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面自然通风式隔声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01234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4 17: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屋面自然通风式隔声罩,解决现有隔声罩需要借用动力系统进行通风,同时消声效果不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设置于声源装置外的罩体,罩体上还设有隔声门和隔声窗,所述罩体下部两侧设有进气消声器,顶面中央设有的开口,且在开口的正上方设有与顶部通过连接柱相连的排气屋面;所述罩体内顶部还设有与罩体顶部通过连接柱相连的吸声吊顶;所述罩体内壁上还设有吸声孔板,且在吸声孔板与罩体内壁之间还设有一层第一吸声棉;所述进气消声器由外壳和一个以上设置于外壳内的消声柱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罩体下部采用进气消声器进行进气,能够满足隔声罩进风需求,且该消声器通风面积大,消声面积多,有良好的消声效果。(*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屋面自然通风式隔声罩
[0001 ] 本技术涉及一种屋面自然通风式隔声罩。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社会进入一个科技时代,各种各样的设备随处可见,这些设备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不利的一面。当这些设备在正常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活。一般人们在设计隔声罩的时候,都将隔声罩设计为一个密闭的空间,需要有通风要求的就安装消声器,需要采用动力系统。此时,由于考虑到动力系统会增加能耗,增加投入成本,在日后使用的时候也不便于观察,该种方式长期投入成本将会不断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屋面自然通风式隔声罩,解决现有隔声罩需要借用动力系统进行通风,同时消声效果不佳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屋面自然通风式隔声罩,包括设置于声源装置外的罩体,罩体上还设有隔声门和隔声窗,所述罩体下部两侧设有进气消声器,顶面中央设有供空气流动的开口,且在开口的正上方设有与顶部通过连接柱相连的排气屋面,该排气屋面横截面为三角形,且排气屋面与罩体顶面之间存在供空气流通的间隙;所述罩体内顶部还设有与罩体顶部通过连接柱相连的吸声吊顶;所述罩体内壁上还设有吸声孔板,且在吸声孔板与罩体内壁之间还设有一层第一吸声棉;所述进气消声器由外壳和一个以上设置于外壳内的消声柱组成,且消声柱之间存在供空气流通的间隙,该消声柱四周表壁由穿孔铝板制作而成,内部设有第三吸声棉,吸声吊顶为三层结构,中间一层为第二吸声棉,第二吸声棉两侧均为穿孔吸声板。 进一步地,所述罩体下部两侧分别设有两个进气消声器,且两侧的进气消声器相对设置。 再进一步地,所述罩体两侧的上部分别设有三个隔声窗,且在两端的上部分别设有一个隔声窗。 更进一步地,所述开口两侧的顶面倾斜设置,且该顶面靠近开口的一端高于远离开口的一端。 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I)本技术的罩体下部采用进气消声器进行进气,能够满足隔声罩进风需求,且该消声器通风面积大,消声面积多,有良好的消声效果;同时在隔声罩上设置了多个隔声窗,方便工作人员观察隔声罩内的情况,还能够满足隔声罩内的采光要求。 (2)本技术的罩体内设有吸声吊顶,能够减少罩体内的混响声;同时在罩体内壁上设有吸声棉和吸声孔板,进一步地的使罩体内的混响声降到最低,从而使得操作人员在罩体内能够进行正常工作,不会感觉到人耳难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纵向截面示意图。 图3为图1横向截面示意图。 