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周晓锋专利>正文

井道式升降机构自救脱困装置及其操作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429228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12 20: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井道式升降机构自救脱困装置及其操作方法,包括井道,轿厢,对重且通过曳引绳及导向滑轮串连成一体;进一步包括上定滑轮,固定于井道顶部;下定滑轮,固定于井道底部且与上定滑轮对称布置;专用绳夹,以可拆卸方式固定在轿厢中;盘绳轮,固定在轿厢中且与专用绳夹以及上、下定滑轮位于同一条铅锤线上;自救曳引绳,其一端固定在盘绳轮上,然后绕在上定滑轮上,向下延伸经过专用绳夹绕在下定滑轮上,最后向上延伸固定在专用绳夹上;当需要时,前述经过专用绳夹的那一段自救曳引绳可以与专用绳夹固定在一起;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能够实现电梯乘员自救脱困,具有突出的技术进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包括井道,轿厢,对重且通过曳引绳及导向滑轮串连成一体;进一步包括上定滑轮,固定于井道顶部;下定滑轮,固定于井道底部且与上定滑轮对称布置;专用绳夹,以可拆卸方式固定在轿厢中;盘绳轮,固定在轿厢中且与专用绳夹以及上、下定滑轮位于同一条铅锤线上;自救曳引绳,其一端固定在盘绳轮上,然后绕在上定滑轮上,向下延伸经过专用绳夹绕在下定滑轮上,最后向上延伸固定在专用绳夹上;当需要时,前述经过专用绳夹的那一段自救曳引绳可以与专用绳夹固定在一起;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能够实现电梯乘员自救脱困,具有突出的技术进步。【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梯
,具体来说是一种井道式电梯或与之类似的升降(提升)机构的自救脱困装置以及操作这种自救脱困装置的方法。
技术介绍
已知的,按照建筑规范,七层或以上的建筑物,例如住宅楼宇和办公楼宇等,应当安装电梯。这种在住宅或办公楼宇中安装的通常是一种井道式电梯,主要用于垂直方向楼层之间人员或货物的输送。另外,还有一种低层电梯,主要供私人使用,例如别墅电梯,这种电梯通常2-6层,也采用井道式布局。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井道式电梯通常包括井道I,轿厢(或轿架)2,对重3,曳引机4,钢丝绳(或钢带)5,以及轿厢滑轮、对重滑轮,矗立在井道I中的轿厢导轨、对重导轨等。通常情况下曳引机4固定在井道I顶部,钢丝绳5缠绕在对重3,曳引机4,轿厢2之上,曳引机4作为动力源拖动钢丝绳5带动轿厢2升降,对重3用于平衡轿厢2的重量从而达到节能的作用。当轿厢2到达某一楼层停止时,轿门开启,轿厢地板应该与楼层地面平齐,即平层,以方便乘用人进出轿厢2。但是当电梯运行当中遇到故障,例如停电,或者其他故障导致曳引机保护性抱闸等,轿厢2很可能停留在楼层之间,既不能平层,在这种情况,现有技术的缺陷在于轿厢2里面的人员只能等待外部人员救援,轿厢内部人员是无法自行施救。如果轿厢内部人员不能与外部救援人员取得联系,往往造成外部人员施救的不及时,这给电梯乘员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其次,即便轿厢内部人员打开轿厢门自救,由于轿箱2停留在楼层之间,电梯乘员面对的是井道1,很容易跌落造成人身伤害事故。故此,电梯由于故障不能平层情况下,如何平层是电梯乘员自救脱困的关键,所以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必要设计一种电梯平层机构,以便出现前述情况下,电梯乘员可以自救脱困。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及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梯发生故障出现不平层情况下,轿厢内部人员可以操作轿厢平层的井道式升降机构自救脱困装置。本专利技术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井道式升降机构自救脱困装置,包括井道;轿厢,用于承载人员或货物;对重,用于平衡所述轿厢的重量;前述轿厢,对重通过曳引绳及导向滑轮串连成一体;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上定滑轮,固定于前述井道顶部;下定滑轮,固定于前述井道底部且与上定滑轮对称布置;专用绳夹,以可拆卸方式固定在前述轿厢中;盘绳轮,固定在前述轿厢中且与前述专用绳夹以及上、下定滑轮位于同一条铅锤线上;自救曳引绳,其一端固定在前述盘绳轮上,然后绕在前述上定滑轮上,向下延伸经过前述专用绳夹绕在前述下定滑轮上,最后向上延伸并固定于前述专用绳夹上;当需要时,前述经过专用绳夹的那一段自救曳引绳可以与专用绳夹固定在一起。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本技术方案在现有装置基础上增加了一套轿厢平层机构,当电梯出现故障,轿厢停留在楼层之间时,轿厢内部的乘员可以把专用绳夹从轿厢上拆卸下来,然后经过专用绳夹的那一段自救曳引绳也固定在专用绳夹上,这样,专用绳夹与下定滑轮通过自救曳引绳连成一体被固定,在暂不考虑其他装置的情况下,轿厢类似通过盘绳轮吊在上定滑轮上;此时,盘动盘绳轮,轿厢与上定滑轮之间的自救曳引绳垂直距离逐渐变短,盘绳轮成为一个支点,在对重的重力作用下,轿厢被对重拖动向上移动直到与上一层楼层地面平层,然后打开轿厢门,实现自救脱困。