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压沉管去土支护桩的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572379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23 12: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静压沉管去土支护桩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a、准备外管和成模内管,所述外管底部具有一内翻卡口;b、将成模内管放置在外管的内部,成模内管的外壁与外管的内壁不接触,所述成模内管的底部套接在内翻卡口的外部;c、采用静压桩机压住外管和成模内管,使两者同时下沉到要求的深度;d、用吊车将成模内管上拔,直到完全拔出;e、移动吊车使成模内管移开外管口,通过振动方式,使成模内管里的土不断振动出来;f、在沉入土里的外管内浇灌封底混凝土,再放入加筋材料,灌满混凝土,养护,形成支护桩。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专利技术步骤简单,施工效率高,噪音小,对环境影响小,成桩质量高,承载力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静压沉管去土支护桩的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市政、交通、水利、电力、工业等所有建设工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静压沉管去土支护桩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基坑工程技术方案主要从安全可靠性、经济合理性、施工难度、施工工期等方面进行考虑。在我国沿海周边软土地区对SMW工法桩、灌注桩、地下连续墙的应用比较多。灌注桩中常见的有钻孔灌注桩和沉管灌注桩。钻孔灌注桩需要另外准备钻孔泥浆,还需要清孔,施工比较繁琐,且最后排出的泥渣废弃物对周围的环境影响比较大;另外,混凝土中可能混杂有泥水,成桩质量较难控制。沉管灌注桩的成桩质量不易控制,承载力有限,浇筑好的桩体在钢管拔出后由于挤土效应容易产生倾斜甚至断裂;另外沉管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对钢管进行锤击,产生的噪声较大,且施工效率较慢。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静压沉管去土支护桩的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比较简单,施工效率高,噪音小,对环境影响小,成桩质量高,承载力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静压沉管去土支护桩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a、准备外管和成模内管,所述外管底部具有一内翻卡口;b、将成模内管放置在外管的内部,成模内管的外壁与外管的内壁不接触,所述成模内管的底部套接在内翻卡口的外部;c、采用静压桩机压住外管和成模内管,使两者同时下沉到要求的深度;d、用吊车将成模内管上拔,直到完全拔出;e、移动吊车使成模内管移开外管口,通过振动方式,使成模内管里的土不断振动出来,待土全部振动出来后放置待用;f、在沉入土里的外管内浇灌封底混凝土,再放入加筋材料,灌满混凝土,养护,形成支护桩。在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外管为钢管,其截面形状为圆形、矩形或工字型,壁厚为5mm-50mm。在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成模内管为钢管,其截面形状与外管相同。在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成模内管的壁厚为外管壁厚的2~3倍。在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成模内管的内表面粗糙度Ra大于等于13.5微米,小于等于16微米。在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内翻卡口的端面形状与成模内管的截面相匹配。在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步骤f中,浇灌混凝土时,边浇灌边进行振捣养护。在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内翻卡口的底部为尖底。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与沉管灌注桩相比,沉管灌注桩是在钢管底部采用桩靴,再将钢管沉入土中,钢管沉入时阻力较大,需要采用锤击方式慢慢的将钢管沉入土中,施工效率低,且噪音大;而本专利技术静压沉管去土支护桩的施工方法,钢管底部为开口方式,钢管沉入时,阻力相对较小,施工效率高,且噪音小。2、与钻孔灌注桩相比,本专利技术静压沉管去土支护桩的施工方法,步骤简单,施工方便,且对环境影响小。3、本专利技术静压沉管去土支护桩的施工方法,由于采用了外管,在浇灌混凝土后,桩体不会受挤土效应影响而产生倾斜、断裂现象。4、采用本专利技术静压沉管去土支护桩的施工方法制成的支护桩,成桩质量高,外管不仅可以对桩体进行约束,还可以和加筋材料一起提高桩体承载力,有效的限制了支护桩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变形。