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轴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95442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26 21: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合轴承,与轴承座(壳体)相配合,包括:外圈、设置于所述外圈的外滚道和所述轴承座(壳体)之间的第一保持架组件、内圈、以及设置于所述内圈的滚道和所述外圈的内滚道之间的第二保持架组件,其中,所述外圈的内滚道包括第一内滚道和第二内滚道,所述内圈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内圈和第二内圈,所述第一内圈和所述第二内圈背对背设置,所述第一内圈的滚道与所述外圈的第一内滚道之间、所述第二内圈的滚道与所述外圈的第二内滚道之间均设置有一组第二保持架组件。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克服机械装置精度的不稳定性,同时实现多个类别轴承的简单化、一体化,尤其是能够实现一对背对背角接触球轴承和直线轴承的一体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组合轴承,与轴承座(壳体)相配合,包括:外圈、设置于所述外圈的外滚道和所述轴承座(壳体)之间的第一保持架组件、内圈、以及设置于所述内圈的滚道和所述外圈的内滚道之间的第二保持架组件,其中,所述外圈的内滚道包括第一内滚道和第二内滚道,所述内圈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内圈和第二内圈,所述第一内圈和所述第二内圈背对背设置,所述第一内圈的滚道与所述外圈的第一内滚道之间、所述第二内圈的滚道与所述外圈的第二内滚道之间均设置有一组第二保持架组件。通过上述方式,本技术能够克服机械装置精度的不稳定性,同时实现多个类别轴承的简单化、一体化,尤其是能够实现一对背对背角接触球轴承和直线轴承的一体化。【专利说明】组合轴承
本技术涉及轴承
,特别是涉及一种组合轴承。
技术介绍
通常在机械装置中,角接触球轴承都是以配对形式存在,且外圈与轴承座之间采用间隙配合,而由于轴承座内孔公差、轴承外圆公差的存在以及工作发热后轴承外圆、轴承座内孔尺寸的变化都会让间隙配合的配合量变得难以控制,从而影响整个机械装置的精度。 如图1所示,是现有的一般轴承配置,配置由一对背对背(DB)的角接触球轴承和一组隔圈组成,轴承外圈与轴承座之间采用间隙配合。然而由于轴承座以及轴承外圈本身都存在尺寸偏差,并且实际工作时,温升会使得尺寸发生一定变化,因此轴承外圈与轴承座之间的间隙难以控制,间隙过大会出现“跑外圈”现象,间隙过小则会出现卡死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组合轴承,能够克服机械装置精度的不稳定性,同时实现多个类别轴承的简单化、一体化,尤其是能够实现一对背对背角接触球轴承和直线轴承的一体化。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组合轴承,与轴承座相配合,包括:外圈、设置于所述外圈的外滚道和所述轴承座之间的第一保持架组件、内圈、以及设置于所述内圈的滚道和所述外圈的内滚道之间的第二保持架组件,其中,所述外圈的内滚道包括第一内滚道和第二内滚道,所述内圈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内圈和第二内圈,所述第一内圈和所述第二内圈背对背设置,所述第一内圈的滚道与所述外圈的第一内滚道之间、所述第二内圈的滚道与所述外圈的第二内滚道之间均设置有一组第二保持架组件。 在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保持架组件是由第一滚动体和第一保持架组成的,其与所述外圈和所述轴承座构成一直线轴承。 在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保持架组件是由第二滚动体和第二保持架组成的,两组所述第二保持架组件与所述外圈、所述第一内圈和所述第二内圈构成背对背的角接触球轴承。 在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外圈的外滚道两边均开设有止动槽,所述止动槽内卡装有止动圈,所述第一保持架组件通过所述止动圈限位。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将一对角接触球轴承的两个外圈合并为一个外圈,同时将这个外圈作为直线轴承的内圈,使组合轴承与轴承座之间的间隙得到了控制,能够克服机械装置精度的不稳定性,同时实现多个类别轴承的简单化、一体化,尤其是能够实现一对背对背角接触球轴承和直线轴承的一体化。