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452438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18 17: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注油装置,其包括:第一工作台,与所述第一工作台平行设置的第二工作台,能相对第一工作台和第二工作台移动的移动台;所述注油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工作台和所述移动台之间的第一控制部;其中,所述第二控制部包括固定设置在移动台下方的第二触动部,及固定设置在第二工作台上方的与所述第二触动部相配合的第二感应部和第三感应部;所述第二感应部和所述第三感应部上还分别设置有第二感应点和第三感应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注油装置上设置第二控制部,注油过程中不需要人工操作,完全实现注油装置的自动化,节省了人工,提高了注油装置的使用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注油装置
[0001 ]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注油装置。
技术介绍
在汽车生产过程中,马达丝杆生产出来以后,长时间放置容易生锈,同时也为了减小马达丝杆工作时摩擦阻力,需要进行注油处理以延长寿命。现有的注油装置中,如申请号:CN201110101108.6提到的马达丝杆注油装置,是通过在马达丝杆端头上安装一个与丝杆相匹配的螺母,人工观察螺母的位置,之后手动开闭按钮,来完成注油的全过程,整个过程需要操作者参与,浪费了人力,降低了设备的使用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油装置,其可以完全实现注油过程的自动化,解决注油过程中,需要操作者参与,按步骤手动开启注油装置的问题,提高了注油装置的使用效率。 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注油装置,所述注油装置包括:第一工作台,与所述第一工作台平行设置的第二工作台,能相对第一工作台和第二工作台移动的移动台;所述注油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工作台和所述移动台之间的第二控制部;其中,所述第二控制部包括固定设置在移动台下方的第二触动部,及固定设置在第二工作台上方的与所述第二触动部相配合的第二感应部和第三感应部;所述第二感应部和所述第三感应部上还分别设置有第二感应点和第三感应点。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注油装置中需要注油的设备为马达丝杆,所述第二感应点到所述第三感应点的距离等于所述马达丝杆的长度。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感应点和所述第三感应点相对设置在马达丝杆端侧及远离端侧的另一端。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触动部到所述第二感应点的距离小于其到所述第三感应点的距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注油装置上设置第二控制部,注油过程中不需要人工操作,完全实现注油装置的自动化,节省了人工,提高了注油装置的使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注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注油装置中第二控制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注油装置中第一控制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为:注油装置,100 ;第一工作台10 ;第一固定装置,11 ;马达丝杆,111 ;马达丝杆端部,1110 ;导轨装置,13 ;集油槽,15 ;第二工作台,30 ;移动台,50 ;第二固定装置,51 ;螺旋件,511 ;导轨槽,53 ;注油部,55 ;第一控制部,70 ;第一触动部,71 ;第一感应部,73 ;第一感应点,731 ;第二控制部,90 ;第二触动部,91;第二感应部,93 ;第二感应点,931 ;第三感应部,95 ;第三感应点,95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专利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参图1,介绍本专利技术注油装置100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注油装置100包括:第一工作台10,固定在第一工作台10上的用于固定马达丝杆111的第一固定装置11,固定在所述第一工作台10上的导轨装置13,及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工作台10上并处于所述马达丝杆111正下方的集油槽15 ;所述马达丝杆111的远端为马达丝杆端部Il1 ;与所述第一工作台10前后相接并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第二工作台30,能相对第一工作台10和第二工作台30移动的移动台50,所述移动台50上固定设置一个用于固定与马达丝杆111相匹配螺旋件511的第二固定装置51,活动设置有一个能与移动台50相对移动的注油部55,所述移动台50下方设置有与所述导轨装置13配合使用的导轨槽53。 参图2所示,所述注油装置10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工作台30和所述移动台50之间的第一控制部70。其中,所述第一控制部70包括固定设置在移动台50下方的第一触动部71和设置在第二工作台30上方的与所述第一触动部71相配合的第一感应部73 ;相应的,所述第二感应部93和所述第三感应部95上分别设置有第二感应点931和第三感应点951。 相应的,所述第二感应点931到所述第三感应点951的距离等于所述马达丝杆111的长度。 相应的,所述第二感应点931和所述第三感应点951相对设置在马达丝杆端部1110 一侧及远离马达丝杆端部1110的另一侧。 相应的,所述第二触动部91到所述第二感应点931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触动部91到所述第三感应点951的距离。 参图3所示,所述注油装置10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工作台30和所述移动台50之间的第二控制部90。其中,所述第二控制部90包括固定设置在移动台50下方的第二触动部91和设置在第二工作台30上方的与所述第二触动部91相配合的第二感应部93和第三感应部95 ;相应的,所述第一感应部73上设置有第一感应点731。 相应的,所述第一触动部71到所述第一感应点731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触动部91到所述第三感应点951的距离。 结合图广图3所示,注油装置启动后,马达丝杆111向一个方向转动,所述移动台50在导轨装置13和导轨槽53配合的作用下,向马达丝杆111方向移动,所述第二触动部91在移动台50的带动下跟随所述移动台50向马达丝杆111方向移动,当所述第二触动部91接触到所述第二感应点931时,注油部55开始对马达丝杆111注油;移动台50继续向马达丝杆111方向移动,当所述第二触动部91接触到所述第三感应点951时,注油部55停止对马达丝杆111注油。为了减少机器的运行时间,提高机器使用效率,在上述过程中,交叉进行马达丝杆111与螺旋件511的组装过程,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注油部55和所述第二固定装置51相对于所述移动台50是相对静止的,所以,在注油部55向马达丝杆111移动的过程中,第二固定装置51也在向马达丝杆111移动;当注油部55停止注油后,移动台继续向马达丝杆111方向移动,当所述第一触动部71接触到所述第一感应点731时,所述螺旋件511与所述马达丝杆111组装完毕;整个过程注油装置100实现了自动注油及自动组装。 与现有技术相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注油装置100上设置第二控制部90,注油过程中不需要人工操作,完全实现注油装置100的自动化,节省了人工,提高了注油装置的使用效率。 另外,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注油装置100上设置第一控制部70,实现注油装置100中马达丝杆111与螺旋件511的自动组装,组装过程不需要人工操作,节省了人工;且组装过程与注油过程交叉进行,减少了作业时间,进而提高了注油装置100的使用效率,节约成本。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专利技术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专利技术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注油装置,包括:第一工作台,与所述第一工作台平行设置的第二工作台,能相对第一工作台和第二工作台移动的移动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油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工作台和所述移动台之间的第二控制部;其中,所述第二控制部包括固定设置在移动台下方的第二触动部,及固定设置在第二工作台上方的与所述第二触动部相配合的第二感应部和第三感应部;所述第二感应部和所述第三感应部上还分别设置有第二感应点和第三感应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注油装置,包括:第一工作台,与所述第一工作台平行设置的第二工作台,能相对第一工作台和第二工作台移动的移动台; 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油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工作台和所述移动台之间的第二控制部;其中,所述第二控制部包括固定设置在移动台下方的第二触动部,及固定设置在第二工作台上方的与所述第二触动部相配合的第二感应部和第三感应部;所述第二感应部和所述第三感应部上还分别设置有第二感应点和第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佳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工业园区高登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