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套分力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633666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12 09: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衬套分力检测装置,其可以高精度地对车辆的悬架机构中的各轴的分力变化进行检测。悬架装置(10)的下臂(6)和横梁(5),经由压入下臂(6)的前衬套安装部(61)中的前衬套(100)连结。在前衬套(100)的外筒(130)的外周面上安装内圈(160),在前衬套安装部(61)的内周面上安装外圈(170)。并且,利用插入内圈凸缘(161)的螺栓插入口(162)和外圈凸缘(171)的螺栓插入口(172)中的螺栓,支撑前衬套分力检测装置(140)的感受体(150),该内圈凸缘(161)从内圈(160)的上端部向径向外侧凸出,该外圈凸缘(171)从外圈(170)的下端部向径向内侧凸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衬套分力检测装置,其可以高精度地对车辆的悬架机构中的各轴的分力变化进行检测。悬架装置(10)的下臂(6)和横梁(5),经由压入下臂(6)的前衬套安装部(61)中的前衬套(100)连结。在前衬套(100)的外筒(130)的外周面上安装内圈(160),在前衬套安装部(61)的内周面上安装外圈(170)。并且,利用插入内圈凸缘(161)的螺栓插入口(162)和外圈凸缘(171)的螺栓插入口(172)中的螺栓,支撑前衬套分力检测装置(140)的感受体(150),该内圈凸缘(161)从内圈(160)的上端部向径向外侧凸出,该外圈凸缘(171)从外圈(170)的下端部向径向内侧凸出。【专利说明】衬套分力检测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衬套分力检测装置,其用于对作用在衬套上的分力进行检测,该 衬套设置于车辆的构造部件的连结部处。
技术介绍
车辆的悬架会给车辆的乘车心情及操纵的稳定性带来影响。因此,对悬架的分力 进行测定,基于该测定结果对车辆的乘车心情及操纵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并且进行悬架弹 性的调节等。因此,通过正确地测定悬架各部分的动态的分力变化,从而可以使车辆的乘车 心情及操纵的稳定性等提1?。 因此,特别地,提出用于对作用在悬架机构的各部分上的偏向、纵摇、滚转等的分 力变化进行检测的各种方法。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载重测定传感器,其具有多 个应变计,贴合固定在车辆的悬架机构的缓冲器等棒状体上。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11-85514号公报 在这里,由于成为车辆的框架和臂部件的连结部的各轴是臂部件的可动基点,因 此在悬架机构的设计及调整中,必须高精度地进行框架和臂部件的连结部上的分力的检 测。 但是,在对悬架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测定时,如上述所示,即使在缓冲器及臂部件 等上安装传感器,也无法准确地测定悬架的各轴(各部件的可动连结部分)的动作。也就 是说,对于测定悬架的各轴的动作,由于以由安装在与测定轴连结的臂部及缓冲器等上的 传感器进行的测定结果为基础而进行计算,因此仅是预测值。特别地,由于在使用橡胶等弹 性体作为悬架的轴承的衬套的情况下,必须考虑弹簧特性及选择,因此担心这种预测值会 与实际分力相差很多。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衬套分力检测装置,其可以高精度地对车辆的 悬架机构中的各轴的分力变化进行检测。 第1专利技术涉及的衬套分力检测装置,对作用在筒状的衬套上的分力进行检测,该 筒状的衬套插入设置在车辆的框架上的孔部内,在内侧轴支撑棒状部件,其特征在于,具 有:筒状的内圈,其设置在衬套和孔部之间,安装在衬套的外周面上;筒状的外圈,其在内 圈的外侧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间隙而配置,安装在孔部的内周面上;以及感受体,其是配置在 内圈和外圈之间而与棒状部件的轴大致同心的圆筒部件,其一端部与内圈连接,另一端部 与外圈连接,在外周面上配置多个应变计。 第2专利技术涉及的衬套分力检测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1专利技术涉及的衬套分力检测 装置中,在感受体的外周面上配置应变计,其分别用于对作用在第1径向上的分力、作用在 与第1径向正交的第2径向上的分力、作用在轴向上的分力、作用在围绕沿第1径向的轴的 方向上的分力、作用在围绕沿第2径向的轴的方向上的分力、以及作用在围绕轴的方向上 的分力进行检测。 专利技术的效果 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车辆的框架和棒状部件经由衬套连结,在设置于衬套的外侧面 上的内圈和外圈之间配置感受体,因此可直接地对作用在衬套上的分力进行检测。