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沉淀污水处理一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601567 阅读:1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05 14: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凝沉淀污水处理一体装置,包括内筒、中筒、外筒,每个筒体形状均为上柱下椎状,由内向外套装组成,其中内筒安装导流板、多层孔板,内筒与中筒侧壁上安装八根横管,横管上设孔口,中筒安装环形围堰,外筒安装分水堰,环形钢架、钢架分别支撑内筒中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将混凝-沉淀工艺进行改进,采用内、中、外筒套装,形成混凝室、絮凝室和沉淀室,整个设备具有混凝、絮凝、凝聚、沉降、分离的功能,实现了设备一体化,螺旋形导流板和多层孔板的使用,进一步提高污水的混凝效率,减少混凝沉降分离设备的体积,从而节省工程投资;该装置使用方式灵活,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处理单元综合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凝沉淀污水处理一体装置,包括内筒、中筒、外筒,每个筒体形状均为上柱下椎状,由内向外套装组成,其中内筒安装导流板、多层孔板,内筒与中筒侧壁上安装八根横管,横管上设孔口,中筒安装环形围堰,外筒安装分水堰,环形钢架、钢架分别支撑内筒中筒。本技术的优点:将混凝-沉淀工艺进行改进,采用内、中、外筒套装,形成混凝室、絮凝室和沉淀室,整个设备具有混凝、絮凝、凝聚、沉降、分离的功能,实现了设备一体化,螺旋形导流板和多层孔板的使用,进一步提高污水的混凝效率,减少混凝沉降分离设备的体积,从而节省工程投资;该装置使用方式灵活,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处理单元综合使用。【专利说明】一种混凝沉淀污水处理一体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混凝沉淀污水处理一体装置。
技术介绍
高校、医院、大型社区等地方人员密集,生活污水排放量大,针对这类生活污水目前采用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的方法。污水处理厂处理生活污水,具有占地面积大、能耗大、投资维护费用高的缺点,并且无法根据生活污水污染程度进行分质处理,不利于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对于这种污水排放量大、污染程度轻的的生活污水,采用分散进行处理并回用的方式更有利于环保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生活污水进行混凝沉淀污水处理一体装置,其特点为占地面积小,操作简单,运行费用低的,能够实现生活污水回收利用一体化装置,即可以单独使用,也可和其他处理单元合并使用。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混凝沉淀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由外到内由三个直径不同的筒体组成,每个筒体形状为上柱下锥状,包括内筒、中筒、外筒,内筒为混凝室,中筒和内筒之间形成絮凝室,外筒和中筒之间形成沉淀室,在内筒安装导流板、多层孔板,其锥体下端连接一根排泥管,排泥管上设蝶阀,中筒安装环形围堰、横向分流管,外筒安装分水堰、填料层,锥体下端连接一个排泥管,排泥管上设蝶阀, 所述的一种混凝沉淀污水处理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混凝剂计量泵出水管与污水进水管三通连接,污水进水管安装管道混合器,进水管管口伸入混凝室多层孔板下部,混凝室上部设螺旋形导流板,导流板固定在内筒内壁上,内筒上端孔口与絮凝室连通,内筒锥体下端连接排泥管,排泥管上设蝶阀,内筒底部安装环形钢架固定在外筒下部锥形处内壁上。 所述的一种混凝沉淀污水处理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絮凝室上部安装八根横向分流管,管上均匀设有微孔,横向分流管固定在内筒与中筒上,助凝剂计量泵出水管连接横向分流管,中筒上部设环形围堰,环形围堰内设浮渣提取头,由管道与气水分离器连接,中筒锥体下端开口。 所述的一种混凝沉淀污水处理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外筒上部安装分水堰及出水管,下部安装钢架支撑中筒,外筒锥体下端连接排泥管,排泥管上设蝶阀。 所述的一种混凝沉淀污水处理一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混凝沉淀污水处理一体装置安装钢制筒盖,筒盖密封并设排气管,侧壁安装混凝剂溶液槽和助凝剂溶液槽,由管道与混凝剂计量泵和助凝剂计量泵连接。 