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薄型化背光源模组的托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21569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8 18: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薄型化背光源模组的托盘,包括盘面和位于所述盘面边缘的侧壁,所述侧壁至少包括相连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的下方,且与底部的所述盘面相连,其中,所述第一部分的内侧面的第一拔模角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内侧面的第二拔模角。由于位于上方的第一部分的第一拔模角大于位于下方的第二部分的第二拔模角,因此,放置背光源模组后,背光源模组的保护膜的边缘余料会顺着第二部分以及第一部分的内侧面向外倾斜,从而避免了由于保护膜的边缘余料产生积料而导致的背光源模组放置困难、放置不平整以及易变形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液晶显示
,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应用于薄型化背光源 模组的托盘。 应用于薄型化背光源模组的托盘
技术介绍
BLU(BackLightUnit,背光源模组)位于液晶显示器的背面,用于为液晶显示器提 供光源,它的发光效果会直接影响到液晶显示器的视觉效果,因此,背光源模组是液晶显示 器的重要组件之一。 背光源模组在制造和组装的过程中,通常需要放置在托盘上,以便于使用者运送 该背光源模组。现有的托盘,特别应用于薄型化背光源模组的托盘,如图1所示,包括用于 承载背光源模组的盘面101,以及位于所述盘面101边缘的侧壁102,该侧壁102用于固定 该背光源模组103。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背光源模组103的保护膜的边缘余料容易产 生积料,如图1中的A部分,导致背光源模组放置困难、放置不平整以及易变形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薄型化背光源模组的托盘,以解决现有 技术中背光源模组保护膜的边缘余料容易产生积料,导致背光源模组放置困难、放置不平 整以及易变形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应用于薄型化背光源模组的托盘,包括盘面和侧壁,所述侧壁至少包括相连 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的下方且与底部的所述盘面相 连,其中,所述第一部分的内侧面的第一拔模角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内侧面的第二拔模角。 优选的,所述侧壁还包括第三部分,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相连,且位于所 述第一部分的上方,且所述第三部分的内侧面的第三拔模角大于所述第一拔模角。 优选的,所述第一拔模角的角度范围为大于10°。 优选的,所述第二拔模角的角度范围为3°?5°。 优选的,所述第一部分的外侧面与所述第二部分的外侧面为同一平面。 优选的,所述第二部分的外侧面的第四拔模角等于所述第二拔模角。 优选的,所述第四拔模角的角度范围为3°?5°。 优选的,在所述盘面上放置背光源模组后,所述第二部分的坚直高度大于所述背 光源模组的坚直高度,且二者之间的高度差的范围为0. 9_?1. 2_。 优选的,所述第一部分的坚直高度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坚直高度。 优选的,所述侧壁位于所述盘面的四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技术所提供的应用于薄型化背光源模组的托盘,其侧壁通过具有不同拔模 角的至少两个部分来固定背光源模组,由于位于上方的第一部分的第一拔模角大于位于下 方的第二部分的第二拔模角,因此,放置背光源模组后,背光源模组的保护膜的边缘余料会 顺着第二部分以及第一部分的内侧面向外倾斜,从而避免了由于保护膜的边缘余料产生积 料而导致的背光源模组放置困难、放置不平整以及易变形等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 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现有的一种应用于薄型化背光源模组的托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的应用于薄型化背光源模组的托盘的侧壁结构示意图; 图3a为现有的另一种采用较大的拔模角的侧壁结构示意图; 图3b为现有的采用较大拔模角的托盘运送背光源模组的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薄型化背光源模组的托盘的结构 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托盘运送背光源模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正如
技术介绍
所述,在使用现有的托盘运送背光源模组的过程中,背光源模组保 护膜的边缘余料容易产生积料,导致背光源模组放置困难、放置不平整以及易变形等问题。 专利技术人研究发现,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侧壁102与盘面101相对的内侧面的拔模角α的 角度较小,如图2所示,从而导致保护膜的边缘余料容易产生积料。但是,如果单纯的增大 拔模角α的角度值,如图3a所示,侧壁102的内侧面的拔模角h较大,约为10°以上,此 时,背光模组103会沿图3b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发生晃动,导致背光源模组的固定效果不佳, 造成背光源模组在运送过程中由于左右晃动而受损。 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薄型化背光源模组的托盘,以克服现有技 术存在的上述问题,包括盘面和侧壁,所述侧壁至少包括相连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 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的下方,且与底部的所述盘面相连,其中,所述第一部分的内侧 面的第一拔模角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内侧面的第二拔模角。 本技术所提供的应用于薄型化背光源模组的托盘,其侧壁通过具有不同拔模 角的至少两个部分来固定背光源模组,由于位于上方的第一部分的第一拔模角大于位于下 方的第二部分的第二拔模角,因此,放置背光源模组后,背光源模组的保护膜的边缘余料会 顺着第二部分以及第一部分的内侧面向外倾斜,从而避免了由于保护膜的边缘余料产生积 料而导致的背光源模组放置困难、放置不平整以及易变形等问题。 以上是本技术的核心思想,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 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实用新 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 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其次,本技术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技术实施例时,为便于 说明,表示器件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 此不应限制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 间尺寸。 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薄型化背光源模组的托盘,如图3所 示,用于放置运送背光源模组30,包括盘面31和位于所述盘面31边缘的侧壁32,其中,所 述侧壁32位于所述盘面31的四周。侧壁32至少包括相连的第一部分321和第二部分322, 该第一部分321的底面与第二部分322的顶面重合,即第二部分322位于第一部分321的 下方,且与底部的盘面31相连。 为了便于从托盘中放置和取出背光源模组,托盘的侧壁32内侧需具有一定的拔 模角,本实施例中,为了解决背光源模组保护膜的边缘余料积料的问题,第一部分321与第 二部分322具有不同的拔模角,其中,第一部分321的内侧面的第一拔模角Θi大于第二部 分322的内侧面的第二拔模角Θ2,即第一部分321的倾斜度大于第二部分322的倾斜度, 从而可以使保护膜的边缘余料顺着第二部分322以及第一部分321的内侧面向外倾斜,从 而避免了由于保护膜的边缘余料产生积料而导致的背光源模组放置困难、放置不平整以及 易变形等问题。 本实施例中,侧壁32优选为包括两个部分,但是,在本技术并不仅限于此,在 其他实施例中,侧壁可以包括多个部分,只要从上往下依次排列的多个部分的内侧面的拔 模角依次减小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应用于薄型化背光源模组的托盘,包括盘面和侧壁,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至少包括相连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的下方且与底部的所述盘面相连,其中,所述第一部分的内侧面的第一拔模角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内侧面的第二拔模角。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应用于薄型化背光源模组的托盘,包括盘面和侧壁,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至少 包括相连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的下方且与底部的所述 盘面相连,其中,所述第一部分的内侧面的第一拔模角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内侧面的第二 拔模角。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盘,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还包括第三部分,所述第三部分 与所述第一部分相连,且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的上方,且所述第三部分的内侧面的第三拔模 角大于所述第一拔模角。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托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拔模角的角度范围为大于 10。。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托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拔模角的角度范围为3°?5°。5. 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逸文吳建志
申请(专利权)人: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