其中,附图中标记对应的零部件名称为:1-隔声门,2-隔声窗,3-进气消声器,4-开口,5-排气屋面,6-吸声吊顶,7-吸声孔板,8-第一吸声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 如图1?3所示,屋面自然通风式隔声罩,包括设置于声源装置外的罩体,罩体上还设有隔声门I和隔声窗2,所述罩体下部两侧设有进气消声器3,顶面中央设有供空气流动的开口 4,且在开口的正上方设有与顶部通过连接柱相连的排气屋面5,该排气屋面横截面为三角形,且排气屋面与罩体顶面之间存在供空气流通的间隙;所述罩体内顶部还设有与罩体顶部通过连接柱相连的吸声吊顶6 ;所述罩体内壁上还设有吸声孔板7,且在吸声孔板与罩体内壁之间还设有一层第一吸声棉8 ;所述进气消声器由外壳和一个以上设置于外壳内的消声柱组成,且消声柱之间存在供空气流通的间隙,该消声柱四周表壁由穿孔铝板制作而成,内部设有第三吸声棉,吸声吊顶均为三层结构,中间一层为第二吸声棉,第二吸声棉两侧均为穿孔吸声板,且排气屋面与罩体顶面之间,以及吸声吊顶和罩体顶部之间的连接柱均有多根,且相邻的连接柱之间存在供气体流动的间隙。本技术在实际使用时,通过底部的进气消声器向罩体内进行通风,然后从罩体的顶部排出,实现罩体内空气循环流动,解决了现有密闭隔声罩无法很好的实现通风的问题,即使能够通风也需要借助动力系统才能完成,相对现有的隔声罩,本技术能够实现自然通风,减少了动力系统的成本投入,同时避免了动力系统在工作时产生的噪声。另外,本技术在罩体内部设置了吸声吊顶、吸声孔板和第一吸声棉,能够使罩体内的混响声降到最低,同时吸声吊顶能够使声音遇到它时使其反射到罩体底部,进一步对噪声进行消除,大大地提高了消声的效果。同时仅仅在吸声吊顶正上方设置了开口,故而气体只能从开口处排出,使得气体只能沿着设定线路进行消声然后排出,同时在开口上方设置了排气屋面,其该排气屋面横截面为三角形,故而使得声音直线传播时会遇到排气屋面的最高点,然后被反射回来,可再次对声音进行消除,从而更进一步地的提高了消声效果。 为了进一步地提高通风效果,所述罩体下部两侧分别设有两个进气消声器,且两侧的进气消声器相对设置。通过设置四个进气消声器,从而使得空气从下部顺利的进入罩体内,同时还能产生对流,提高罩体内的空气流通,保证工作人员在罩体内不会出现不舒适的感觉。 再进一步地,所述罩体两侧的上部分别设有三个隔声窗,且在两端的上部分别设有一个隔声窗;然而本技术隔声窗限定的个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进行增加或减少。通过设置多个隔声窗,从而使工作人员能够从罩体外部清楚的了解到罩体内的状况,同时也提高了罩体内的采光效果。 为了进一步地保证气体能够从罩体顶部流出,所述开口两侧的顶面倾斜设置,且该顶面靠近开口的一端高于远离开口的一端。通过上述设置,能够使的上升的气体在顶面的倾斜情况下向顶面中部流动,从而排出罩体内。 按照上述实施例,便可很好地实现本技术。值得说明的是,基于上述结构设计的前提下,为解决同样的技术问题,即使在本技术上做出的一些无实质性的改动或润色,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的实质仍然与本技术一样,故其也应当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屋面自然通风式隔声罩,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声源装置外的罩体,罩体上还设有隔声门(1)和隔声窗(2),所述罩体下部两侧设有进气消声器(3),顶面中央设有供空气流动的开口(4),且在开口的正上方设有与顶部通过连接柱相连的排气屋面(5),该排气屋面横截面为三角形,且排气屋面与罩体顶面之间存在供空气流通的间隙;所述罩体内顶部还设有与罩体顶部通过连接柱相连的吸声吊顶(6);所述罩体内壁上还设有吸声孔板(7),且在吸声孔板与罩体内壁之间还设有一层第一吸声棉(8);所述进气消声器由外壳和一个以上设置于外壳内的消声柱组成,且消声柱之间存在供空气流通的间隙,该消声柱四周表壁由穿孔铝板制作而成,内部设有第三吸声棉,吸声吊顶为三层结构,中间一层为第二吸声棉,第二吸声棉两侧均为穿孔吸声板。

【技术特征摘要】
1.屋面自然通风式隔声罩,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声源装置外的罩体,罩体上还设有隔声门(I)和隔声窗(2),所述罩体下部两侧设有进气消声器(3),顶面中央设有供空气流动的开口(4),且在开口的正上方设有与顶部通过连接柱相连的排气屋面(5),该排气屋面横截面为三角形,且排气屋面与罩体顶面之间存在供空气流通的间隙;所述罩体内顶部还设有与罩体顶部通过连接柱相连的吸声吊顶(6);所述罩体内壁上还设有吸声孔板(7),且在吸声孔板与罩体内壁之间还设有一层第一吸声棉(8);所述进气消声器由外壳和一个以上设置于外壳内的消声柱组成,且消声柱之间存在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蒲桂蓉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恒宁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