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优化景观改善地表径流水质的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532955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15 12: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环境治理领域,具体涉及通过优化景观改善地表径流水质的系统,包括(1)生态景观蓄水池;(2)叠水净化;(3)景观滤池;(4)卵石池,该系统融合多种景观工程的景观效果、水循环的美学效果并分析影响水质的内在机理,在保持和改善水质的同时能够极大结合自然界多种生物的优势,合理调配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并注重工程周边景观协调性和统筹运用,使其在发挥最大生态效益的同时维持此工艺系统地动态平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环境治理领域,具体涉及通过优化景观改善地表径流水质的系统,包括(1)生态景观蓄水池;(2)叠水净化;(3)景观滤池;(4)卵石池,该系统融合多种景观工程的景观效果、水循环的美学效果并分析影响水质的内在机理,在保持和改善水质的同时能够极大结合自然界多种生物的优势,合理调配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并注重工程周边景观协调性和统筹运用,使其在发挥最大生态效益的同时维持此工艺系统地动态平衡。【专利说明】通过优化景观改善地表径流水质的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环境治理领域,具体涉及通过优化景观改善地表径流水质的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不透水面积逐年增加。这不仅加大了暴雨径流量,而且缩 短了汇流时间。大量雨洪径流通过城市雨洪管道在短时期内大量汇集,一方面增加了城市 排水管网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浪费了本可以补给到城区地下水的雨水资源。此外,由于城市 雨水径流中含有大量从空气和地面淋洗出的污染物,使其成为地表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 城市雨水径流具有随机性强、污染量大,分布面积较广的特点,控制起来十分困难。 近年来,随着BMPs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的提出,常用的雨水径流处理设 施一般分为滞留塘(包括微型延时滞留塘、湿式滞留塘、多单元滞留塘等)、湿地(包括表面 流人工湿地、垂直流人工湿地等)、渗透设施(包括渗透沟、渗透洼地等)、过滤设施(包括 表面砂滤、有机滤池等)、植草沟等,并在各地得到了实际运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这些 景观设置随意性强,同时忽略了长久保持水质的综合考虑,这就急需一种与自然景观建设 相结合的暴雨径流控制与污染治理方法来削减城市雨洪径流,净化雨水水质,并能保持水 质长久清澈。 因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生态景观处理工艺系统,包括生态景观蓄水池进行前期沉 降、叠水净化池曝气增氧、砾石景观池好氧净化、澄净卵石生态池深度除污四个各具特色的 工艺模块,结合池底基质吸附、植物吸收以及营养物被微生物降解等反应过程实现雨水径 流的水质净化作为景观水,并能保持景观水持久澄清。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优化景观改善地表径流水质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优化景观改善地表径流水质的系统。 本专利技术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提出一种生态景观工艺系统,既适用于削减洪峰改善 地表径流、去除径流中的污染物质,并作为景观水回用,而且对水景中的水质有一定的保持 及改善效果。该系统融合多种景观工程的景观效果、水循环的美学效果并分析影响水质的 内在机理,在保持和改善水质的同时能够极大结合自然界多种生物的优势,合理调配植物、 动物及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并注重工程周边景观协调性和统筹运用,使其在发挥最大生态 效益的同时维持此工艺系统地动态平衡。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通过优化景观改善地表径流水质的系统依地势由高到低依次包含 以下景观: (1)生态景观蓄水池;(2)叠水净化;(3)景观滤池;(4)卵石池,组合方式为:(1) (2) (3) (4)、(1) (3)⑵(4)、(1) (2) (4) (3), 其中, (1)生态景观蓄水池,水深〈1. 5m,水力停留时间> lh,水力负荷<360m3/m2 · d,池 底用混凝土掺杂粗沙构筑,植物以盆栽浮水植物睡莲、荇菜置于池正中,占池表面积的1/3, 生态景观蓄水池池周以硬质化铺设; (2)叠水净化,包含至少有一级彡1. 