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循环式搅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548901 阅读:1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17 10: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循环式搅拌装置,包括:混合筒进液管(2)的下部竖直伸入到混合筒(1)内;混合筒进液管(2)上设有至少两组分流管(3),并且每组分流管(3)位于混合筒(1)内的不同深度;每组分流管(3)包括至少三根与混合筒进液管(2)连通的分流管(3);每根分流管(3)上均设有多个出液孔(31);同一组分流管(3)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混合筒(1)的底部通过第一管道(5)与液体泵(4)的进液口连通;液体泵(4)的出液口通过第二管道(6)与混合筒进液管(2)的顶端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不仅成本低廉、易于制造,而且能使不同深度层面的物料充分混合流动,还能根据不同特性的物料灵活调整混合动力,因此能够使物料充分均匀混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循环式搅拌装置,包括:混合筒进液管(2)的下部竖直伸入到混合筒(1)内;混合筒进液管(2)上设有至少两组分流管(3),并且每组分流管(3)位于混合筒(1)内的不同深度;每组分流管(3)包括至少三根与混合筒进液管(2)连通的分流管(3);每根分流管(3)上均设有多个出液孔(31);同一组分流管(3)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混合筒(1)的底部通过第一管道(5)与液体泵(4)的进液口连通;液体泵(4)的出液口通过第二管道(6)与混合筒进液管(2)的顶端连通。本技术实施例不仅成本低廉、易于制造,而且能使不同深度层面的物料充分混合流动,还能根据不同特性的物料灵活调整混合动力,因此能够使物料充分均匀混合。【专利说明】一种自循环式搅拌装置
本技术涉及搅拌
,尤其涉及一种自循环式搅拌装置。
技术介绍
物料搅拌装置应用范畴十分广泛,在水利水电等科研试验中所使用的物料搅拌装 置主要需兼顾低成本、易制作、效果好等因素。 目前,科研试验中所使用的物料搅拌装置主要是由搅拌筒、电机以及一个简易叶 片状搅拌杆构成搅拌装置;电机带动搅拌杆在搅拌筒中固定搅拌,从而达到物料混合的目 的。这种物料搅拌装置具有制作简单、成本低的优点,但其混合效果一般,有时甚至难以达 到科研试验的标准和要求。这种物料搅拌装置的混合效果不太理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 因:第一,简易叶片状搅拌杆的搅拌范围有限,部分沉降到底部的物料无法重新搅拌起来; 第二,简易叶片状搅拌杆始终保持同一种搅拌状态,不同深度层面的物料之间很难搅拌混 合均匀,特别是浓度相对较大时难以真正达到整体掺混均匀;第三,简易叶片状搅拌杆的动 力无法根据不同特性的物料进行调节变化,即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实时调整适合不同物料的 搅拌动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循环式搅拌装置,不 仅成本低廉、易于制造,而且能够使不同深度层面的物料充分混合流动,还能根据不同特性 的物料灵活调整混合动力,因此能够使物料充分均匀混合,达到良好的混合效果。 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种自循环式搅拌装置,包括:混合筒1、混合筒进液管2、液体泵4、第一管道5和 第二管道6 ; 混合筒进液管2的下部由混合筒1的顶部坚直伸入到混合筒1的内部,并且混合 筒进液管2的底端密封; 混合筒1内部的混合筒进液管2上设有至少两组分流管3,并且每组分流管3位于 混合筒1内部的不同深度;每组分流管3包括至少三根分流管3 ;每根分流管3均水平固定 在混合筒进液管2上,并且与混合筒进液管2连通;每根分流管3上均设有多个将分流管3 与混合筒1连通的出液孔31 ; 混合筒1的底部设有混合筒出液口 11 ;混合筒出液口 11通过第一管道5与液体 泵4的进液口连通;液体泵4的出液口通过第二管道6与混合筒进液管2的顶端连通。 优选地,属于同一组分流管3的多根分流管3均布在混合筒进液管2的同一水平 面上。 优选地,每根分流管3的出液孔31均面向逆时针方向,或者每根分流管3的出液 孔31均面向顺时针方向。 优选地,在每个分流管3上,出液孔31沿水平方向均布在分流管3的同一侧管壁 上。 优选地,在每根分流管3上,每个出液孔31的孔径均大于分流管3的管径的十分 之一,并且小于分流管3的管径的二分之一; 出液孔31与混合筒进液管2的距离越远,出液孔31的孔径越大;出液孔31与混 合筒进液管2的距离越近,出液孔31的孔径越小。 