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加工刀具,包括:刀杆,与刀杆相连的刀头;刀头的端面设置有切削部,切削部自其尾端向其首端渐缩,切削部的侧面包括:与刀头端面相连的第一刀面,与刀头侧面相连的第二刀面,连接第一刀面和第二刀面的第三刀面;其中,第一刀面与第三刀面的交线形成用于切削圆环形槽内径的内刃,第三刀面与第二刀面的交线形成用于切削圆环形槽外径的外刃,第三刀面的顶端形成用于切削圆环形槽槽底的底刃。上述加工刀具,通过在刀头设置切削部,切削部具有内刃、外刃以及底刃,则旋转该加工刀具并沿该加工刀具的刀杆轴向以一定的速度进给,即可一次形成所需的圆环形槽,缩短了圆环形槽的加工时间,提高了圆环形槽的加工效率。(*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加工刀具,包括:刀杆,与刀杆相连的刀头;刀头的端面设置有切削部,切削部自其尾端向其首端渐缩,切削部的侧面包括:与刀头端面相连的第一刀面,与刀头侧面相连的第二刀面,连接第一刀面和第二刀面的第三刀面;其中,第一刀面与第三刀面的交线形成用于切削圆环形槽内径的内刃,第三刀面与第二刀面的交线形成用于切削圆环形槽外径的外刃,第三刀面的顶端形成用于切削圆环形槽槽底的底刃。上述加工刀具,通过在刀头设置切削部,切削部具有内刃、外刃以及底刃,则旋转该加工刀具并沿该加工刀具的刀杆轴向以一定的速度进给,即可一次形成所需的圆环形槽,缩短了圆环形槽的加工时间,提高了圆环形槽的加工效率。【专利说明】 —种加工刀具
本技术涉及圆形槽加工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加工刀具。
技术介绍
模具由其生产效率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产品的生产和制造。模具中的滑块、斜顶等结构需要加工大量的圆环形槽作为油槽,使得润滑油可以充分到达接触面形成油膜,防止滑块卡死、拉伤等。 目前,圆环形槽采用标准的整体硬质合金球刀加工,加工过程中,硬质合金球刀每次切削的深度为0.02-0.05mm,需要进行分层多次切削才能获得所需深度的圆环形槽,导致加工时间较长,通常一个圆环形槽耗时I分钟,加工效率较低。 另外,整体硬质合金球刀的成本较高,每支整体硬质合金球刀大约250元,导致加工成本较高。 综上所述,如何加工圆环形槽,以提高圆环形槽的加工效率,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加工刀具,实现加工圆环形槽,以提高圆环形槽的加工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加工刀具,包括:刀杆,与所述刀杆相连的刀头;其中, 所述刀头的端面设置有切削部,所述切削部自其尾端向其首端渐缩,所述切削部的侧面包括:与所述刀头端面相连的第一刀面,与所述刀头的侧面相连的第二刀面,连接所述第一刀面和所述第二刀面的第三刀面;其中, 所述第一刀面与所述第三刀面的交线形成用于切削圆环形槽内径的内刃,所述第三刀面与所述第二刀面的交线形成用于切削圆环形槽外径的外刃,所述第三刀面的顶端形成用于切削圆环形槽槽底的底刃。 优选的,上述加工刀具中,所述第一刀面和所述第二刀面均为平面,所述第三刀面为锥形面;所述切削部的尾端端面平行于所述刀杆的轴向,所述内刃向远离所述刀头中心点的方向倾斜,且所述内刃与所述切削部的尾端端面的张开角CI1为95-105° ;所述外刃向靠近所述刀头中心点的方向倾斜,且所述外刃与所述切削部的尾端端面的张开角%为106。。 优选的,上述加工刀具中,所述第一刀面向远离所述刀头中心点的方向倾斜,且垂直于所述加工刀具的旋转轴线的平面与所述第一刀面的张开角^3为100-130°。 优选的,上述加工刀具中,所述底刃为平面,所述底刃的尾端宽度L1为0.05-0.15mm。 优选的,上述加工刀具中,垂直于所述加工刀具的旋转轴线的平面与所述底刃的夹角α4为5-20°。 优选的,上述加工刀具中,所述底刃的尾端距所述切削部底端的距离L2为 0.8-1.Smnin 优选的,上述加工刀具中,所述切削部的数目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切削部关于所述刀头的旋转中心点中心对称。 优选的,上述加工刀具中,所述刀头的端面呈圆形,且所述刀头的端面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扇形面、第二扇形面、第三扇形面、第四扇形面,其中,所述切削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扇形面和所述第三扇形面,所述第二扇形面和所述第四扇形面均向所述刀杆倾斜,且所述第二扇形面与所述第一扇形面相连的一端低于所述第一扇形面,所述第四扇形面与所述第三扇形面相连的一端低于所述第三扇形面。 