由此,可 以高精度地对车辆的悬架机构中的各轴的分力变化进行检测。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辆前方观察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悬架装置的示意主视图。 图2是从上方观察图1的悬架装置的示意俯视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前衬套的斜视图。 图4是图3的A- A 7剖面图。 图5是图3的B- B 7剖面图。 图6是将图5的局部放大的示意剖面图。 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感受体的示意斜视图。 图8是表示6分力检测装置中的力检测系统的桥式电路的结构的图。 图9是表示6分力检测装置中的力矩检测系统的桥式电路的结构的图。 标号的说明 1 车体 2 纵梁 3 顶梁 4 支撑塔 5 横梁 6 下臂 7 支撑板 10 悬架装置 11 前轮 21 连结部件 41 减振器 42 螺旋弹簧 51 托架 61 前衬套安装部 62 后衬套安装部 63 球窝接头 100前衬套 110 内筒 120橡胶部 121侧孔部 130 外筒 140前衬套分力检测装置 150感受体 151a?151d Fx检测系统的单轴应变计 152a?152d Fy检测系统的单轴应变计 153a?153d Fz检测系统的单轴应变计 154a?154d Mx检测系统的单轴应变计 155a?155d My检测系统的单轴应变计 156a?156d Mz检测系统的剪切型应变计 160 内圈 161内圈凸缘 162螺栓插入口 170 外圈 171外圈凸缘 172螺栓插入口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9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具有本专利技术的衬套分力检测装置的车辆的车体1,具有纵梁2、顶 梁3、支撑塔4、横梁5及悬架装置10。 纵梁2是从作为车室前部分隔壁的未图示的踏脚隔板向车辆前方延伸的构造部 件,隔着车辆的发动机室左右地设置一对。左右的纵梁2的两个后端部之间由连结部件21 连结。 顶梁3分别设置在左右纵梁2的上方的车外侧方向,是从车室前部分隔壁朝向车 辆iu方,以沿着发动机罩的左右两端部的方式延伸的构造部件。 支撑塔4,从纵梁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至顶梁3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之间而 设置,固定后述的减震器41的上端部。 横梁5是向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构造部件,其两端部分别由螺栓等紧固在左右 纵梁2的下表面上。另外,在横梁5的下部,用于连接后述的下臂6的托架51朝向下方凸 出形成。 悬架装置10具有减震器41、下臂6及支撑板7。 减震器41为在外周面上具有螺旋弹簧42的油压式缓冲装置,其上端部可旋转地 安装在支撑塔4上,下端部紧固固定在可旋转地轴支撑前轮11的未图示的前轮悬架部件的 上端部上。 下臂6为支撑前轮悬架部件的下端部的悬架臂,在车宽方向上左右设置一对。在 左右下臂6的车内侧端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前侧设置前衬套安装部61,在车内侧端部的车辆 前后方向后侧设置后衬套安装部62,在车外侧端部设置球窝接头63。 前衬套安装部61是使前衬套100压入并固定的部分,是形成为中心轴沿下臂6的 上下方向的摆动中心轴延伸的圆筒形的孔部。 前衬套100为防振用的橡胶衬套,由内筒110、橡胶部120及外筒130构成。内筒 110和外筒130为大致同轴的圆筒部件,内筒110向外筒130的内侧插入,橡胶部120设置 在内筒110和外筒130之间。在橡胶部120上,左右形成一对作为在内筒110的轴向上贯 穿的开口部的侧孔部121,侧孔部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衬套分力检测装置,其对作用在筒状的衬套上的分力进行检测,该筒状的衬套插入于在车辆的框架上设置的孔部内,在内侧轴支撑棒状部件,该衬套分力检测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筒状的内圈,其设置在衬套和孔部之间,安装在衬套的外周面上;筒状的外圈,其在内圈的外侧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间隙而配置,安装在孔部的内周面上;以及感受体,其是配置在内圈和外圈之间的间隙中而与棒状部件的轴大致同心的圆筒部件,其一端部与内圈连接,另一端部与外圈连接,在外周面上配置多个应变计。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下山浩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