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机房电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547989 阅读:3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16 15: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无机房电梯装置,包括一曳引机、一轿厢、一对重、至少一个导轮、一组曳引绳和控制柜,其悬挂比为1:1,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绳,由一构成曳引绳本体的弹性体和多根设置于所述弹性体内且与曳引绳本体平行的独立承载体构成。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通过增加曳引摩擦系数,减小包角,并降低曳引轮和导轮的直径,使得顶层高度尽可能减小,使得无机房1:1电梯结构具有实用的价值。另外该电梯装置通过曳引绳外层弹性体材质控制曳引摩擦系数,从而控制包角,通过控制曳引绳结构控制曳引轮和导轮直径,从两方面极大的减小顶层高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机房电梯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梯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无机房1:1电梯系统,更具体的是涉及一种具有平行承载体结构的圆形曳引绳的无机房1:1电梯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广泛使用的电梯系统,其包含一台曳引机,一个轿厢和与之对应的对重,以及悬挂在曳引机上的支撑并驱动轿厢和对重的两条以上的曳引绳。根据GB7588《电梯安装规范》的要求,曳引力计算需要满足欧拉公式:其中,T1,T2为曳引轮两侧的张力,f为当量摩擦系数,α为曳引包角。一般而言,当采用钢丝绳作为曳引绳时,其各种工况下的摩擦系数在0.1~0.2之间,依据不同槽型和工况条件下的当量摩擦系数,其曳引包角一般在150°~200°之间。对于无机房电梯而言,由于驱动轮包角的要求,需要增加导向轮来实现大的曳引包角,这无形中增加了顶层高度。因此,无机房电梯系统通常吊挂比无法采用1:1,否则将极大的增加井道顶层高度,造成极大的建安成本。其次,由于钢丝绳疲劳寿命理论的限制,GB7588-2003规定电梯曳引轮的直径D与所用钢丝绳的直径d比(D/d比)最小为40。在使用最小直径8mm的钢丝绳时,曳引轮直径D最小为320mm。当采用1:1悬挂比时,在井道顶部由于导向轮直径的因素,也会增加400mm以上的顶层空间,对顶层高度也有重大影响。因此,无机房电梯系统通常采用2:1的曳引结构。相对于1:1的悬挂比,2:1的悬挂比的电梯系统增加了2-3个导向轮,每运行一个行程都会比1:1的电梯系统多弯折2-3次,因此,曳引绳的寿命将只有1:1的1/4~1/3。极大的增加了电梯用户的维保成本。同时,2:1的悬挂比的电梯系统在轿厢顶部和对重顶部增加了反绳轮,电梯系统重量增加和反绳轮摩擦的存在,电梯系统能耗增加,运行效能下降。其次,设置在轿厢顶部的反绳轮,致轿厢的噪音增加,振动增加,影响乘客乘坐舒适感。公告号为CN100341763C的专利《电梯装置》中,公开了一种悬挂比为1:1的无机房电梯装置。该电梯将曳引机设置在井道下部,多个反向绳轮装在井道顶部轿厢投影面以外位置,曳引绳索通过这些滑轮以1:1的悬挂方式连接轿厢和对重,从而完成电梯的输运。该装置虽然实现了1:1的悬挂比,但分别连接在轿厢两侧的缆绳经过的反绳轮数量不相等,造成两部分缆绳寿命不一致;同时,由于反向绳轮的摩擦阻力的存在,不对称的绳轮布局,会导致电梯结构的不平衡,影响电梯运行品质。公告号为CN2626110Y的专利《一种无机房电梯》,公开了一种悬挂比为1:1的无机房电梯,此电梯将曳引机和导向轮设置在井道顶部,通过复绕方式将钢丝绳卷绕在曳引轮和导向轮上,两端连接轿厢和对重,此装置两个滑轮中的一个在轿厢的投影面内,由于采用传统钢丝绳,其曳引轮和反向轮直径都较大。因此导致井道顶部空间尺寸的显著增加,极大的提高了建安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无机房1:1电梯系统所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具有平行承载体结构的圆形曳引绳的无机房1:1电梯装置,该电梯装置通过增加曳引摩擦系数,减小包角,并降低曳引轮和导向轮的直径,使得顶层高度尽可能减小,使得无机房1:1电梯结构具有实用的价值。另外该电梯装置通过曳引绳外层弹性体材质控制曳引摩擦系数,从而控制包角,通过控制曳引绳结构控制曳引轮和导向轮直径,从两方面极大的减小顶层高度。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是实现:一种无机房电梯装置,包括一曳引机、一轿厢、一对重、至少一个导向轮、一组曳引绳和控制柜,其悬挂比为1:1,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绳,由一构成曳引绳本体的弹性体和多根设置于所述弹性体内且与曳引绳本体平行的独立承载体构成。所述曳引绳的截面为圆形。所述构成曳引绳本体的弹性体由非金属弹性体材料制成,优选采用聚氨酯橡胶、氯丁橡胶、氢化丁腈橡胶或尼龙短纤维增强的氯丁橡胶制成。由于弹性体必须能够有效的减轻相邻独立承载体之间的压力以及相对滑移,因此必须由弹性体构成的曳引绳本体的表面与最近的独立承载体表面之间应当具备一定且合理的厚度s。该厚度s的确定还要考虑曳引绳承载力、结构稳定性以及经济性的要求。综合考虑,构成曳引绳的弹性体的表面与最近的独立承载体表面之间厚度s在0.3mm-1.5mm范围内。所述的曳引绳,其独立承载体由金属线制成,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独立承载体为由高强度碳素钢丝制成。所述的曳引绳,其独立承载体由捻制的具有螺旋结构的钢丝绳制成。所述的曳引绳,其多根独立承载体均布地沿圆周分布在所述构成曳引绳本体的弹性体中,所述各独立承载体相互独立,相邻的独立承载体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以避免独立承载体之间的摩擦和磨损;独立承载体的圆周分布使得曳引绳具有各项同性的特性,便于安装。所述的曳引绳,其多根独立承载体,由具有S捻向的钢丝绳芯线制成的独立承载体的数量和由具有Z捻向的钢丝绳芯线制成的独立承载体的数量相等,且所有具有S捻向的钢丝绳芯线制成的独立承载体和所有由具有Z捻向的钢丝绳芯线制成的独立承载体在同一圆周上均布间隔交错排列。