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兴民专利>正文

自动排放缸体底部沉淀污物的循环水式观赏鱼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11548 阅读:2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8 13:12
本发明专利技术自动排放缸体底部污物的循环水式观赏鱼缸,属于在鱼缸体底部自动排放沉淀污物的循环水式观赏鱼缸。养鱼缸位于蓄水缸的上面,养鱼缸的底部为漏斗结构,漏斗结构上方大开口的斜面与下方的漏水管之间位置设有堵水塞,堵水塞用软线连接有浮块;堵水塞用软线连接浮块组成自动浮力开关;漏斗结构的漏水管中设有过滤材料,且开口在蓄水缸之中;蓄水缸中设有潜水泵,潜水泵的出水管位于漏斗结构的斜面上方;在漏斗结构上方设有漏沉淀污物的多孔漏板。优点:使观赏鱼缸体底部的沉淀污物随自动浮力开关的打开而把沉淀污物自动排除掉,不要人工用吸管在鱼缸体底部吸出沉淀污物,自动并完全干净地排除掉鱼缸体底部的沉淀污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排放缸体底部沉淀污物的循环水式观赏鱼缸
本专利技术属于饲养观赏鱼的鱼缸,特别是在鱼缸体底部自动排放沉淀污物的循环水 式观赏鱼缸。
技术介绍
现在要对观赏鱼缸体底部排放污物,要人工用吸管在鱼缸体底部吸出沉淀污物, 特别是要人工在鱼缸体底部仔细寻找污物才能吸出沉淀污物。这样吸出污物耗时、耗力、还 不能完全吸出沉淀污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根据水位升降,自动、并循环地排放缸体底部沉淀污物 的观赏鱼缸,并且排放的水可循环利用的观赏鱼缸。 本专利技术提供相同专利技术构思,但技术方案有一点变化的两种技术方案。一种是漏斗 形底部的鱼缸,另一种是底面有漏水孔的鱼缸。 本专利技术的结构是: 第一种:漏斗形底部的鱼缸 漏斗形自动排放缸体底部污物的循环水式观赏鱼缸,包括养鱼缸1和蓄水缸2,其 特征在于:养鱼缸1位于蓄水缸2的上面,养鱼缸1的底部为漏斗结构3,漏斗结构3的大 开口部位在上方,漏斗结构3的漏水管4在下方;漏斗结构3上方的大开口斜面5与下方的 漏水管4之间位置设有堵水塞6,堵水塞6用软线12连接有浮块7 ;堵水塞6的物理参数比 重大于水的比重,浮块7的物理参数比重小于水的比重;堵水塞6用软线12连接浮块7组 成自动浮力开关。 漏斗结构3的漏水管4中设有过滤材料19 ;漏斗结构3的漏水管4的最下方开口 在畜水缸2之中; 蓄水缸2中设有潜水泵8,潜水泵8的出水管9穿过漏斗结构3的斜面5,或穿过 蓄水缸2上方部位的侧壁,使出水管9的出水口 10位于养鱼缸1之中,即使出水管9的出 水口 10位于漏斗结构3的斜面5上方; 在漏斗结构3上方的养鱼缸1内,设有漏沉淀污物的多孔漏板13。 漏斗形底自动排放缸体底部沉淀污物的过程:养鱼缸1中的沉淀污物穿过多孔漏 板13,由于养鱼缸1的底部漏斗结构3,沉淀污物集中在堵水塞6的周围。当养鱼缸1中的 水上升到浮块7通过软线12把堵水塞6向上自动拉起,养鱼缸1中的水能从漏水管4流到 蓄水缸2中时,在堵水塞6周围的沉淀污物被流入漏水管4中,水经过漏水管4中的过滤材 料19后,清洁水流入蓄水缸2中。养鱼缸1中的水向下排出一定量后,浮块7向下移动,堵 水塞6把漏水管4自动堵上。这样,养鱼缸1的底部放水排沉淀污物,和停止放水都是自动 的。蓄水缸2中的清洁水用潜水泵8经过出水管9泵入养鱼缸1循环使用。 软线12可以选用钓鱼线或多个金属环连成的金属链条,钓鱼线在鱼缸中不显眼 较美观,而多个金属环连成的金属链条具有受力大并且不变长的优点。 漏斗结构3的漏水管4位于靠近养鱼缸1和蓄水缸2的侧壁;在漏水管4上方的 养鱼缸1侧壁上设有带孔的横小板11,连接堵水塞6和浮块7的软线12穿过带孔的横小板 11的孔。 