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弃流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683701 阅读:2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26 15: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雨水弃流系统,包括蓄水井及浮力装置,所述蓄水井具有进水口、出水口及外排口,所述外排口的高度低于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浮力装置具有浮筒,所述浮筒竖直设置,所述浮筒的侧壁具有浮筒进水口、浮筒出水口,所述浮筒出水口通过管道连通于所述外排口,所述浮筒内设有浮子,所述浮子的尺寸匹配于所述浮筒进水口、浮筒出水口,使得浮筒进水口、浮筒出水口之间隔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的一种雨水弃流系统,能将含有大量污染物的初期雨水自动排放出去,提高雨水利用的水质安全且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较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雨水弃流系统,包括蓄水井及浮力装置,所述蓄水井具有进水口、出水口及外排口,所述外排口的高度低于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浮力装置具有浮筒,所述浮筒竖直设置,所述浮筒的侧壁具有浮筒进水口、浮筒出水口,所述浮筒出水口通过管道连通于所述外排口,所述浮筒内设有浮子,所述浮子的尺寸匹配于所述浮筒进水口、浮筒出水口,使得浮筒进水口、浮筒出水口之间隔断。本技术涉及的一种雨水弃流系统,能将含有大量污染物的初期雨水自动排放出去,提高雨水利用的水质安全且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较低。【专利说明】雨水弃流系统
本技术涉及雨水利用系统
,特别是涉及一种雨水弃流系统。
技术介绍
降雨初期的雨水径流污染较严重,初期雨水夹杂着大量的粉尘和泥沙,并且有机污染物的含量较高,经初期弃流后的雨水能够显著地去除雨水中的污染物质,能够整体提升收集雨水的水质,使得雨水利用系统具有更优的经济性和更高的安全性,因而初期雨水径流的去除技术是雨水利用工程的重要技术环节之一。现有的初期雨水弃流的方法较多,但都有各自的缺点。例如:修建弃流池是初期雨水弃流的常用方法之一,虽方法简单,但占地面积较大不适用于较大汇水面积的雨水收集,不利于推广、实施;电动控制弃流是一种精准控制弃流量装置,但使用寿命短,运行稳定方面经常出现问题,管理维护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将含有大量污染物的初期雨水自动排放出去,提高雨水利用的水质安全且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较低的雨水弃流系统。 一种雨水弃流系统,包括蓄水井及浮力装置,所述蓄水井具有进水口、出水口及外排口,所述外排口的高度低于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浮力装置设置于所述蓄水井的内部; 所述浮力装置具有浮筒,所述浮筒竖直设置,所述浮筒的侧壁具有浮筒进水口、浮筒出水口,所述浮筒出水口通过管道连通于所述外排口,所述浮筒内设有浮子,所述浮子的尺寸匹配于所述浮筒进水口、浮筒出水口,使得浮筒进水口、浮筒出水口之间隔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浮子上端连接有浮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蓄水井进水口的口径尺寸、高度与所述出水口的口径尺寸、高度均分别保持一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浮筒进水口的开口方向通过管道设置成朝向于所述蓄水井的底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浮筒进水口的管道口处设有网孔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蓄水井呈圆柱状,且其顶部呈弧形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蓄水井的边缘设有圆形检查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浮筒出水口与所述外排口之间的管道设有通气管,所述通气管与空气相连通。 本技术涉及的雨水弃流系统,通过蓄水井及浮力装置的配合工作,能将含有大量污染物的初期雨水自动排放出去,能够提高雨水利用的水质安全,且结构简单,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较低;能够在雨水收集利用过程中自动完成弃流过程,有效地提高雨水利用效率,无需人工操作,节约人力资源,易于维修。 