如S-Z-S-Z-S……经过这种排列,形成在平面上的中心对称。曳引绳在受拉时,S捻向的承载体产生的左旋扭矩与Z捻向的承载体产生的右旋扭矩相互平衡,曳引绳在受拉时不会产生旋转。所述独立承载体的截面为圆形,其直径在0.5mm~3.5mm。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构成曳引绳本体的弹性体中,所有的独立承载体采用一层圆周间隔均布。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弹性体中,所有的独立承载体沿径向实行多层同心圆分布,每层的独立承载体在同一圆周间隔均布,其中外层同一圆周间隔均布的独立承载体中的每相邻两个独立承载体与弹性体的中心形成一个波谷,内层同一圆周间隔均布的独立承载体分别落入这些波谷中。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每层的独立承载体数量均相等。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同一圆周间隔均布的每一独立承载体直径均相等,但内层同一圆周间隔均布的独立承载体的直径小于相邻外层同一圆周间隔均布的独立承载体的直径。所述的曳引轮,其直径D由所述的曳引绳中独立承载体的最大直径dmax决定,满足关系式:D≥40dmax。根据现有曳引绳中独立承载体的最大直径,导向轮直径可控制在140mm以下。所述的曳引轮,其轮槽槽型为U型,开口角在35°~45°。由于曳引绳采用了涂覆层,摩擦系数较大,不需要用V型或者UC型曳引槽。为了尽量降低顶层空间,所述的曳引轮和曳引绳之间的摩擦系数控制在0.3~0.6之间。摩擦系数是决定曳引关系的重要参数,摩擦系数过小,会使曳引包角过大,使得无机房1:1悬挂方式不能实现。摩擦系数过大,则可能导致在结构较为优化的包角下不能满足滞留工况要求。所述电梯装置,其曳引包角为70°~120°,为了能够最小程度减小顶层高度,包角优选在80°~90°。根据现有的曳引条件,曳引包角可控制在70°~120°,但是为了尽量减小顶层高度,置于井道顶部的导向轮放置的最优方案是极限靠近井道顶部,其最低点的水平面不低于曳引轮最低点的水平面。在一个实例中,为了调整合适的曳引包角,一调整包角导轮安装在曳引机下方,所述调整包角导轮的轮槽与曳引轮的轮槽方向一致。所述曳引机固定在轿厢导轨上,并通过辅助支架联接到井道墙,为了减小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无机房电梯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机房电梯装置,包括一曳引机、一轿厢、一对重、至少一个导轮、一组曳引绳和控制柜,其悬挂比为1:1,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绳,由一构成曳引绳本体的弹性体和多根设置于所述弹性体内且与曳引绳本体平行的独立承载体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机房电梯装置,包括控制柜、一曳引机、一轿厢、一对重、一组曳引绳和至少一个导向轮,所述无机房电梯装置的悬挂比为1:1,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绳,由一构成曳引绳本体的弹性体和多根设置于所述弹性体内且与曳引绳本体平行的独立承载体构成;各所述独立承载体相互独立,相邻的独立承载体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在所述弹性体中,所有的独立承载体沿径向实行两层同心圆分布,每层的独立承载体在同一圆周间隔均布,外层同一圆周间隔均布的独立承载体中的每相邻两个独立承载体与弹性体的中心形成一个波谷,内层同一圆周间隔均布的独立承载体分别落入这些波谷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机房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绳的截面为圆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机房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构成曳引绳本体的弹性体由非金属弹性体材料制成。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机房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构成曳引绳本体的弹性体采用聚氨酯橡胶、氯丁橡胶或氢化丁腈橡胶制成。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机房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构成曳引绳本体的弹性体的表面与最近的独立承载体表面之间厚度(s)在0.3mm-1.5mm范围内。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机房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独立承载体由金属线制成。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机房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独立承载体为由高强度碳素钢丝制成。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机房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独立承载体由捻制的具有螺旋结构的钢丝绳制成。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机房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同一圆周间隔均布的独立承载体,由具有S捻向的钢丝绳芯线制成的独立承载体和由具有Z捻向的钢丝绳芯线制成的独立承载体构成,由具有S捻向的钢丝绳芯线制成的独立承载体和由具有Z捻向的钢丝绳芯线制成的独立承载体的数量相等,且所有具有S捻向的钢丝绳芯线制成的独立承载体和所有由具有Z捻向的钢丝绳芯线制成的独立承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志文赵建兵刘礼
申请(专利权)人:永大电梯设备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