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头相机车顶位置固定架,包括底座、相机安装架、固定支架和中间过渡支架;底座上固定有螺杆,螺杆螺接有锁紧螺母;固定支架呈U形,其底部与底座螺纹连接、两个侧壁设有铰接孔和扇环孔;中间过渡支架包括过渡支架底部,该底部的前后两边各设一个连接折边;连接折边和所述铰接孔铰接,并同时与扇环孔活动相连;相机安装架包括安装架主体和相机机身固定架;安装架主体包括主体骨架、主体底板、主镜头安装端板、机身防落板;主镜头安装板固定在主体骨架的右端,主体底板固定在主体骨架的上端并和中间过渡支架底部螺纹连接;机身防落板固定在主体骨架的下端,机身防落板上设有一U形孔;相机机身固定架通过螺栓和主体骨架的左端螺纹连接。(*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多头相机车顶位置固定架,包括底座、相机安装架、固定支架和中间过渡支架;底座上固定有螺杆,螺杆螺接有锁紧螺母;固定支架呈U形,其底部与底座螺纹连接、两个侧壁设有铰接孔和扇环孔;中间过渡支架包括过渡支架底部,该底部的前后两边各设一个连接折边;连接折边和所述铰接孔铰接,并同时与扇环孔活动相连;相机安装架包括安装架主体和相机机身固定架;安装架主体包括主体骨架、主体底板、主镜头安装端板、机身防落板;主镜头安装板固定在主体骨架的右端,主体底板固定在主体骨架的上端并和中间过渡支架底部螺纹连接;机身防落板固定在主体骨架的下端,机身防落板上设有一U形孔;相机机身固定架通过螺栓和主体骨架的左端螺纹连接。【专利说明】多头相机车顶位置固定架
本技术涉及汽车碰撞试验用的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多头相机车顶位置固定 架。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交通安全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加强汽车安全 的研究,减少我国的道路交通伤害,是全社会共同关注并且努力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 在汽车安全技术碰撞试验中,常常要用高速摄像记录碰撞的瞬间发生的情况,以便试验人 员在试验后可以根据相机1000帧/秒速度记录下的影像资料观察、分析试验中安装在试验 车辆上的假人受撞击的情况,得到所需要的试验数据。由于试验中常常要在试验车俩上安 装多个假人,而车内空间狭小,因此要想观察、分析清楚每个假人受撞击的情况,通常采用 一机多头的相机进行多方位拍摄。 专利申请公布号为CN 103375664 A、名称为"多头相机固定架"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 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多头相机固定架,它"包括承载座、滑动座、第一固定座,以及第二固定 座,所述承载座包括滑轨及底板,所述滑动座可相对所述滑轨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滑轨上,所 述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固定在所述滑动座上。"缺点是:结构复杂,加工制造成本高,安 装和调整不容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加工制造容易、安装和调整方 便的多头相机车顶位置固定架。 本技术所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头相机车顶位置固定架,包括底座、相机安 装架、固定支架和中间过渡支架;底座为一板件,底座的上表面固定有螺杆,螺杆上螺接有 锁紧螺母;固定支架呈U形,其U形的底部与底座的下表面螺纹连接,其U形的两个侧壁上 均设有一铰接孔和一扇环孔,扇环孔的圆弧与所述铰接孔同心;所述中间过渡支架包括过 渡支架底部,过渡支架底部的前后两边各设有一个三角形的连接折边;连接折边在靠近连 接折边与过渡支架底部相连的一边之部位通过铰接轴和所述铰接孔铰接;连接折边远离连 接折边与过渡支架底部相连的一边之部位设有一连接螺孔,并用穿过所述扇环孔后旋入所 述连接螺孔的螺栓与固定支架之U形的侧壁活动相连;所述相机安装架包括安装架主体和 相机机身固定架;安装架主体包括主体骨架、主体底板、主镜头安装端板、机身防落板;主 体骨架的前后两端各为一 U形框架,该两个U型框架的底杆位于右端且底杆的上端通过一 连杆相连,该两个U形框架的侧杆的左端设有螺纹孔;主镜头安装板固定在主体骨架的右 端,主体底板固定在主体骨架的上端,主体底板通过螺钉和中间过渡支架底部螺纹连接;机 身防落板固定在主体骨架的下端,机身防落板上设有一 U形孔,该U形孔的底部位于右端; 相机机身固定架通过螺栓和主体骨架的左端螺纹连接。 本技术,多头相机的机身安装在主体骨架、主体底板、主镜头安装端板、机身 防落板以及相机机身固定架围成的区间内,相机机身固定架起固定相机机身的作用。多头 相机的主镜头安装在相机主镜头安装端板上,多头相机的其它镜头【即多头相机的辅助镜 头】则通过与机身防落板螺纹连接的辅助镜头安装架可调接地安装在安装架主体上。