本技术涉及的雨水弃流系统,所述浮子上端连接有浮杆,浮杆使得所述浮子能够定位于所述浮筒内,保证所述浮子能隔断所述浮筒进水口与出水口。 本技术涉及的雨水弃流系统,所述蓄水井进水口的口径尺寸、高度与所述出水口的口径尺寸、高度均分别保持一致,使得进出入蓄水井的水量保持平衡。 本技术涉及的雨水弃流系统,所述浮筒进水口的开口方向通过管道设置成朝向于所述蓄水井的底部,此设计可避免漂浮于水面的杂物进入浮筒内造成阻塞。 本技术涉及的雨水弃流系统,所述浮筒进水口的管道口处设有网孔板,用于拦截树叶等悬浮物,避免阻塞。 本技术涉及的雨水弃流系统,所述蓄水井呈圆柱状,且其顶部呈弧形结构,抗压力强,受压均匀,使得所述蓄水井的使用寿命长。 本技术涉及的雨水弃流系统,所述蓄水井的边缘设有圆形检查口,便于检查和检修。 本技术涉及的雨水弃流系统,所述浮筒出水口与所述外排口之间的管道设有通气管,所述通气管与空气相连通,保持内部压力与大气压相等。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进水口 ;2、蓄水井;3、浮力装置;4、检查口 ;5、出水口 ;6、外排口 ;7、浮筒进水口 ;8、浮筒;9、浮子;10、浮杆;11、浮筒出水口 ;12、通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雨水弃流系统,参见I及图2,包括蓄水井2及浮力装置3,所述蓄水井2呈圆柱状,直径为1.5米,高位1.3米,且其顶部呈弧形结构,所述蓄水井2的边缘设有圆形检查口 4,所述蓄水井2具有进水口 1、出水口 5及外排口 6,所述蓄水井2进水口 I的口径尺寸、高度与所述出水口 5的口径尺寸、高度均分别保持一致,所述外排口 6的高度低于所述进水口 I和出水口 5,所述浮力装置3具有进水口 1,所述浮力装置3设置于所述蓄水井2的内部; 所述浮力装置3具有浮筒8,所述浮筒8竖直设置,所述浮筒8的侧壁具有浮筒8进水口 7、浮筒出水口 11,所述浮筒出水口 11通过管道连通于所述外排口 6,所述浮筒出水口 11与所述外排口 6之间的管道设有通气管12,通气管12的管口比出水口 5高,保持在雨水位以上,所述通气管12与空气相连通,所述浮筒进水口 7的开口方向通过管道设置成朝向于所述蓄水井2的底部,所述浮筒进水口 7的管道口处设有网孔板,所述浮筒8内设有浮子9,所述浮子9上端连接有浮杆10,浮杆10内部中空,浮筒8内壁光滑,适合浮子9上下来回移动。 本技术涉及的雨水弃流系统安装在雨水汇水管的末端,图1中进水口 I与汇水管上流相接,出水口 5与汇水管下流相接,外排口 6则连接排污管道,检查口 4上方砌市政检查井。蓄水井2为整体设计可以直接埋地,体积小、受场地的限制小;材质采用玻璃钢,耐腐蚀,使用寿命长。浮力系统3固定在蓄水井2内,浮筒出水口 11与外排口 6连接。浮筒8内壁光滑,适合浮子9上下来回移动,浮子9上的浮杆10内部中空,有浮力,是雨水弃流装置的关键部件;当初期的雨水灌入蓄水井2内水位上升到浮筒出水口 11处时,雨水会沿着外排口 6排放掉;随着雨水水量的增大,水位会继续上升,浮子9也跟着上升,上升到一定高度时浮子9会堵住浮筒出水口 11,此时雨水将不再沿着外排口 6排放掉,而是沿着出水口 5进入雨水收集的下一个设施。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权利要求】1.一种雨水弃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蓄水井及浮力装置,所述蓄水井具有进水口、出水口及外排口,所述外排口的高度低于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浮力装置设置于所述蓄水井的内部; 所述浮力装置具有浮筒,所述浮筒竖直设置,所述浮筒的侧壁具有浮筒进水口、浮筒出水口,所述浮筒出水口通过管道连通于所述外排口,所述浮筒内设有浮子,所述浮子的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雨水弃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蓄水井及浮力装置,所述蓄水井具有进水口、出水口及外排口,所述外排口的高度低于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浮力装置设置于所述蓄水井的内部; 所述浮力装置具有浮筒,所述浮筒竖直设置,所述浮筒的侧壁具有浮筒进水口、浮筒出水口,所述浮筒出水口通过管道连通于所述外排口,所述浮筒内设有浮子,所述浮子的尺寸匹配于所述浮筒进水口、浮筒出水口,使得浮筒进水口、浮筒出水口之间隔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贤其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康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