞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操作方便,密封效果好。(*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水利灌溉的田埂隐埋式管道,包括管体、管体盖、若干复位弹簧、内密封垫,管体外侧端面上设置有密封垫圈,管体侧壁内均匀嵌入有至少两个凹槽腔;管体盖包括外壳部及横截面为弧形的内塞部,外壳部与内塞部一体成型,外壳部内侧面上均匀设置有与凹槽腔相对应的支撑杆,各相邻支撑杆之间形成通水间隙;密封垫圈上贯穿设有通孔,支撑杆穿过通孔置于凹槽腔内;各复位弹簧一端分别连接于管体内壁,另一端均连接于管体盖内塞部中间位置处;内密封垫内侧面设于管体,内密封垫外侧面上设置有两条弧形密封凸起,所述密封凸起紧配合与内塞部。本技术操作方便,密封效果好。【专利说明】 用于水利灌溉的田埂隐埋式管道
本技术涉及农田水利设备
,具体是涉及用于水利灌溉的田埂隐埋式管道。
技术介绍
传统农村农田水利灌溉过程中,通常在农田田埂内掏出一个用于灌溉通水的通道,不需要继续灌溉时,便用一个装载有土壤的袋子塞入通道内,以实现对通道的密封。此类水利灌溉方式,操作不便,密封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操作方便、密封效果的用于水利灌溉的田埂隐埋式管道。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外侧端面上设置有密封垫圈,管体侧壁内均匀嵌入有至少两个凹槽腔;还包括有管体盖,所述管体盖包括外壳部及横截面为弧形的内塞部,外壳部与内塞部一体成型,外壳部内侧面上均匀设置有与凹槽腔相对应的支撑杆,各相邻支撑杆之间形成通水间隙;所述密封垫圈上贯穿设置有与支撑杆及凹槽腔相对应的通孔,支撑杆穿过通孔置于凹槽腔内;还包括有若干复位弹簧,所述各复位弹簧一端分别连接于管体内壁,另一端均连接于管体盖内塞部中间位置处;还包括有内密封垫,所述内密封垫设置于内塞部与管体相接处,内密封垫内侧面固定设置于管体,内密封垫外侧面上设置有两条弧形密封凸起,所述密封凸起紧配合与内塞部。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管体盖外壳部外侧面上设置有操作手柄。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管体盖外壳部周边具有弯曲的弧形部。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管体上均匀嵌入有三个凹槽腔,所述管体盖的外壳部上设置有三个支撑杆,所述密封垫圈上均匀设置有三个通孔。 三个所述凹槽腔相同一侧等距离设有三个支撑槽,所述支撑槽中可放入支撑杆,所述支撑槽深度小于凹槽腔深度;所述密封垫圈上设置有与支撑槽相对应的贯穿孔。 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需要进行灌溉时,操作管体盖克服复位弹簧的弹力使支撑杆从凹槽腔内抽出,并通过支撑杆与管体外侧端端面支撑槽配合,用于撑起管体盖离开管体,便于水渠内流动水通过支撑杆间的通水间隙进入管体内,进而流入农田内用于农作物的浇灌;当不需要继续灌溉时,操作管体盖使支撑杆从支撑槽内取出,并将放置于凹槽腔内,管体盖在复位弹簧作用下,实现管体盖与密封垫圈之间紧密配合,提高密封性,形成一级密封;内塞部与管体相接处还设置有内密封垫,内密封垫上的两条密封凸起与内塞部的弧形表面紧配合,便于形成二级密封,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整个灌溉和密封过程中,管体盖与管体通过复位弹簧一体化设置,操作方便,同时防盗。