优选地,设于混合筒进液管2上的至少两组分流管3均布在混合筒1内部的不同 深度。 优选地,混合筒出液口 11至少为三个,并且均布在混合筒1的底部;每个混合筒出 液口 11均通过第一管道5与液体泵4的进液口连通。 优选地,混合筒1的侧壁上由上至下均布有至少三个取样窗口 12。 优选地,混合筒1采用透明材料制成,并且混合筒1的侧壁上由下至上设有容量体 积刻度值。 优选地,还包括:调节液体泵4工作频率的变频器;该变频器与液体泵4电连接, 并调节液体泵4的工作频率,从而控制循环流动速度。 由上述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自循环 式搅拌装置采用混合筒1、第一管道5、液体泵4、第二管道6、混合筒进液管2以及设有多个 出液孔31的分流管3构成了一个流体自循环系统,使待混合液体和其他待混合物料能够沿 着混合筒1的坚直方向进行连续自循环流动,这有效克服了现有搅拌装置存在的"不同深 度层面的物料之间很难搅拌混合均匀"以及"沉底物料无法重新搅拌起来混合"等问题,从 而使其他待混合物料与待混合液体能够充分均匀混合。同时,该自循环式搅拌装置可以将 同一组分流管3的多根分流管3均布在混合筒进液管2的同一水平面上,并且可以将每根 分流管3的出液孔31均面向逆时针方向,或者每根分流管3的出液孔31均面向顺时针方 向,这会使混合筒1内的水流出现逆时针搅拌涡流或顺时针搅拌涡流;由于混合筒1内部的 不同深度存在至少两组分流管3,并且每根分流管3的出液孔31均面向同一方向,因此混合 筒1内部至少会在两个深度层面出现方向相同的水流推动力,并且这两个深度层面的水流 推动力会协同作用,从而大幅提升搅拌涡流的搅拌效果,这实现了待混合液体和其他待混 合物料在混合筒1内不同深度水平面的连续搅拌混合,极大了提升了待混合液体与其他待 混合物料的混合效果,促进了待混合液体与其他待混合物料的均匀混合,远远好于现有技 术中的搅拌装置。此外,由于液体泵4的工作频率是可调的,因此自循环过程的流速是可以 调整的,因此该自循环式搅拌装置能根据不同特性的混合物料灵活调整混合动力。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 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 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 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循环式搅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循环式搅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循环式搅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循环式搅拌装置的性能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 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 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 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自循环式搅拌装置主要适用于至 少有一种混合物料为流体的混合过程,例如:液体与液体混合,或者液体与固体混合。下面 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自循环式搅拌装置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自循环式搅拌装置,其具体结构可以包括:混合筒1、混合 筒进液管2、液体泵4、第一管道5和第二管道6 ;混合筒进液管2的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循环式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合筒(1)、混合筒进液管(2)、液体泵(4)、第一管道(5)和第二管道(6);混合筒进液管(2)的下部由混合筒(1)的顶部竖直伸入到混合筒(1)的内部,并且混合筒进液管(2)的底端密封;混合筒(1)内部的混合筒进液管(2)上设有至少两组分流管(3),并且每组分流管(3)位于混合筒(1)内部的不同深度;每组分流管(3)包括至少三根分流管(3);每根分流管(3)均水平固定在混合筒进液管(2)上,并且与混合筒进液管(2)连通;每根分流管(3)上均设有多个将分流管(3)与混合筒(1)连通的出液孔(31);混合筒(1)的底部设有混合筒出液口(11);混合筒出液口(11)通过第一管道(5)与液体泵(4)的进液口连通;液体泵(4)的出液口通过第二管道(6)与混合筒进液管(2)的顶端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祖稳董占地胡海华王党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