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图1是所述外管与成模内管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2是浇灌完混凝土后的桩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所述外管与成模内管的另一种装配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至图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包括:实施例一:参阅图1和图2,一种静压沉管去土支护桩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a、准备外管1和成模内管2,所述外管1为钢管,其截面形状为圆形、矩形或工字型,壁厚为5mm-50mm,所述成模内管2为钢管,其截面形状与外管1相同,所述成模内管2的外径小于外管1的内径,所述成模内管2可以自由的放置在外管1的内部,成模内管2的外壁与外管1的内壁不接触,所述成模内管2的壁厚为外管1壁厚的2~3倍,所述外管1底部具有一内翻卡口3;b、将成模内管2放置在外管1的内部,所述成模内管2的底部套接在内翻卡口3的外部;c、采用静压桩机压住外管1和成模内管2,使两者同时下沉到要求的深度;d、用吊车将成模内管2上拔,直到完全拔出,成模内管2在上拔过程是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下的上拔,没有任何的摩擦阻力,施工方便;e、移动吊车使成模内管2移开外管口,通过振动方式,使成模内管2里的土不断振动出来,待土全部振动出来后放置待用;f、在沉入土里的外管1内浇灌封底混凝土,再放入加筋材料4,灌满混凝土5,边浇灌边进行振捣养护,形成支护桩。优选的,所述成模内管2的内表面粗糙度Ra大于等于13.5微米,小于等于16微米,使得成模内管2内的土体在上拔过程中不会被倒出,但在受到振动时能够相对容易的被倒出。所述内翻卡口3的端面形状与成模内管2的截面相匹配,使得内翻卡口3与成模内管2之间的接合更紧密,避免泥土进入外管内部。实施例二:参阅图3,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和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所述内翻卡口的底部为尖底,这样使得外管底部在被压入土体时,同样的压力下,产生的压强更大,外管更易被压入土体,从而提升施工效率。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与沉管灌注桩相比,沉管灌注桩是在钢管底部采用桩靴,再将钢管沉入土中,钢管沉入时阻力较大,需要采用锤击方式慢慢的将钢管沉入土中,施工效率低,且噪音大;而本专利技术静压沉管去土支护桩的施工方法,钢管底部为开口方式,钢管沉入时,阻力相对较小,施工效率高,且噪音小。2、与钻孔灌注桩相比,本专利技术静压沉管去土支护桩的施工方法,步骤简单,施工方便,且对环境影响小。3、本专利技术静压沉管去土支护桩的施工方法,由于采用了外管,在浇灌混凝土后,桩体不会受挤土效应影响而产生倾斜、断裂现象。4、采用本专利技术静压沉管去土支护桩的施工方法制成的支护桩,成桩质量高,外管不仅可以对桩体进行约束,还可以和加筋材料一起提高桩体承载力,有效的限制了支护桩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变形。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专利技术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专利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静压沉管去土支护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具体步骤:a、准备外管和成模内管,所述外管底部具有一内翻卡口;b、将成模内管放置在外管的内部,成模内管的外壁与外管的内壁不接触,所述成模内管的底部套接在内翻卡口的外部;c、采用静压桩机压住外管和成模内管,使两者同时下沉到要求的深度;d、用吊车将成模内管上拔,直到完全拔出;e、移动吊车使成模内管移开外管口,通过振动方式,使成模内管里的土不断振动出来,待土全部振动出来后放置待用;f、在沉入土里的外管内浇灌封底混凝土,再放入加筋材料,灌满混凝土,养护,形成支护桩。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静压沉管去土支护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具体步骤:a、准备外管和成模内管,所述外管底部具有一内翻卡口,所述内翻卡口与外管是一体的;b、将成模内管放置在外管的内部,成模内管的外壁与外管的内壁不接触,所述成模内管的底部套接在内翻卡口的外部;c、采用静压桩机压住外管和成模内管,使两者同时下沉到要求的深度;d、用吊车将成模内管上拔,直到完全拔出;e、移动吊车使成模内管移开外管口,通过振动方式,使成模内管里的土不断振动出来,待土全部振动出来后放置待用;f、在沉入土里的外管内浇灌封底混凝土,再放入加筋材料,灌满混凝土,浇灌混凝土时,边浇灌边进行振捣养护,形成支护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压沉管去土支护桩的施工方法,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汉东滕坤赵迁周俊杰李莉曹亚强王飞艳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鼎达建筑新技术有限公司常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