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昭昌专利>正文

流体混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466447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24 18:23
一种流体混合装置,包括一本体、一控水阀组及一文氏管结构。本体内部形成有至少一入口流道、一第一流道、一连通第一流道与本体的外部的出水流道、及一连通于第一流道与一气体源之间的加气流道。控水阀组包括一流体密合地组设于本体的壳体及一组设于壳体内部的控水阀,壳体设有至少一入口及一第一出口,至少一入口连通于至少一入口流道,第一出口连通于第一流道,控水阀可控制来自水源的水流由控水阀的内部自第一出口排出。文氏管结构设于第一流道中且具有一与第一流道连通的颈缩通道及一连通于颈缩通道与加气流道之间的加气孔。其中,当控水阀位于第一位置时,控水阀的内部与第一出口连通;当控水阀位于第二位置时,控水阀内部不与第一出口连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流体混合装置
本技术与流体装置有关,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流体混合装置。
技术介绍
按,随着人类生活水平进步,对于生活饮食卫生要求越来越高,一般大众于洗涤蔬 果、鱼肉及餐具时常使用添加臭氧的洗涤水,因为添加臭氧的洗涤水具有的功能,待一段时 间后臭氧即还原为氧气,又可兼具环保的功能,因此市面上有提供一种可添加臭氧的液体 混合装置。中国台湾M292419及1312045等所揭露的流体混合装置即属此类。 然而,在此类已知装配技术中,臭氧是输出至出水口时与水做混合的动作,故其混 合效率过低无法有效使臭氧融入水中,而臭氧水的杀菌、除味、解毒及漂白的能力取决于臭 氧融入水中的比例,当水中含臭氧量的比例不足时即影响杀菌、除味、解毒及漂白的功能, 存在亟待改善的缺弊。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颖且具有进步性的流体混合装置,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流体混合装置,该流体混合装置可切换气体(如臭 氧)的添加与否,可视需要选择添加,该流体混合装置具有一文氏管结构,可有效率的使添 加的该气体融入水中,提高水中该气体的含量,以达到欲使用的功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本技术提供一种流体混合装置,该流体混合装置包括一本体、一控水阀组及 一文氏管结构。该本体内部形成有至少一供连通至少一水源的入口流道、一第一流道、一连 通该第一流道与该本体的外部的出水流道、及一连通于该第一流道与一气体源之间的加气 流道。该控水阀组包括一流体密合地组设于该本体的壳体及一组设于该壳体内部的控水 阀,该壳体设有至少一入口及一第一出口,该至少一入口连通于该至少一入口流道,该第一 出口连通于该第一流道,该控水阀可操作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而可控制来自该 水源的水流由该控水阀的内部自该第一出口排出。该文氏管结构设于该第一流道中且具 有一与该第一流道连通的颈缩通道及一连通于该颈缩通道与该加气流道之间的加气孔。其 中,当该控水阀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控水阀的内部与该第一出口连通,该水流通过该颈缩 通道并将来自该气体源的气体经该加气孔汲入该颈缩通道内进行混合;当该控水阀位于该 第二位置时,该控水阀的内部不与该第一出口连通。 所述至少一入口流道包括供连通一冷水源的冷水流道及一供连通一热水源的热 水流道,所述本体内部另形成有一第二流道,该第二流道连通所述出水流道,所述壳体另设 有一第二出口,所述至少一入口包括互不相连通的一冷水入口及一热水入口,所述冷水及 热水入口分别连通于所述冷水及热水流道,所述第二出口连通于该第二流道,当所述控水 阀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来自所述冷水源及所述热水源的水流混合后形成的一冷热混合水 流由该控水阀的内部自所述第一出口排出,当该控水阀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冷热混 合水流由该控水阀的内部自该第二出口排出。 所述本体内部另形成有一第二流道,该第二流道连通所述出水流道,所述壳体另 设有一第二出口,该第二出口连通于该第二流道,当所述控水阀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该控 水阀的内部与该第二出口连通。 所述本体包括一主体部分及一可拆卸地与所述主体部分组接的底部,该底部设有 所述至少一入口流道的入水口、及所述加气流道的入气口。 所述第一流道包括一第一段、一第二段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之间 的弧弯段,该第一段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出口,该第二段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出水流道,所 述弧弯段设于所述本体的底部。 所述底部设有一块体,所述弧弯段包括一入口管段、一出口管段及一连接于所述 入口管段与所述出口管段之间的弯曲中段,该入口管段及该出口管段设于所述块体且分别 与所述第一段及所述第二段组接,一壳件可拆卸地与该块体组接并与该块体围构形成所述 弯曲中段。 所述主体部分形成有一缺角部,所述块体组设于所述缺角部。 所述的流体混合装置另包括一第一止逆阀,该第一止逆阀设于所述本体且位于所 述加气流道内,仅允许朝所述第一流道方向流通。 所述的流体混合装置另包括一第二止逆阀,该第二止逆阀设于所述本体且位于所 述第一流道内,该第二止逆阀并位于所述出水流道与所述颈缩通道之间且仅允许朝该出水 流道方向流通。 所述第二止逆阀的水平位置不高于所述加气孔的水平位置。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流体混合装置,可选择性地添加气体至 水中,并具有一文氏管结构,可有效地使该气体溶入水中,提高水中该气体的含量,以达到 欲使用的功效。并且,该流体混合装置的第一流道具有一弧弯段,此设计可减少水流与管壁 的碰撞,可使该水流流速较快,该水流的流量得较稳定,故该文氏管结构的加气效果较佳。 