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平台梁支撑装置,包括主梁、可水平移动的调节梁以及连接主梁与调节梁的紧固件主梁包括两根相同的、背对背设置的主梁槽钢,两根主梁槽钢之间留有间隙并通过连接钢板组焊接成为一体;调节梁包括插在两根主梁槽钢之间的工字钢梁和焊接在工字钢梁尾部的两根调节梁槽钢;紧固件连接主梁槽钢和工字钢梁,其设于工字钢梁插入两主梁内的一端,在主梁上的位置可调;主梁的底部焊接有一个支撑件,利用顶紧螺栓顶紧工字钢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制作简单,取材方便,操作中只需松紧螺栓即可实现长度调整,适应电梯井尺寸变化多样的要求,可多次周转使用,广泛应用于电梯井操作平台的制作。(*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调平台梁支撑装置
本技术属于建筑绿色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建筑电梯井井筒施工用的可调平台梁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在电梯井施工中,操作平台的制作多采用现场拼接法,即用型钢按照井筒的整体尺寸进行焊接制成,此种散支散拆的施工技术存在诸多技术问题,如制作过程复杂,工人劳动强度高,耗时长,且施工时需要高空临时堆放场地;尺寸固定,当电梯井尺寸变化时需要重新制作新的操作平台,周转使用次数低,材料损耗大,效率低;单体单层施工工程量大,工序占用时间长,前后施工工序互相制约,工序安排的时间节点难以保证,不符合《绿色施工导则》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梯井井筒施工用的一种可调平台梁支撑装置,解决现有电梯井操作平台的散支散拆制作技术的制作过程复杂、工人劳动强度高、耗时长、且施工时需要高空临时堆放场地的问题;还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梯井操作平台尺寸固定、当电梯井尺寸变化时需要重新制作新的操作平台、周转使用次数低、材料损耗大、效率低的问题;还解决现有电梯井操作需要单体单层施工、工程量大、工序占用时间长、前后施工工序互相制约、工序安排的时间节点难以保证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调平台梁支撑装置,包括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梁体包括主梁、可水平移动的调节梁以及连接主梁与调节梁的紧固件;所述主梁包括两根相同的、背对背设置的主梁槽钢,两根主梁槽钢之间留有与工字钢梁翼缘板宽度相适应的间隙;两根主梁槽钢通过上下底面的连接钢板组焊接成为一体;所述调节梁包括头部插在主梁槽钢之间的工字钢梁和焊接在工字钢梁尾部两侧的两根调节梁槽钢,两根调节梁槽钢也是长度相同、背对背设置,调节梁槽钢之间通过焊接在底面的固定钢板进行连接;所述紧固件连接主梁槽钢和头部插入两根主梁槽钢之间的工字钢梁,设于工字钢梁的头部且在主梁上的位置可调,由搭设于两根主梁槽钢上表面的支撑钢板、底面的U型钢板和两根螺栓组成,所述U型钢板的两个侧板分别顶在两根主梁槽钢的底面上,所述螺栓自上而下依次穿过支撑钢板、工字钢梁上翼缘板、工字钢梁下翼缘板以及U型钢板,底部设有固定螺母。 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主梁的底部还焊接有一个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一个U型的支撑钢板和一根自下而上穿过U型的支撑钢板的底板的顶紧螺栓,所述U型的支撑钢板的两个侧板分别焊接在两根主梁槽钢的底面上,所述顶紧螺栓顶紧设于两根主梁槽钢中间的工字钢梁的下表面,其与U型的支撑钢板通过螺母进行固定。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主梁槽钢与调节梁槽钢的规格相同。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钢板组包括至少两块连接钢板,所述连接钢板分别设于主梁槽钢的两端,且一个设在槽钢的上表面另一个设在下表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本技术装置制作简单,取材方便,重量轻,易携带,长度可调,利用本技术装置进行电梯井操作平台的制作时,只需松紧螺栓即可实现尺寸调整,快速高效,适应电梯井尺寸变化多样的要求,可多次周转使用,材料损耗小。本技术的采用,有效的解决了目前国内建筑结构中,电梯井尺寸变化多样,没有定型模板的现状,可加快电梯井施工速度,提高施工效率。本技术取代了现有电梯井操作平台的传统制作方式,属于绿色施工
,可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电梯井施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可调平台梁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可调平台梁支撑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本技术图2中可调平台梁支撑装置的正视图; 图4是本技术图2中可调平台梁支撑装置的左视图; 图5是本技术可调平台梁支撑装置涉及的主梁I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主梁I的正视图; 图7是图5中主梁I的左视图; 图8是本技术可调平台梁支撑装置涉及的调节梁3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调节梁3的正视图; 图10是图8中调节梁3的左视图; 图11是本技术可调平台梁支撑装置涉及的支撑件4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支撑件4的左视图; 