本技术方案结构简单,巧妙与原有装置配合,操作省力,相比现有技术显示了突出的技术进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前述专用绳夹包括:绳夹固定孔,与绳夹固定螺栓配合用于把专用绳夹固定在前述轿厢上;固定绳孔,前述自救曳引绳的自由端固定其中;活动绳孔,与前述固定绳孔对称布置,当前述自救曳引绳经过前述专用绳夹时,前述自救曳引绳自由穿入在所述活动绳空之中;自救绳固定孔,从专用绳夹的外端面朝前述活动绳孔径向开设且开有内螺纹,其与自救绳固定螺栓配合,当旋紧前述自救绳固定螺栓时,其端面把前述自救曳引绳压紧在前述活动绳孔中,从而使这段自救曳引绳与前述专用绳夹固联成一体。进一步的技术效果:专用绳夹的设计简单可靠,通过螺纹连接方式,方便专用绳夹手动拆卸,也方便手动与自救曳引绳固联。优选的技术方案:前述自救曳引绳可以选用钢丝绳或钢带。进一步的技术效果:自救曳引绳的选择具有多种方式,通用性较强。优选的技术方案:前述自救绳固定孔均布成三个。进一步的技术效果:增加自救绳固定螺栓与自救曳引绳的接触面积,更加有利于自救曳引绳与专用绳夹的固定联接。优选的技术方案:前述绳夹固定螺栓或自救绳固定螺栓均选用一种六角螺栓。进一步的技术效果:有利于通过手动方式拆装部件。优选的技术方案:前述轿厢还备有用于旋动绳夹固定螺栓或自救绳固定螺栓的工具。进一步的技术效果:有利于拆装部件。优选的技术方案:前述上定滑轮,下定滑轮,专用绳夹,盘绳轮以及自救曳引绳对称布置成两套。进一步的技术效果:这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增加一套平层机构有利于盘动盘绳轮时更加省力。优选的技术方案:前述上定滑轮,下定滑轮,专用绳夹,盘绳轮以及自救曳引绳并列布置成两套。进一步的技术效果:这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增加一套平层机构有利于盘动盘绳轮时更加省力。优选的技术方案:前述上、下定滑轮选用双或以上的轮槽;前述活动绳孔布置成并列的两个或以上;相应的每个前述活动绳孔均开设有前述自救绳固定孔。进一步的技术效果:这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当楼层数比较高,这种设计可以穿套双或多根自救曳引绳,从而提高自救曳引绳的强度。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专用绳夹固定位置至少在所述轿厢的箱体高度二分之一以上位置。进一步的技术效果:专用绳夹安装在轿厢下部,由于专用绳夹的阻挡,将极大限制轿厢的向上移动距离,所以专用绳夹安装在轿厢上部,轿厢向上移动距离较长,这有利于轿厢平层。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提供了操作这种井道式升降机构自救脱困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旋松绳夹固定螺栓,使专用绳夹与轿厢完全脱离开;S2:旋紧自救绳固定螺栓,使自救曳引绳与专用绳夹固联成一体;S3:旋转盘绳轮盘卷自救曳引绳,使得轿厢向上移动直到轿厢与楼层平层。本操作方法技术效果:本方法操作简单,有利于迅速实现自救脱困。【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3是部件之一专用绳夹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部件之一专用绳夹的装配示意图之一。图6是部件之一专用绳夹的装配示意图之二 ;图7是部件之一专用绳夹的装配示意图之三图8是部件之一盘绳轮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部件之一上定滑轮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部件之一下定滑轮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原理模型图。图中:1.井道,2.轿厢,3.对重,4.曳引机,5.曳引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井道式升降机构自救脱困装置,包括井道(1);轿厢(2),用于承载人员或货物;对重(3),用于平衡所述轿厢(2)的重量;前述轿厢(2),对重(3)通过曳引绳(5)及导向滑轮串连成一体;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上定滑轮(10),固定于前述井道(1)顶部;下定滑轮(20),固定于前述井道(1)底部且与前述上定滑轮(10)对称布置;专用绳夹(30),以可拆卸方式固定在前述轿厢(2)中;盘绳轮(40),固定在前述轿厢(2)中且与前述专用绳夹(30)以及上、下定滑轮(10、20)位于同一条铅锤线上;自救曳引绳(50),其一端固定在前述盘绳轮(40)上,然后绕在前述上定滑轮(10),向下延伸经过前述专用绳夹(30)绕在前述下定滑轮(20)上,最后向上延伸固定于前述专用绳夹(30)上;当需要时,前述经过专用绳夹(30)的那一段自救曳引绳(50)可以与前述专用绳夹(30)固定在一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晓锋
申请(专利权)人:周晓锋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