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组合轴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一种组合轴承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第一滚动体,2、第一保持架,3、止动圈,4、外圈,5、第二滚动体,6、第二保持架,7、内圈,8、轴承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2,本技术实施例包括: 一种组合轴承,与轴承座(壳体)8相配合,包括:第一滚动体组件、外圈4、第二保持架组件和内圈7,其中: 所述第一保持架组件是由第一滚动体I和第一保持架2组成的;所述外圈4包括外滚道和内滚道,所述外滚道位于所述外圈4的外圆弧面(外圆表面)上,所述第一保持架组件设置于所述外滚道和所述轴承座(壳体)8之间,且所述外滚道的两边均开设有止动槽,所述止动槽内卡装有止动圈3,所述第一保持架组件通过所述止动圈3限位;所述第一保持架组件与所述外圈4和所述轴承座8构成一直线轴承; 所述内滚道包括第一内滚道和第二内滚道,所述内圈4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内圈和第二内圈,所述第一内圈和所述第二内圈背对背设置,所述第一内圈的滚道与所述外圈的第一内滚道之间、所述第二内圈的滚道与所述外圈的第二内滚道之间均设置有一组第二保持架组件;所述第二保持架组件是由第二滚动体5和第二保持架6组成的,两组所述第二保持架组件与所述外圈、所述第一内圈和所述第二内圈构成背对背的角接触球轴承。 本技术的组合轴承中的外圈4作为一个直线轴承的内圈,轴承座(壳体)8相当于该直线轴承的外圈,同时,外圈4又作为一个背对背的角接触轴承的外圈,与两个内圈7形成一个背对背的角接触轴承,从而形成了一个组合轴承,该组合轴承由一对背对背角接触球轴承和一个直线轴承组成。 本技术揭示了一种组合轴承,通过将一对角接触球轴承的两个外圈合并为一个外圈,同时将这个外圈作为直线轴承的内圈,使组合轴承与轴承座之间的间隙得到了控制,能够克服机械装置精度的不稳定性,同时实现多个类别轴承的简单化、一体化,尤其是能够实现一对背对背角接触球轴承和直线轴承的一体化。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组合轴承,与轴承座相配合,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圈、设置于所述外圈的外滚道和所述轴承座之间的第一保持架组件、内圈、以及设置于所述内圈的滚道和所述外圈的内滚道之间的第二保持架组件,其中,所述外圈的内滚道包括第一内滚道和第二内滚道,所述内圈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内圈和第二内圈,所述第一内圈和所述第二内圈背对背设置,所述第一内圈的滚道与所述外圈的第一内滚道之间、所述第二内圈的滚道与所述外圈的第二内滚道之间均设置有一组第二保持架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持架组件是由第一滚动体和第一保持架组成的,其与所述外圈和所述轴承座构成一直线轴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持架组件是由第二滚动体和第二保持架组成的,两组所述第二保持架组件与所述外圈、所述第一内圈和所述第二内圈构成背对背的角接触球轴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的外滚道两边均开设有止动槽,所述止动槽内卡装有止动圈,所述第一保持架组件通过所述止动圈限位。【文档编号】F16C31/04GK203962687SQ201420311354【公开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12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12日 【专利技术者】朱克明, 沈忠明, 陈海亮, 黄立, 陈杰 申请人:常熟长城轴承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组合轴承,与轴承座相配合,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圈、设置于所述外圈的外滚道和所述轴承座之间的第一保持架组件、内圈、以及设置于所述内圈的滚道和所述外圈的内滚道之间的第二保持架组件,其中,所述外圈的内滚道包括第一内滚道和第二内滚道,所述内圈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内圈和第二内圈,所述第一内圈和所述第二内圈背对背设置,所述第一内圈的滚道与所述外圈的第一内滚道之间、所述第二内圈的滚道与所述外圈的第二内滚道之间均设置有一组第二保持架组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克明沈忠明陈海亮黄立陈杰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长城轴承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