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新富专利>正文

削笔机笔杆支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51515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削笔机笔杆支承装置。包括同轴分布的前通孔11、刀芯内腔31和导向通孔21,其中,前通孔11位于可相对削笔机主体2伸缩滑移的前架1上,导向通孔21具有扩锥口,制造在削笔机主体2上并位于前架1和刀芯3之间。这样,经导向通孔21导行,得以让笔杆顺畅准确地与刀芯内腔插接。(*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削笔机,特别是一种削笔机笔杆支承装置。现有技术中的削笔机笔杆支承装置由可伸缩滑移的前架以及刀蕊组成,削笔前,将笔杆套穿支承在拉离削笔机主体的前架中的通孔上以及刀蕊内腔中。由于拉离削笔机主体的前架与埋装在削笔机主体中的刀蕊有一段距离,这样,穿过前架通孔后的笔杆一般较难以准确套穿入刀蕊内腔中,通常情况下,需穿插几次,方可实现笔杆与刀蕊内腔的套穿。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使用过程中便于实现笔杆套穿入刀蕊内腔中的削笔机笔杆支承装置。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的。削笔机笔杆支承装置,包括可套穿支承笔杆的前通孔和刀蕊内腔前通孔位于可相对削笔机主体伸缩滑移的前架上,刀蕊埋装在削笔机主体中,其结构要点为,还包括有一种制造在前架和刀蕊之间的削笔机主体上的具有扩锥口的导向通孔,前通孔、刀蕊内腔以及导向通孔三者同轴分布。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导向通孔或为一种圆锥孔,或为一种喇叭锥孔。导向通孔最好以其尾端紧靠着刀蕊而分布。综上所述,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笔杆可以顺畅地进入导向通孔中,并经过导向通孔的导行,得以准确地穿插入刀蕊内腔中,使用极其方便。附图是本技术最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下面我们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详尽的描述。最佳实施例参照附图,削笔机笔杆支承装置,包括同轴分布的通孔11、刀蕊内腔31以及导向通孔21。通孔11位于可相对削笔机主体2伸缩滑移的前架1上;刀蕊3则埋装在削笔机主体2内腔中;导向通孔21则制造在削笔机主体2上并位于前架1和刀蕊3之间,同时,导向通孔21尾端还紧靠着刀蕊3而分布,导向通孔2是一种圆锥孔。本实施例未述部分与现有技术相同。权利要求1.削笔机笔杆支承装置,包括可套穿支承笔杆的前通孔(11)和刀蕊(3)内腔(31),前通孔(11)位于可相对削笔机主体(2)伸缩滑移的前架(1)上,刀蕊(3)埋装在削笔机主体(2)中,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种制造在前架(1)和刀蕊(3)之间的削笔机主体(2)上的具有扩锥口的导向通孔(21),前通孔(11)、刀蕊(3)内腔(31)以及导向通孔(2)三者同轴分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削笔机笔杆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导向通孔(21)最好以其尾端紧靠着刀蕊(3)而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削笔机笔杆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导向通孔(21)或为一种圆锥孔,或为一种母线为内凹弧形的喇叭锥孔。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削笔机笔杆支承装置。包括同轴分布的前通孔11、刀芯内腔31和导向通孔21,其中,前通孔11位于可相对削笔机主体2伸缩滑移的前架1上,导向通孔21具有扩锥口,制造在削笔机主体2上并位于前架1和刀芯3之间。这样,经导向通孔21导行,得以让笔杆顺畅准确地与刀芯内腔插接。文档编号B43L23/06GK2291320SQ9720961公开日1998年9月16日 申请日期1997年1月16日 优先权日1997年1月16日专利技术者王新富 申请人:王新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削笔机笔杆支承装置,包括可套穿支承笔杆的前通孔(11)和刀蕊(3)内腔(31),前通孔(11)位于可相对削笔机主体(2)伸缩滑移的前架(1)上,刀蕊(3)埋装在削笔机主体(2)中,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种制造在前架(1)和刀蕊(3)之间的削笔机主体(2)上的具有扩锥口的导向通孔(21),前通孔(11)、刀蕊(3)内腔(31)以及导向通孔(2)三者同轴分布。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新富
申请(专利权)人:王新富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5[中国|福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