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放电试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632812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10 15: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局部放电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其结构为:具备可插入贯通形成于收缩型绝缘体(100)上的中心孔(101)的棒状的、一端部插入的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以及两端部插入收缩型绝缘体的中心孔的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20),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和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均具有内部空心的管状中心导体(11、21)和形成在所述中心导体的外周的绝缘层(12、22),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与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导电且空心内部连通地连接。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局部放电试验装置,能够更加准确地进行收缩型绝缘体的局部放电试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局部放电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其结构为:具备可插入贯通形成于收缩型绝缘体(100)上的中心孔(101)的棒状的、一端部插入的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以及两端部插入收缩型绝缘体的中心孔的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20),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和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均具有内部空心的管状中心导体(11、21)和形成在所述中心导体的外周的绝缘层(12、22),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与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导电且空心内部连通地连接。通过本技术的局部放电试验装置,能够更加准确地进行收缩型绝缘体的局部放电试验。【专利说明】局部放电试验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收缩型绝缘体的局部放电试验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为了对连接电力电缆的端部与端部的中间连接部实施绝缘,进行在该中间连接部的外周包覆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筒状常温收缩套管的作业。 在所述常温收缩套管上形成的中心孔,其直径比电力电缆的直径更小,将电力电缆插进所述中心孔后,便能以借助于常温收缩套管的收缩力而与电力电缆的外周紧贴、不产生空隙的状态覆盖导体的连接部分。 在工厂出厂阶段或安装作业的现场,通过使用动力机械等将圆筒状扩径夹具预先插入所述常温收缩套管的所述中心孔,将电力电缆插进扩径夹具后再只撤掉扩径夹具的方法,将所述常温收缩套管安装到电力电缆上。 另外,为防止不合格产品出厂,对所述常温收缩套管进行作为出厂前检查的局部放电试验。 以往的局部放电试验中,是将安装有连接端子的一对试验用电力电缆的前端部制成圆锥形状,从常温收缩套管的中心孔的两侧插入,因此可将所述常温收缩套管的内周面与电力电缆的外周面的紧贴度维持在较高水平。 此外,不使用试验用电力电缆情况下,使用一对试验用电缆模拟棒来进行试验,所述试验用电缆模拟棒是模拟构成安装常温收缩套管的所述连接部分的电力电缆而成。即,使用由实心导体与从距离所述导体的前端指定尺寸的位置覆盖于所述导体上的绝缘层构成的一对试验用电缆模拟棒进行试验。在所述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一侧的导体的前端,设置有具有突起的连接端子,在另一侧设置有具有与所述突起嵌合的孔的连接端子。从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连接端子到绝缘层之间的部分形成为前端侧直径缩小的圆锥形状。将这些试验用电缆模拟棒从常温收缩套管的中心孔的两个端部插入,在常温收缩套管的中央部将连接端子与连接端子结合。在此状态下,对试验用电缆模拟棒施加高电压,然后根据是否检测到来自常温收缩套管的外周的电晕来检查是否发生了局部放电(例如,参考专利文献I)。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I】日本专利特开2003-02891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所述以往的局部放电试验装置中,是将安装有连接端子的一对试验用电力电缆的前端部制成圆锥形状,从常温收缩套管的中心孔的两侧插入,因此可将所述常温收缩套管的内周面与电力电缆的外周面的紧贴度维持在较高水平。然而,以紧贴度较高的状态插入电力电缆或具有实心导体的试验用电缆模拟棒后,由于常温收缩套管内部的空气无处可去,因此在电力电缆与常温收缩套管之间会产生由空气造成的空隙等,这可能会降低绝缘性。 其结果,导致无法准确地进行常温收缩套管局部放电试验的问题。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更加准确地进行常温收缩套管等收缩型绝缘体的局部放电试验。 本技术的特征在于,其结构为:具备一端部插入贯通形成于收缩型绝缘体上的中心孔的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以及两个端部插入所述收缩型绝缘体的所述中心孔的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所述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与所述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均具有内部空心的管状中心导体和形成在所述中心导体的外周的绝缘层,所述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与所述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导电且空心内部连通地连接。 此外,所述技术中,也可采用如下结构: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导电且空心内部连通地串联。 此外,所述技术中,还可采用如下结构:在所述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一端部设置凸状结构或凹状结构,在所述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一端部设置凹状结构或凸状结构,通过将所述凸状结构与所述凹状结构嵌合,使所述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所述中心导体与所述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所述中心导体导电且空心内部连通地连接。 此外,所述技术中,所述凸状结构为圆柱状突起、所述凹状结构为嵌合孔也可以。 此外,所述技术中,还可采用如下一种构成:具备具有所述凸状结构的连接端子和具有所述凹状结构的连接端子,在所述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的一端部以导电状态安装具有所述凸状结构的连接端子或具有所述凹状结构的连接端子,在所述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的一端部以导电状态安装具有所述凹状结构的连接端子或具有所述凸状结构的连接端子,具有所述凸状结构的连接端子和具有所述凹状结构的连接端子具有与所述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或所述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所述中心导体的空心内部连通的开口部。 此外,所述技术中,也可采用如下构成:具备从所述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另一端部施加电压的试验用终端部。 此外,所述技术中,将所述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所述另一端部的绝缘层的外径做成比所述一端部的绝缘层的外径更大也可以。 此外,所述技术中,也可采用如下构成:具备一端部可插入贯通形成于收缩型绝缘体上的中心孔的棒状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所述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具有内部空心的管状中心导体和形成在所述中心导体的外周的绝缘层,具有在所述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一端部,所述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与所述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以导电且空心内部连通的状态连接的结构,在所述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另一端部具有籍由所述绝缘层与所述空心导体的空心内部连通的空气室。 此外,另一个技术,其特征在于,采用了如下结构:具备一端部插入贯通形成于收缩型绝缘体的中心孔的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以及一端部插入所述收缩型绝缘体的所述中心孔的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所述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与所述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均具有内部空心的管状中心导体和形成于所述中心导体的外周的绝缘层,所述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与所述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导电且空心内部连通地连接,在所述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另一端部具有籍由所述绝缘层与所述空心导体的空心内部连通的空气室。 此外,将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所述另一端部的绝缘层的外径设置成比所述一端部的绝缘层的外径更大也可以。 本技术中,插入收缩型绝缘体的中心孔的第一与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具备管状中心导体,将第一与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从收缩型绝缘体的中心孔的两侧插入的情况下,两者之间的空间内的空气被送入第一与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的空心内部,抑制空气进入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外周面与收缩型绝缘体的内周面之间而产生空隙,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进行局部放电试验。 此外,本技术中,采用如下结构的情况下,即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导电且空心内部连通地串联的情况下,可将一个以上的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通过串联接长然后,通过在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与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局部放电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其结构为:具备一端部插入贯通形成于收缩型绝缘体上的中心孔的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以及两个端部插入所述收缩型绝缘体的所述中心孔的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所述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与所述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均具有内部空心的管状中心导体和形成在所述中心导体的外周的绝缘层,所述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与所述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导电且空心内部连通地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中悟熊田佳范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维世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