图13是本技术可调平台梁支撑装置涉及的紧固件3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紧固件3的左视图; 图15是图13中紧固件3的俯视图; 图16和图17是本技术涉及的电梯井操作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18和图19是本技术涉及的电梯井操作平台与预埋件的安装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A-可调平台梁支撑装置、1-主梁、11-主梁槽钢、12-连接钢板组、2-紧固件、21-支撑钢板、22-U型钢板、23-螺栓、24-固定螺母、3-调节梁、31-工字钢梁、32-调节梁槽钢、33-固定钢板、4-支撑件、41-支撑钢板、42-顶紧螺栓、43-固定螺母、B-木方、C-胶合板、D-预埋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15所示,一种可调平台梁支撑装置,主要用于电梯井井筒的施工中,包括主梁1、可水平移动的调节梁3以及连接主梁与调节梁的紧固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I包括两根相同的、背对背设置的主梁槽钢11,两根主梁槽钢之间留有与工字钢梁翼缘板宽度相适应的间隙,本实施例中的间距为74mm ;两根主梁槽钢11通过上下底面的连接钢板组12焊接成为一体;所述调节梁3包括头部插在主梁槽钢之间的12号长度为650_的工字钢梁31和焊接在工字钢梁尾部两侧的两根调节梁槽钢32,两根调节梁槽钢32也是长度相同、背对背设置,调节梁槽钢32之间通过焊接在底面的100mm*80mm*10mm固定钢板33进行连接;所述紧固件2连接主梁槽钢11和头部插入两根主梁槽钢之间的工字钢梁31,设于工字钢梁31的头部且在主梁I上的位置可调,由搭设于两根主梁槽钢11上表面的170mm*60mm*12mm支撑钢板21、底面的130mm*60mm*30mm U型钢板22和两根螺检23组成,所述U型钢板22的两个侧板分别顶在两根主梁槽钢11的底面上,所述螺栓23自上而下依次穿过支撑钢板21、工字钢梁上翼缘板、工字钢梁下翼缘板以及U型钢板22,底部设有固定螺母24,两个螺栓23分别设于工字钢梁腹板的两侧,间距为40mm。紧固件把调节梁3和主梁I紧固在一起,使用时拧松固定螺母24,调节工字钢梁31插入两个主梁槽钢11内的深度,对应紧固件2也沿主梁槽钢11移动,待移至新位置后,拧紧固定螺母24固定紧固件。 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主梁I的底部还焊接有一个支撑件4,所述支撑件4包括一个130mm*60mm*60mm U型的支撑钢板41和一根自下而上穿过U型的支撑钢板底板的M20*165mm顶紧螺栓42,所述U型的支撑钢板41的两个侧板分别焊接在两根主梁槽钢11的底面上,所述顶紧螺栓42顶紧设于两根主梁槽钢中间的工字钢梁31的下表面,支撑件4起到支撑调节梁3的作用;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主梁槽钢11长度920mm,调节梁槽钢32长度400mm,两者的高度均为100mm。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钢板组12包括至少两块连接钢板,所述连接钢板分别设于主梁I的两端,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调平台梁支撑装置,包括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梁体包括主梁(1)、可水平移动的调节梁(3)以及连接主梁与调节梁的紧固件(2);所述主梁(1)包括两根相同的、背对背设置的主梁槽钢(11),两根主梁槽钢之间留有与工字钢梁翼缘板宽度相适应的间隙;两根主梁槽钢通过上下底面的连接钢板组(12)焊接成为一体;所述调节梁(3)包括插在两根主梁槽钢之间的工字钢梁(31)和焊接在工字钢梁尾部两侧的两根调节梁槽钢(32),两根调节梁槽钢也是长度相同、背对背设置,调节梁槽钢之间通过焊接在底面的固定钢板(33)进行连接;所述紧固件(2)连接主梁槽钢(11)和工字钢梁(31),其靠近工字钢梁插入主梁内的那一端,由搭设于两根主梁槽钢上表面的支撑钢板(21)、底面的U型钢板(22)和两根螺栓(23)组成,所述U型钢板(22)的两个侧板分别顶在两根主梁槽钢(11)的底面上,所述螺栓(23)自上而下依次穿过支撑钢板(21)、工字钢梁上翼缘板、工字钢梁下翼缘板以及U型钢板(22),螺栓的底部设有固定螺母(2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平台梁支撑装置,包括梁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梁体包括主梁(I)、可水平移动的调节梁(3)以及连接主梁与调节梁的紧固件(2); 所述主梁(I)包括两根相同的、背对背设置的主梁槽钢(11),两根主梁槽钢之间留有与工字钢梁翼缘板宽度相适应的间隙;两根主梁槽钢通过上下底面的连接钢板组(12)焊接成为一体; 所述调节梁(3)包括插在两根主梁槽钢之间的工字钢梁(31)和焊接在工字钢梁尾部两侧的两根调节梁槽钢(32),两根调节梁槽钢也是长度相同、背对背设置,调节梁槽钢之间通过焊接在底面的固定钢板(33)进行连接; 所述紧固件(2)连接主梁槽钢(11)和工字钢梁(31),其靠近工字钢梁插入主梁内的那一端,由搭设于两根主梁槽钢上表面的支撑钢板(21)、底面的U型钢板(22)和两根螺栓(23 )组成,所述U型钢板(22 )的两个侧板分别顶在两根主梁槽钢(11)的底面上,所述螺栓(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晓东,杨晓东,于光,孙涛,张平平,张磊,史一剑,包海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建柏利工程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