另外,该流体混合装置包括第一止逆阀及第二止逆阀,该第一止逆阀用于避免水流进入加 气流道内,该第二止逆阀可用于避免该水流自该第一流道的该第二段回流至该第一段,此 设计可减少该水流渗入该加气流道的可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la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局部径向剖面图。 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轴向剖面图。 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另一轴向剖面图。 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又一轴向剖面图。 图5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6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轴向剖面图。 图6a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局部径向剖面图。 图7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7a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局部径向剖面图。 附图标号:1 :流体混合装置;2 :本体;3 :控水阀组;4 :文氏管结构;21 :主体部 分;211 :缺角部;22 :底部;22b :底部;221 :块体;222 :壳件;23 :入口流道;231 :冷水流 道;232 :热水流道;25 :第一流道;251 :第一段;252 :第二段;253 :弧弯段;254 :入口管段; 255 :出口管段;256 :弯曲中段;26 :第二流道;28 :加气流道;281 :挡塞件;31 :壳体;31a : 壳体;31b :壳体;32 :控水阀;32a :控水阀;33 :入口;331 :冷水入口;332 :热水入口;35 : 第一出口;36 :第二出口;41 :颈缩通道;42 :加气孔;51 :第一止逆阀;52 :第二止逆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通过较佳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及其预期达成的功效,但非用 以限制本技术所欲保护的范畴,合先叙明。 请参考图1-4,其显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本技术的流体混合装置1 包括一本体2、一控水阀组3及一文氏管结构4。 该本体2包括一主体部分21及一可拆卸地与该主体部分21组接的底部22,该本 体2内部形成有至少一供连通至少一水源的入口流道23、一第一流道25、一连通该第一流 道25与该本体的外部的出水流道27、及一连通于该第一流道25与一气体源(如臭氧)之 间的加气流道28,该底部22设有该至少一入口流道23的入水口、及该加气流道28的入气 □。 该控水阀组3包括一流体密合地组设于该本体的壳体31及一组设于该壳体31内 部的控水阀32。该壳体31设有至少一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流体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本体,内部形成有至少一供连通至少一水源的入口流道、一第一流道、一连通该第一流道与该本体的外部的出水流道、及一连通于该第一流道与一气体源之间的加气流道;一控水阀组,包括一流体密合地组设于该本体的壳体及一组设于该壳体内部的控水阀,该壳体设有至少一入口及一第一出口,该至少一入口连通于该至少一入口流道,该第一出口连通于该第一流道,该控水阀可操作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而可控制来自该水源的水流由该控水阀的内部自该第一出口排出;一文氏管结构,设于该第一流道中,具有一与该第一流道连通的颈缩通道及一连通于该颈缩通道与该加气流道之间的加气孔;其中,当该控水阀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控水阀的内部与该第一出口连通,该水流通过该颈缩通道并将来自该气体源的气体经该加气孔汲入该颈缩通道内进行混合;当该控水阀位于该第二位置时,该控水阀的内部不与该第一出口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流体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一本体,内部形成有至少一供连通至少一水源的入口流道、一第一流道、一连通该第一 流道与该本体的外部的出水流道、及一连通于该第一流道与一气体源之间的加气流道; 一控水阀组,包括一流体密合地组设于该本体的壳体及一组设于该壳体内部的控水 阀,该壳体设有至少一入口及一第一出口,该至少一入口连通于该至少一入口流道,该第一 出口连通于该第一流道,该控水阀可操作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而可控制来自该 水源的水流由该控水阀的内部自该第一出口排出; 一文氏管结构,设于该第一流道中,具有一与该第一流道连通的颈缩通道及一连通于 该颈缩通道与该加气流道之间的加气孔; 其中,当该控水阀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控水阀的内部与该第一出口连通,该水流通过 该颈缩通道并将来自该气体源的气体经该加气孔汲入该颈缩通道内进行混合;当该控水阀 位于该第二位置时,该控水阀的内部不与该第一出口连通。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入口流道包括供连通 一冷水源的冷水流道及一供连通一热水源的热水流道,所述本体内部另形成有一第二流 道,该第二流道连通所述出水流道,所述壳体另设有一第二出口,所述至少一入口包括互不 相连通的一冷水入口及一热水入口,所述冷水及热水入口分别连通于所述冷水及热水流 道,所述第二出口连通于该第二流道,当所述控水阀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来自所述冷水源 及所述热水源的水流混合后形成的一冷热混合水流由该控水阀的内部自所述第一出口排 出,当该控水阀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冷热混合水流由该控水阀的内部自该第二出口 排出。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昭昌
申请(专利权)人:吴昭昌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