本技术的优点是:将混凝-沉淀工艺进行改进,采用内、中、外筒套装,形成混凝室、絮凝室和沉淀室,整个设备具有混凝、絮凝、凝聚、沉降、分离的功能,实现了设备一体化,螺旋形导流板和多层孔板的使用,进一步提高污水的混凝效率,减少混凝沉降分离设备的体积,从而节省工程投资;该装置使用方式灵活,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处理单元综合使用。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外观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俯视示意图。 图中标号如下: 1-内筒、2-中筒、3-外筒、4-混凝室、5-絮凝室、6_沉淀室、7_排气管、8-排渣管、9-气水分离器、10-浮渣提取头、11-环形围堰、12-污水进水管、13-混凝剂计量泵、14-管道混合器、15-孔口、16-助凝剂计量泵、17-分水堰、18-出水管、19-填料层、20-横向分流管、21-导流板、22-多层孔板、23-蝶阀、24-排泥管、25-钢架、26-环形钢架、27-钢制筒盖、28-混凝剂溶液槽、29-助凝剂溶液槽。 【具体实施方式】 本技术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内筒1、中筒2、外筒3由内向外套装组成,内筒I为混凝室4,内筒I和中筒2之间形成絮凝室5,中筒2和外筒3之间形成沉淀室6,内筒I安装导流板21、多层孔板22,混凝室4与絮凝室5由孔口 15连通,絮凝室5安装八根横向分流管20,横向分流管20固定在内筒I与中筒2侧壁上,中筒2上部设环形围堰11,浮渣提取头10设在环形围堰11内,并与气水分离器9连接,中筒2锥体下端开口,出水经填料层19由外筒3上部安装的分水堰17汇集,出水管18排出。 本技术中混凝剂从混凝剂计量泵13经管道混合器14与污水充分混合,由下到上经过多层孔板22,导流板21可以有效增加污水与混凝剂的混凝时间,使混凝效率大大提高;助凝剂从助凝剂计量泵29经八根横向分流管20,由管上微孔与污水充分混合,可以有效提高絮凝效果,内筒1、外筒3锥体下端分别连接排泥管24,排泥管24上设蝶阀23。 如图2和图3所示:混凝沉淀污水处理一体装置安装钢制筒盖27,上置气水分离器9、混凝剂计量泵13、助凝剂计量泵29,筒盖密封并设排气管7,装置侧壁安装混凝剂溶液槽28和助凝剂溶液槽29,外筒下部锥形处内壁安装环形钢架26、钢架25分别支撑内筒I及中筒2。【权利要求】1.一种混凝沉淀污水处理一体装置,包括内筒(I)、中筒(2)、外筒(3)、气水分离器(9)、浮渣提取头(10)、环形围堰(11)、分水堰(18)、横管(20)、导流板(21)、多层孔板(22),其特征是:每个筒体形状均为上柱下椎状,由内向外套装组成,内筒(I)为混凝室(4),内筒⑴和中筒(2)之间形成絮凝室(5),中筒⑵和外筒(3)之间形成沉淀室(6),内筒(I)、外筒(3)锥体下端分别连接排渣管(24),排渣管(24)上设蝶阀(2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沉淀污水处理一体装置,其特征是:内筒(I)安装导流板(21)、多层孔板(22),导流板(21)呈螺旋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沉淀污水处理一体装置,其特征是:内筒(I)与中筒(2)侧壁上安装八根横向分流管(20),横管上均匀设有微孔,中筒(2)上部设环形围堰(11),浮渣提取头(10)设在环形围堰(11)内,并与气水分离器(9)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沉淀污水处理一体装置,其特征是:外筒(3)安装分水堰(17),环形钢架(26)、钢架(25)支撑在外筒(3)下部锥形处。【文档编号】C02F1/52GK203922822SQ201420230601【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7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7日 【专利技术者】张爽, 张鑫, 李向红 申请人:黑龙江工程学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凝沉淀污水处理一体装置,包括内筒(1)、中筒(2)、外筒(3)、气水分离器(9)、浮渣提取头(10)、环形围堰(11)、分水堰(18)、横管(20)、导流板(21)、多层孔板(22),其特征是:每个筒体形状均为上柱下椎状,由内向外套装组成,内筒(1)为混凝室(4),内筒(1)和中筒(2)之间形成絮凝室(5),中筒(2)和外筒(3)之间形成沉淀室(6),内筒(1)、外筒(3)锥体下端分别连接排渣管(24),排渣管(24)上设蝶阀(2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爽张鑫李向红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工程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