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管道用于灌溉状态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管道密封状态下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放大图; 图4为本技术管体外侧面端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为:1-管体,11-凹槽腔,12-支撑槽,2-管体盖,21-外壳部,211-弧形部,22-内塞部,23-支撑杆,3-操作手柄,4-复位弹簧,5-密封垫圈,6-内密封垫,61-内侧面,62-外侧面,63-密封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参照图1至图4,用于水利灌溉的田埂隐埋式管道,包括管体1,管体I外侧端面上设置有密封垫圈5,管体I侧壁内均匀嵌入有至少两个凹槽腔11 ;还包括有管体盖2,管体盖2包括外壳部21及横截面为弧形的内塞部22,外壳部21与内塞部22 —体成型,外壳部21内侧面上均匀设置有与凹槽腔11相对应的支撑杆23,各相邻支撑杆23之间形成通水间隙;密封垫圈5上贯穿设置有与支撑杆23及凹槽腔11相对应的通孔,支撑杆23穿过通孔置于凹槽腔11内;还包括有若干复位弹簧4,各复位弹簧4 一端分别连接于管体I内壁,另一端均连接于管体盖2内塞部22中间位置处;还包括有内密封垫6,内密封垫6设置于内塞部22与管体I相接处,内密封垫6内侧面61固定设置于管体1,内密封垫6外侧面62上设置有两条弧形密封凸起63,密封凸起63紧配合与内塞部22。 进一步参照图1及图2,管体盖2外壳部21外侧面上设置有操作手柄3。进一步参照图1及图2,管体盖2外壳部21周边具有弯曲的弧形部211。管体I上均匀嵌入有三个凹槽腔11,管体盖2的外壳部21上设置有三个支撑杆23,密封垫圈5上均匀设置有三个通孔。 进一步参照图4,三个凹槽腔11相同一侧等距离设有三个支撑槽12,支撑槽12中可放入支撑杆23,支撑槽12深度小于凹槽腔11深度;密封垫圈5上设置有与支撑槽12相对应的贯穿孔。 需要进行灌溉时,操作管体盖2克服复位弹簧4的弹力使支撑杆23从凹槽腔11内抽出,并通过支撑杆23与管体I外侧端端面支撑槽12配合,用于撑起管体盖2离开管体I,便于水渠内流动水通过支撑杆23间的通水间隙进入管体I内,进而流入农田内用于农作物的浇灌;当不需要继续灌溉时,操作管体盖2使支撑杆23从支撑槽12内取出,并将放置于凹槽腔11内,管体盖2在复位弹簧4作用下,实现管体盖2与密封垫圈5之间紧密配合,提高密封性,形成一级密封;内塞部22与管体I相接处还设置有内密封垫6,内密封垫6上的两条密封凸起63与内塞部22的弧形表面紧配合,便于形成二级密封,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其中,整个灌溉和密封过程中,管体盖2与管体I通过复位弹簧4 一体化设置,操作方便,同时防盗。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用于水利灌溉的田埂隐埋式管道,包括管体,其特征是:所述管体外侧端面上设置有密封垫圈,管体侧壁内均匀嵌入有至少两个凹槽腔;还包括有管体盖,所述管体盖包括外壳部及横截面为弧形的内塞部,外壳部内侧面上均匀设置有与凹槽腔相对应的支撑杆,各相邻支撑杆之间形成通水间隙;所述密封垫圈上贯穿设置有与支撑杆及凹槽腔相对应的通孔,支撑杆穿过通孔置于凹槽腔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用于水利灌溉的田埂隐埋式管道,包括管体,其特征是:所述管体外侧端面上设置有密封垫圈,管体侧壁内均匀嵌入有至少两个凹槽腔;还包括有管体盖,所述管体盖包括外壳部及横截面为弧形的内塞部,外壳部内侧面上均匀设置有与凹槽腔相对应的支撑杆,各相邻支撑杆之间形成通水间隙;所述密封垫圈上贯穿设置有与支撑杆及凹槽腔相对应的通孔,支撑杆穿过通孔置于凹槽腔内;还包括有若干复位弹簧,所述各复位弹簧一端分别连接于管体内壁,另一端均连接于管体盖内塞部中间位置处;还包括有内密封垫,所述内密封垫设置于内塞部与管体相接处,内密封垫内侧面固定设置于管体,内密封垫外侧面上设置有两条弧形密封凸起,所述密封凸起紧配合与内塞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边贻国,
申请(专利权)人:边贻国,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