5m的叠水; (3)景观滤池,长宽比在1?4,水力停留时间彡5h,池底包含不同基质:最下部是 夯实土层,防止土壤颗粒被击溉导致二次悬浮,上面铺设20cm?30cm厚粒径10?20mm的 砾石层,对磷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最上部以沸石为基质,对氮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粒径 为10?2Ctam,深度约10?15cm,最上部是粒径30?5Ctam的卵石; (4)卵石池,水深最好在25?60cm之间,水力停留时间彡3h,水力负荷<30m3/ m2 · d,池底铺设一层粒径50mm?200mm的卵石,卵石层厚度在10?30cm, 景观滤池和卵石池的池周搭配美人蕉、芦竹、棕竹,株距在0. 4?0. 6m,池与周边 道路之间的边坡为植被缓冲带,不采用硬质化护坡,植被缓冲带种植簇生的芦竹、棕竹,按 每平米6?8株的密度分散混搭,并在间隙处密植草坪草,种植规格为12?18g/m 2。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通过优化景观改善地表径流水质的系统依地势由高 到低依次包含以下景观: (1)生态景观蓄水池;(2)叠水净化池;(3)景观滤池;(4)卵石池;组合方式为: (1) (2) (3) (4)、(1) (3)⑵(4)、(1) (2) (4) (3)三种组合, 其中,各景观的功能如下: 生态景观蓄水池:形状可因地制宜,为圆形、方形、长方形或其它不规则形状,水深 〈1. 5m,水力停留时间> lh,水力负荷<360m3/m2 ·(!,其作用是去除径流水中的悬浮颗粒物和 可吸附态含磷污染物,水中总悬浮性颗粒物(TSS)去除率可达进水的60%以上,化学性需 氧量(C0D)去除率可达进水的30%以上,总磷(TP)达60%以上。同时蓄积雨水或景观用 水,并能保证后续除污工艺的顺利实现。可根据建造地实际高差来决定此蓄水池与地面的 高差。池底用混凝土掺杂粗沙构筑,池底要尽量粗糙,以防沉降的颗粒再次悬浮。根据当地 的降雨多少做调整。在大雨或暴雨形成的径流也能使颗粒物得到很好沉降。植物以盆栽浮 水植物睡莲、荇菜置于池正中,占池表面积的1/3为好,可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并有助于泥 沙的沉降。 叠水净化:以景观协调性为目的,形式各异,可以是假山叠水,瀑布击溅、水墙帘幕 等,包含的叠水的高度根据地势适当调整,但必须包含至少有一级> 1. 5m的叠水,通过叠 水净化,可使水体中的溶解氧增加50%以上,达到4mg/L以上。若高差不够可用简易抽水泵 为动力,使其由生态蓄水池进入叠水净化,实现顺流。优选地,在沿池边lm 2混合种植芦竹、 美人蕉和棕竹,可达到固土和美化效果。 景观滤池,形状亦可因地制宜,但是尽量减小长宽比,以便充分发挥池底基质与植 物的除污作用,建议长宽比在1?4为宜,水力停留时间> 5h,足够的水力停留时间使TSS 继续减少20%以上,C0D再去除25%以上左右,TP去除30%以上,总氮(TN)去除20%以 上。池底包含不同基质:最下部是夯实土层,防止土壤颗粒被击溅导致二次悬浮,上面铺设 20cm?30cm厚粒径10?20mm的碌石层,对磷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最上部以沸石为基质, 对氮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粒径为10?20mm,深度约10?15cm,最上部是粒径30?50mm 的卵石,散置池中,附着的微生物对有机物有一定的去除效果。植物浮水植物(睡莲、浮萍 等)、挺水植物(石菖蒲、风车草、水竹芋等)和沉水植物(狐尾藻等)混合搭配,不同层次 参差搭配的植物能够综合的去除不同深度、不同种类的污染物,以同心圆方式栽植,由内到 外选用挺水植物风车草、水竹芋、石菖蒲,浮水植物睡莲和浮萍,靠近池周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通过优化景观改善地表径流水质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依地势由高到低依次包含以下景观:(1)生态景观蓄水池;(2)叠水净化;(3)景观滤池;(4)卵石池,组合方式为:(1)(2)(3)(4)、(1)(3)(2)(4)、(1)(2)(4)(3),其中,(1)生态景观蓄水池,水深<1.5m,水力停留时间≥1h,水力负荷<360m3/m2·d,池底用混凝土掺杂粗沙构筑,植物以盆栽浮水植物睡莲、荇菜置于池正中,占池表面积的1/3,生态景观蓄水池池周以硬质化铺设;(2)叠水净化,包含至少有一级≥1.5m的叠水;(3)景观滤池,长宽比在1~4,水力停留时间≥5h,池底包含不同基质:最下部是夯实土层,防止土壤颗粒被击溅导致二次悬浮,上面铺设20cm~30cm厚粒径10~20mm的砾石层,对磷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最上部以沸石为基质,对氮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粒径为10~20mm,深度约10~15cm,最上部是粒径30~50mm的卵石;(4)卵石池,水深最好在25~60cm之间,水力停留时间≥3h,水力负荷<30m3/m2·d,池底铺设一层粒径50mm~200mm的卵石,卵石层厚度在10~30cm,景观滤池和卵石池的池周搭配美人蕉、芦竹、棕竹,株距在0.4~0.6m,池与周边道路之间的边坡为植被缓冲带,不采用硬质化护坡,植被缓冲带种植簇生的芦竹、棕竹,按每平米6~8株的密度分散混搭,并在间隙处密植草坪草,种植规格为12~18g/m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文艳郑丽丽胡绍杰李俊清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林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