底座 的上表面固定的螺杆穿过试验车辆车顶的通孔后用所述锁紧螺母固定在车顶,底座的上表 面和底座固定位置的车顶基本平行。适当松开锁紧螺母的锁定后就可以通过转动底座的上 表面所固定的螺杆来调整底座在汽车车顶的固定方位,通过调整中间过渡支架和固定支架 的连接就可以调整中间过渡支架的方位,从而可以调整多头相机的安装方位。本技术 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制造容易、安装和调整方便的优点。 作为优选,所述过渡支架底部的前后两边各设有包纳边,过渡支架底部和包纳边 围成一 U形槽,所述主体底板被包围在由过渡支架底部和包纳边围城的U形槽内。本优选 方案,相机安装架的安装定位容易,相机安装架和中间过渡支架的连接可靠性高。 作为优选,相机机身固定架包括机身固定架端板和机身固定架骨架;机身固定架 骨架的前后两端各为一 U形框架,该两个U形框架的底杆位于左端,该两个U形框架的底杆 之上端通过一连杆相连,该两个U形框架的侧杆上设有通孔;所述机身固定架端板固定在 机身固定架骨架的左端,机身固定架端板上设有一 U形孔,该U形孔的底位于上端;相机机 身固定架通过穿过设于机身固定架骨架上的前后两端之U形框架的侧杆上的通孔后旋入 设在主体骨架左端上的相应螺纹孔的螺栓实现相机机身固定架和主体骨架的左端螺纹连 接。本优选方案,相机机身固定架结构简单,相机机身安装固定容易,工作可靠性高。 作为优选,底座为一矩形板件,底座的上表面的四个角部各固定有一个橡胶防滑 垫。本优选方案,橡胶防滑垫具有弹性,在适当松开锁紧螺母的锁定时及转动固定在底座上 表面上的螺杆时,底座不会自由转动,从而有利于调整底座与试验车辆车顶的连接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橡胶防滑垫为一橡胶环。本优选方案,结构简单,节约材料。 作为优选,所述橡胶防滑垫用粘胶剂胶结在底座的表面上。本优选方案,橡胶防滑 垫与底座的连接结构简单,橡胶防滑垫安装容易。 综上所述,本技术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制造容 易、安装和调整方便的优点。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包括底座1、相机安装架2、固定支架3和中间过渡支 架4。 底座1为一板件,优选为一矩形板件。底座1的上表面焊连地固定有螺杆5,螺杆 5的自由端设有图中未示出的、外接圆直径小于螺杆5的直径的六角头。螺杆5与底座1的 上表面的连接部套置有大橡胶环10,螺杆5上螺接有锁紧螺母6,锁紧螺母6与底座1的上 表面之间设有垫片。使用时螺杆5从试验汽车内部穿过在试验汽车车顶上所设置的通孔后 套上所述垫片,然后再用锁紧螺母6锁紧固定在试验汽车的车顶上,其中大橡胶环10位于 试验汽车车顶内表面和底座上表面之间。作为优选,底座1的上表面的四个角部各固定有 一个橡胶防滑垫9,所述橡胶防滑垫9为一橡胶环,所述橡胶防滑垫9用粘胶剂胶结在底座 1的表面上。 固定支架3呈U形,其U形的底部与底座1的下表面螺纹连接,其U形的两个侧壁 上均设有一铰接孔和一扇环孔3. 1,扇环孔3. 1的圆弧与所述铰接孔同心。所述中间过渡支 架4包括过渡支架底部4. 1,过渡支架底部4. 1的前后两边各设有一个三角形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头相机车顶位置固定架,包括底座(1)、相机安装架(2);其特征是: 底座(1)为一板件,底座(1)的上表面固定有螺杆(5),螺杆(5)上螺接有锁紧螺母(6);所述多头相机车顶位置固定架还包括固定支架(3)和中间过渡支架(4);固定支架(3)呈U形,其U形的底部与底座(1)的下表面螺纹连接,其U形的两个侧壁上均设有一铰接孔和一扇环孔(3.1),扇环孔(3.1)的圆弧与所述铰接孔同心;所述中间过渡支架(4)包括过渡支架底部(4.1),过渡支架底部(4.1)的前后两边各设有一个三角形的连接折边(4.2);连接折边(4.2)在靠近连接折边(4.2)与过渡支架底部(4.1)相连的一边之部位通过铰接轴(7)和所述铰接孔铰接;连接折边(4.2)远离连接折边(4.2)与过渡支架底部(4.1)相连的一边之部位设有一连接螺孔,并用穿过所述扇环孔(3.1)后旋入所述连接螺孔的螺栓(8)与固定支架(3)之U形的侧壁活动相连;所述相机安装架(2)包括安装架主体(2.1)和相机机身固定架(2.2);安装架主体(2.1)包括主体骨架(2.1.3)、主体底板(2.1.1)、主镜头安装端板(2.1.2)、机身防落板(2.1.4);主体骨架(2.1.3)的前后两端各为一U形框架,该两个U型框架的底杆位于右端且底杆的上端通过一连杆相连,该两个U形框架的侧杆的左端设有螺纹孔;主镜头安装板(2.1.2)固定在主体骨架(2.1.3)的右端,主体底板(2.1.1)固定在主体骨架(2.1.3)的上端,主体底板(2.1.1)通过螺钉和中间过渡支架底部(4.1)螺纹连接;机身防落板(2.1.4)固定在主体骨架(2.1.3)的下端,机身防落板(2.1.4)上设有一U形孔,该U形孔的底部位于右端;相机机身固定架(2.2)通过螺栓和主体骨架(2.1.3)的左端螺纹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栾朋,杨君,李兵,张毅,韩刚,刘卫国,潘之杰,吴成明,冯擎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