为了防止堵水塞6错位,用带孔的横小板11限制软线12位置,从而限制堵水塞6 位置,使堵水塞6不会错位。 软线12连接在堵水塞6偏离中心的位置。为了防止堵水塞6错位,并且使大颗粒 能漏出,软线12在堵水塞6偏离中心的位置向上拉堵水塞6,有软线12的堵水塞6 -方开 口更大,大颗粒沉淀污物能漏出。避免了水位上升使堵水塞6打开的开口很小,大颗粒沉淀 污物不能漏出的问题。 第二种:底面有漏水孔的鱼缸 底面自动排放缸体底部污物的循环水式观赏鱼缸,包括养鱼缸1和蓄水缸2,其特 征在于:养鱼缸1位于蓄水缸2的上面,养鱼缸1的底部为养鱼缸底面14,该养鱼缸底面14 最低部位设有漏水孔15,漏水孔15上设有封孔板16,封孔板16用软线12连接有浮块7 ; 封孔板16的物理参数比重大于水的比重,浮块7的物理参数比重小于水的比重;封孔板16 用软线12连接浮块7组成自动浮力开关; 与漏水孔15接触的位置封孔板16下面四周部位设有对于水的密封软胶条; 蓄水缸2内设有一个有多层网隔17的支架18,每层网隔17上放置有过滤材料19 ; 支架18位于漏水孔15的下面,漏水孔15漏下的水经过过滤材料19流到蓄水缸2 ; 蓄水缸2中设有潜水泵8,潜水泵8的出水管9穿过养鱼缸1底部的养鱼缸底面 14,或穿过蓄水缸2上方部位的侧壁,使出水管9的出水口 10位于养鱼缸1之中,即使出水 管9的出水口 10位于养鱼缸1底部的养鱼缸底面14上方; 在养鱼缸底面14上方的养鱼缸1内,设有漏沉淀污物的多孔漏板13。 漏水孔15最好是长条形孔,长条形孔的长边靠边养鱼缸1的侧壁,封孔板16四周 都大于漏水孔15,封孔板16下面四周水的密封软胶条与漏水孔15四周接触,使漏水孔15 密封不漏水。 底面自动排放缸体底部沉淀污物的过程:养鱼缸1中的沉淀污物穿过多孔漏板 13,由于养鱼缸1的底部养鱼缸底面14,沉淀污物集中在漏水孔15上面的封孔板16周围。 当养鱼缸1中的水上升到浮块7通过软线12把封孔板16向上自动拉起,养鱼缸1中的水 能从漏水孔15流到蓄水缸2支架18的过滤材料19上,在封孔板16周围的沉淀污物被流 到过滤材料19上,水经过支架18上的过滤材料19后,清洁水流入蓄水缸2中。养鱼缸1 中的水向下排出一定量后,浮块7向下移动,封孔板16把漏水孔15自动密封。这样,养鱼 缸1的底部放水排沉淀污物,和停止放水都是自动的。蓄水缸2中的清洁水用潜水泵8经 过出水管9泵入养鱼缸1循环使用。 软线12可以选用钓鱼线或多个金属环连成的金属链条,钓鱼线在鱼缸中不显眼 较美观,而多个金属环连成的金属链条具有受力大并且不变长的优点。 养鱼缸底面14可以平面,也可以是斜面,如果是斜面,斜面的最低部位在漏水孔 15位置。 所述漏水孔15位于靠近养鱼缸1和蓄水缸2的侧壁;在漏水孔15上方的养鱼缸 1侧壁上设有带孔的横小板11,连接封孔板16和浮块7的软线12穿过带孔的横小板11的 孔。 为了防止封孔板16错位,用带孔的横小板11限制软线12位置,从而限制封孔板 16位置,使封孔板16不会错位。 软线12连接在封孔板16偏离中心的位置。 为了防止封孔板16错位,并且使大颗粒能漏出,软线12在封孔板16偏离中心的 位置向上拉封孔板16,有软线12的封孔板16 -方开口更大,大颗粒沉淀污物能漏出。避免 了水位上升使封孔板16打开的开口很小,大颗粒沉淀污物不能漏出的问题。 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堵水塞或封孔板用软线连接浮块组成自动浮力开关,使观赏鱼缸 体底部的沉淀污物随自动浮力开关的打开而把鱼缸底部沉淀污物自动排除掉,不要人工用 吸管在鱼缸体底部吸出沉淀污物,自动并完全干净地排除掉鱼缸体底部的沉淀污物。 