优选的,上述加工刀具中,所述刀杆、所述刀头和所述切削部为一体式结构。 优选的,上述加工刀具中,所述刀杆为硬质合金导杆,所述刀头为硬质合金刀头,所述切削部为硬质合金切削部。 本技术提供的加工刀具,通过在刀头设置切削部,该切削部具有用于切削圆环形槽内侧壁的内刃、用于切削圆环形槽外侧壁的外刃以及用于切削圆环形槽槽底的底刃,这样,旋转该加工刀具,并沿该加工刀具的刀杆轴向以一定的速度进给,即可一次形成所需的圆环形槽,无需分层多次切削,则缩短了圆环形槽的加工时间,有效提高了圆环形槽的加工效率。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工刀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工刀具的俯视图; 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工刀具沿平行于其轴向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工刀具沿其轴向且沿底刃切割后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上图1-6 中: I为刀杆、2为刀头、21为第一扇形面、22为第二扇形面、23为第三扇形面、24为第四扇形面、3为切削部、31为内刃、32为底刃、33为外刃。 【具体实施方式】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工刀具,实现了加工圆环形槽,有效提高了圆环形槽的加工效率。 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工刀具,包括:刀杆1,与刀杆I相连的刀头2 ;其中,刀头2的端面设置有切削部3,该切削部3自其尾端向其首端渐缩,切削部3的侧面包括:与刀头2端面相连的第一刀面,与刀头2的侧面相连的第二刀面,连接第一刀面和第二刀面的第三刀面;其中,第一刀面与第三刀面的交线形成用于切削圆环形槽内径的内刃31,第三刀面与第二刀面的交线形成用于切削圆环形槽外径的外刃33,第三刀面的顶端形成用于切削圆环形槽槽底的底刃32。 需要说明的是,切削部3首先与待加工工件接触的一端为首端,后与待加工工件接触的一端为尾端,切削部3的尾端即为内刃31的尾端、外刃33的尾端、底刃32的尾端、第一刀面的尾端、第二刀面的尾端、第三刀面的尾端。第一刀面靠近刀头2的中心点,第二刀面远离刀头2的中心点,圆环形槽是指待加工的圆环形槽。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工刀具,通过在刀头2设置切削部3,该切削部3具有用于切削圆环形槽内侧壁的内刃31、用于切削圆环形槽外侧壁的外刃33以及用于切削圆环形槽槽底的底刃32,这样,旋转该加工刀具,并沿该加工刀具的刀杆I轴向以一定的速度进给,即可一次形成所需的圆环形槽,无需分层多次切削,则缩短了圆环形槽的加工时间,有效提高了圆环形槽的加工效率。 同时,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工刀具,与现有的硬质合金球刀相比,成本较低,从而有效降低了圆环形槽的加工成本。 进一步的,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加工刀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加工刀具,包括:刀杆(1),与所述刀杆(1)相连的刀头(2);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头(2)的端面设置有切削部(3),所述切削部(3)自其尾端向其首端渐缩,所述切削部(3)的侧面包括:与所述刀头(2)端面相连的第一刀面,与所述刀头(2)的侧面相连的第二刀面,连接所述第一刀面和所述第二刀面的第三刀面;其中,所述第一刀面与所述第三刀面的交线形成用于切削圆环形槽内径的内刃(31),所述第三刀面与所述第二刀面的交线形成用于切削圆环形槽外径的外刃(33),所述第三刀面的顶端形成用于切削圆环形槽槽底的底刃(3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晓鸥,曾增权,杨玉尉,周培进,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