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充电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70606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8 12: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充电桩的技术领域,公开了自动充电桩,包括具有容腔的箱体,所述容腔内设有转轴、两转动座、与电源连接的第一电磁阀以及第一电机,转轴于两转动座之间形成绕线段,其一端通过第一传动结构连接于第一电机;电线的一端连接有第二电磁阀,另一端延伸出箱体外,并连接有充电枪,第二电磁阀与第二电磁阀之间具有间隙;充电枪上设有用于控制第一电机正反转及控制第二电磁阀与第一电磁阀对接的按键。充电桩通过充电枪上的按键,操作第一电磁阀与第二电磁阀的对接,以及可以控制第一电机的正反转,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电线设置在箱体内,避免电线老化或者损坏,避免出现触电事故,提高安全性能;实现自动化操作,避免人工操作,效率较高。(*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充电粧
[0001 ] 本技术涉及充电桩的
,尤其涉及自动充电桩
技术介绍
充电桩是指采用传导方式为具有车载充第一电机的电动汽车提供交流电源的专用供电装置。充电桩是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的一种,其最大额定功率为7kW,主要适用于为小型乘用车,如纯电动汽车或可插电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充电,根据车辆配置电池容量,充满电的时间一般需要3 — 8个小时。现有技术中,充电桩包括箱体,在箱体内设置有电气设备等,并且在箱体上设置有充电接口,该充电接口上连接有电线,该电线的外端连接有充电枪,这样,利用电线与充电接口的电性连接,使得充电枪可与充电源连接,将充电枪电动汽车等的电池接口连接时,则可以实现为电动汽车等充电。由于上述的充电桩的电线长期暴露在外,这样,电线容易磨损,并且其外层易老化,这样,当用户在充电时,则易出现漏电的现象,引发触电事故,甚至危及生命,并且,不管在充电时,或不充电时,电线都暴露在外,使用非常不便;电线与充电源的连接通过箱体外的充电接口实现,这样,且充电接口显露在外,这样,则容易出现电线与其脱离连接的现象,或者出现被损坏的现象,导致充电失败,大大增加用户在充电时的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自动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容腔的箱体,所述容腔内设有转轴、两相间布置的转动座、与电源连接的第一电磁阀以及用于驱动所述转轴转动的第一电机,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转动穿设于两所述转动座中,所述转轴于两所述转动座之间形成绕线段,所述转轴的一端延伸至所述转动座外,通过第一传动结构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绕线段上缠绕有电线,所述电线的一端背离所述转轴朝外延伸,并连接有第二电磁阀,其另一端背离所述转轴朝外延伸出所述箱体外,并连接有充电枪,所述第二电磁阀与所述第二电磁阀相对布置,两者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充电枪上设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电机正反转及控制所述第二电磁阀与所述第一电磁阀对接的按键。

【技术特征摘要】
1.自动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容腔的箱体,所述容腔内设有转轴、两相间布置的转动座、与电源连接的第一电磁阀以及用于驱动所述转轴转动的第一电机,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转动穿设于两所述转动座中,所述转轴于两所述转动座之间形成绕线段,所述转轴的一端延伸至所述转动座外,通过第一传动结构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机; 所述绕线段上缠绕有电线,所述电线的一端背离所述转轴朝外延伸,并连接有第二电磁阀,其另一端背离所述转轴朝外延伸出所述箱体外,并连接有充电枪,所述第二电磁阀与所述第二电磁阀相对布置,两者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充电枪上设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电机正反转及控制所述第二电磁阀与所述第一电磁阀对接的按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容腔内设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中设有用于夹紧电线的夹持孔,所述电线的一端穿过所述夹持孔,连接于所述第二电磁阀。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容腔内设有多个所述固定座,多个所述固定座相间布置。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自动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容腔内设有两相间布置的挡板,所述转轴的绕线段分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汉良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浪尖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