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絮凝废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702330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03 11: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絮凝废水处理系统,包括PH调整池、反应池、输送泵、电絮凝废水处理装置、PH回调池、混凝池、固液分离装置和产水泵;污水处理按照注入重金属废水→pH调整→管式电化学废水处理→Al(OH)3反应混凝→中间槽→固液分离→产水;由于该电絮凝废水处理装置的管道是多段式,每段管道的上游端设置检测阀、下游端设置加药阀,以实现任何管段都可以加入药剂,并可以在不同管段不同流程加入不同的药剂,以满足处理需要,可使污水处理效果大幅提高,缩短反应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絮凝废水处理系统,包括PH调整池、反应池、输送泵、电絮凝废水处理装置、PH回调池、混凝池、固液分离装置和产水泵;污水处理按照注入重金属废水→pH调整→管式电化学废水处理→Al(OH)3反应混凝→中间槽→固液分离→产水;由于该电絮凝废水处理装置的管道是多段式,每段管道的上游端设置检测阀、下游端设置加药阀,以实现任何管段都可以加入药剂,并可以在不同管段不同流程加入不同的药剂,以满足处理需要,可使污水处理效果大幅提高,缩短反应时间。【专利说明】一种电絮凝废水处理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废水处理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管式电化学系统在废水处理的新应用。
技术介绍
目前电镀重金属废水回用前处理的有以下集中传统方法:1、沉淀法:即通过加入化学品形成金属氧化物沉淀或金属氧化物在生成的沉淀物上共沉淀,从而达到去除重金属离子的目的。该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处理后出水难达标,泥渣沉降缓慢且脱水困难等缺点。 2、吸附法:通过即使金属离子与吸附剂中的离子或官能团交换而被吸附在吸附剂上除去。该法的不足有:有些吸附剂容量低,难再生,重复利用次数少。 3、离子交换法:通过例子交换树脂在一定条件下去除重金属氧化物。该法的缺点有:对废水水质要求严格,成本高。 4、膜分离法:膜分离法是利用具有选择性能的薄膜,在外力的推动下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浓缩的一种分离的新方法。该法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技术还不成熟,有待进一步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絮凝废水处理系统,其可以在电絮凝废水处理装置中分段加药、易于控制反应物浓度,使污水处理效果大幅提高,缩短反应时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电絮凝废水处理系统,包括一 PH调整池、反应池和输送泵,该反应池设于该PH调整池侧旁并且与PH调整池相通,废水注入该PH调整池后进行PH调整,再由PH调整池流向反应池进行化学反应;一电絮凝废水处理装置,该电絮凝废水处理装置与反应池之间由输送泵送水,将反应池的废水抽入该电絮凝废水处理装置;该电絮凝废水处理装置是由多段管道迂回串接组成,于首段管道的进水口处安装进水阀,于末段管道的出水口处安装加压阀,中间的任一段管道与其上一段管道的接头处安装检测阀、与其下一段管道的接头处安装加药阀;并且每段管道均包括用于电催化的阳极和阴极,该阴极呈管状,于阴极的内部形成管腔;该阳极呈棒状或管状,阳极由数个支撑架支撑于阴极的管腔中心,并且该阴极外套有可避免管道漏气的防漏胶管;一 PH回调池、混凝池、固液分离装置和产水泵,该电絮凝废水处理装置的出水口通入PH回调池,该PH回调池与该混凝池相通,该混凝池的出水端通入固液分离装置,由产水泵相接于固液分离装置并将处理后的清水送出。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电絮凝废水处理装置的管道至少有两排。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各排管道以串联相接的方式前后并列设置,前排管道的首段管道设于下方,末段管道设于上方,中间管道依次增加高度向上串接安装;所述后排管道的首段管道设于上方,末段管道设于下方,中间管道依次降低高度向下串接安装;该前排管道的末段管道与后排管道的首段管道之间串联相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各排管道以并联相接的方式前后并列设置,各排管道的首段管道均设于下方,末段管道均设于上方,中间管道均依次增加高度向上串接安装;各排管道的首段管道汇合相接于进水阀,各排管道的末段管道汇合相接于加压阀。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电絮凝废水处理装置的各段管道安装在支架上,该各段管道与支架之间通过螺丝固定。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PH调整池和电絮凝废水处理装置中加入H2O2氧化剂。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混凝池中加入Al (OH)3助凝剂。