【附图说明】 图1、漏斗形底部自动排放缸体底部污物的循环水式观赏鱼缸的结构示意图; 图2、斜底面自动排放缸体底部污物的循环水式观赏鱼缸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是养鱼缸、2是蓄水缸、3是漏斗结构、4是漏水管、5是斜面、6是堵水塞、7 是浮块、8是潜水泵、9是出水管、10是出水口、11是带孔的横小板、12是软线、13是多孔漏 板、14是养鱼缸底面、15是漏水孔、16是封孔板、17是网隔、18是支架、19是过滤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漏斗形自动排放缸体底部污物的循环水式观赏鱼缸 如图1,包括养鱼缸1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自动排放缸体底部污物的循环水式观赏鱼缸,包括养鱼缸(1)和蓄水缸(2),其特征在于:养鱼缸(1)位于蓄水缸(2)的上面,养鱼缸(1)的底部为漏斗结构(3),漏斗结构(3)的大开口部位在上方,漏斗结构(3)的漏水管(4)在下方;漏斗结构(3)上方大开口的斜面(5)与下方的漏水管(4)之间位置设有堵水塞(6),堵水塞(6)用软线(12)连接有浮块(7);堵水塞(6)的物理参数比重大于水的比重,浮块(7)的物理参数比重小于水的比重;堵水塞(6)用软线(12)连接浮块(7)组成自动浮力开关;漏斗结构(3)的漏水管(4)中设有过滤材料(19);漏斗结构(3)的漏水管(4)的最下方开口在蓄水缸(2)之中;蓄水缸(2)中设有潜水泵(8),潜水泵(8)的出水管(9)穿过漏斗结构(3)的斜面(5),或穿过蓄水缸(2)上方部位的侧壁,使出水管(9)的出水口(10)位于养鱼缸(1)之中,即使出水管(9)的出水口(10)位于漏斗结构(3)的斜面(5)上方;在漏斗结构(3)上方的养鱼缸(1)内,设有漏沉淀污物的多孔漏板(13)。

【技术特征摘要】
1. 自动排放缸体底部污物的循环水式观赏鱼缸,包括养鱼缸(1)和蓄水缸(2),其特征 在于:养鱼缸(1)位于蓄水缸(2)的上面,养鱼缸(1)的底部为漏斗结构(3),漏斗结构(3) 的大开口部位在上方,漏斗结构(3)的漏水管(4)在下方;漏斗结构(3)上方大开口的斜 面(5)与下方的漏水管(4)之间位置设有堵水塞(6),堵水塞(6)用软线(12)连接有浮块 (7);堵水塞(6)的物理参数比重大于水的比重,浮块(7)的物理参数比重小于水的比重; 堵水塞(6)用软线(12)连接浮块(7)组成自动浮力开关; 漏斗结构⑶的漏水管⑷中设有过滤材料(19);漏斗结构(3)的漏水管⑷的最下 方开口在蓄水缸⑵之中; 蓄水缸(2)中设有潜水泵(8),潜水泵⑶的出水管(9)穿过漏斗结构(3)的斜面(5), 或穿过蓄水缸(2)上方部位的侧壁,使出水管(9)的出水口(10)位于养鱼缸(1)之中,即 使出水管(9)的出水口(10)位于漏斗结构(3)的斜面(5)上方; 在漏斗结构(3)上方的养鱼缸(1)内,设有漏沉淀污物的多孔漏板(13)。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排放缸体底部污物的循环水式观赏鱼缸,其特征在于: 漏斗结构(3)的漏水管(4)位于靠近养鱼缸(1)和蓄水缸(2)的侧壁;在漏水管(4)上方 的养鱼缸(1)侧壁上设有带孔的横小板(11),连接堵水塞(6)和浮块(7)的软线(12)穿过 带孔的横小板(11)的孔。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排放缸体底部污物的循环水式观赏鱼缸,其特征在于: 软线(12)连接在堵水塞(6)偏离中心的位置。4. 自动排放缸体底部污物的循环水式观赏鱼缸,包括养鱼缸(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兴民
申请(专利权)人:李兴民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