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架包括一环状体以及由该环状体向外辐射形成的多个支撑凸肋,该阳极穿设于环状体所形成的环形圈内,各支撑凸肋接触阴极管的内壁面、并与阴极管的内壁面之间形成多个可促使水流形成涡流的水流通道。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防漏胶管的两端分别安装一进水接头和一出水接头,该进、出水接头与防漏胶管的两端密封相接;该进水接头具有一进水端连接管体以及一与该进水端连接管体呈T字排布的进水口 ;该出水接头具有一出水端连接管体以及一与该出水端连接管体呈T字排布的出水口,该进水口、阴极管腔以及出水口相通。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进水接头的端部安装有第一密封塞,该第一密封塞的中心具有一供阳极端部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出水接头的端部安装有第二密封塞,该第二密封塞的中心具有一供阴极端部穿过的第二通孔。 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由于该污水处理系统包括PH调整池、反应池、输送泵、电絮凝废水处理装置、PH回调池、混凝池、固液分离装置和产水泵;污水处理按照注入重金属废水一pH调整一管式电化学废水处理一Al (OH)3反应混凝一中间槽一固液分离一产水;尤其是采用电絮凝废水处理装置,首先,由于该电絮凝废水处理装置的管道是多段式,每段管道的上游端设置检测阀、下游端设置加药阀,从而按先检测再加药的顺序,若检测浓度达标则无需加药,若达标则自动加药,以实现任何管段都可以加入药剂,并可以在不同管段不同流程加入不同的药剂,以满足处理需要。其次,阴阳电极以管道的形式存在,并在外套设防漏胶管,以提供封闭的反应空间,产生的有害气体不会逸散,易于控制,反应全面,组合方便。再者,由于各段管道内密封的环境,加上在出水口处设置加压阀,可对气体加压,使气体溶解度更高,处理效果更好。再者,管道内的支撑架可以使药水产生涡流,从而药水得到更好混合,溶解度更高,处理效果更好;此外,由于各段管道的组件规格品可以自由组合,设备成本低,结构简单,维护容易。最后,各管道可以串联使处理效果更好,也可以并联加大处理量,组装方式多样性,满足不同污水处理需求。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之实施例的电絮凝废水处理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之实施例的管道的放大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之实施例的管道的头端的局部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之实施例的管道的末端的局部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之实施例的管道的支撑架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之实施例的电絮凝废水处理装置的左视图,图中各管道串联相接;图7是本专利技术之实施例的电絮凝废水处理装置的左视图,图中各管道并联相接;图8是本专利技术之实施例中污水处理系统的原理图。 附图标识说明:1、污水处理系统10、电絮凝废水处理装置 11、管道 111、首段管道112、末段管道 113、中间管道114 、接头1141、进水接头1141-1进水端连接管体1141-2、进水口1142、出水接头1142-1出水端连接管体1142-2出水口 115、阳极 116、阴极 1161、管腔 117、防漏胶管 118、密封塞1181、第一密封塞1182、第一通孔1183、第二密封塞1184、第二通孔119、支撑架1191、环状体1192、支撑凸肋1193、弧形凹槽1194、水流通道12、进水口 13、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絮凝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PH调整池、反应池和输送泵,该反应池设于该PH调整池侧旁并且与PH调整池相通,废水注入该PH调整池后进行PH调整,再由PH调整池流向反应池进行化学反应;一电絮凝废水处理装置,该电絮凝废水处理装置与反应池之间由输送泵送水,将反应池的废水抽入该电絮凝废水处理装置;该电絮凝废水处理装置是由多段管道迂回串接组成,于首段管道的进水口处安装进水阀,于末段管道的出水口处安装加压阀,中间的任一段管道与其上一段管道的接头处安装检测阀、与其下一段管道的接头处安装加药阀;并且每段管道均包括用于电催化的阳极和阴极,该阴极呈管状,于阴极的内部形成管腔;该阳极呈棒状或管状,阳极由数个支撑架支撑于阴极的管腔中心,并且该阴极外套有可避免管道漏气的防漏胶管;一PH回调池、混凝池、固液分离装置和产水泵,该电絮凝废水处理装置的出水口通入PH回调池,该PH回调池与该混凝池相通,该混凝池的出水端通入固液分离装置,由产水泵相接于固液分离装置并将处理后的清水送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应东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东元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