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充电桩的技术领域,公开了自动充电桩,包括具有容腔的箱体,所述容腔内设有转轴、两转动座、与电源连接的第一电磁阀以及第一电机,转轴于两转动座之间形成绕线段,其一端通过第一传动结构连接于第一电机;电线的一端连接有第二电磁阀,另一端延伸出箱体外,并连接有充电枪,第二电磁阀与第二电磁阀之间具有间隙;充电枪上设有用于控制第一电机正反转及控制第二电磁阀与第一电磁阀对接的按键。充电桩通过充电枪上的按键,操作第一电磁阀与第二电磁阀的对接,以及可以控制第一电机的正反转,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电线设置在箱体内,避免电线老化或者损坏,避免出现触电事故,提高安全性能;实现自动化操作,避免人工操作,效率较高。(*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充电粧
[0001 ] 本技术涉及充电桩的
,尤其涉及自动充电桩。
技术介绍
充电桩是指采用传导方式为具有车载充第一电机的电动汽车提供交流电源的专用供电装置。充电桩是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的一种,其最大额定功率为7kW,主要适用于为小型乘用车,如纯电动汽车或可插电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充电,根据车辆配置电池容量,充满电的时间一般需要3 — 8个小时。现有技术中,充电桩包括箱体,在箱体内设置有电气设备等,并且在箱体上设置有充电接口,该充电接口上连接有电线,该电线的外端连接有充电枪,这样,利用电线与充电接口的电性连接,使得充电枪可与充电源连接,将充电枪电动汽车等的电池接口连接时,则可以实现为电动汽车等充电。由于上述的充电桩的电线长期暴露在外,这样,电线容易磨损,并且其外层易老化,这样,当用户在充电时,则易出现漏电的现象,引发触电事故,甚至危及生命,并且,不管在充电时,或不充电时,电线都暴露在外,使用非常不便;电线与充电源的连接通过箱体外的充电接口实现,这样,且充电接口显露在外,这样,则容易出现电线与其脱离连接的现象,或者出现被损坏的现象,导致充电失败,大大增加用户在充电时的操作,使用不方便,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另外,在进行充电时,用户需要使得电线与充电接口连接,然后才能实现对电动汽车等充电,当充电完毕时,则需要使得两者之间脱离连接,操作起来非常不方便,完全人工化操作,使用不便,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自动充电桩,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充电桩的电线暴露在外及充电接口显露在外,导致使用不便、操作麻烦、人工化操作以及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自动充电桩,包括具有容腔的箱体,所述容腔内设有转轴、两相间布置的转动座、与电源连接的第一电磁阀以及用于驱动所述转轴转动的第一电机,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转动穿设于两所述转动座中,所述转轴于两所述转动座之间形成绕线段,所述转轴的一端延伸至所述转动座外,通过第一传动结构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绕线段上缠绕有电线,所述电线的一端背离所述转轴朝外延伸,并连接有第二电磁阀,其另一端背离所述转轴朝外延伸出所述箱体外,并连接有充电枪,所述第二电磁阀与所述第二电磁阀相对布置,两者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充电枪上设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电机正反转及控制所述第二电磁阀与所述第一电磁阀对接的按键。进一步地,所述容腔内设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中设有用于夹紧电线的夹持孔,所述电线的一端穿过所述夹持孔,连接于所述第二电磁阀。进一步地,所述容腔内设有多个所述固定座,多个所述固定座相间布置。进一步地,所述容腔内设有两相间布置的挡板,所述转轴的绕线段分别穿过两所述挡板,两所述挡板之间形成绕线区域。进一步地,所述容腔内设有两相对布置的滚轮,两所述滚轮之间具有间隔,所述电线的另一端穿设于所述间隔中,且分别抵接于两所述滚轮上。进一步地,所述容腔内设有第二电机以及连接于所述滚轮的第二传动结构,所述第二电机通过第二传动结构驱动所述滚轮转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磁阀置于所述转动座的外侧,与所述转轴的轴线相对布置,所述第二电磁阀与所述第一电磁阀正对布置。进一步地,沿所述箱体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二电磁阀、第一电磁阀以及转轴依序布置。进一步地,沿所述箱体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以及转轴依序布置。进一步地,所述按键包括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电磁阀与所述第一电磁阀对接的充电按键、用于控制第一电机及第二电机正转的收线按键以及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电机及第二电机反转的出线按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充电桩,其通过充电枪上的按键,可以操作第一电磁阀与第二电磁阀的对接,实现充电枪可以给外部电动汽车等充电的效果,以及可以控制第一电机的正反转,进而实现将电线收至箱体内,缠绕在转轴上,或从转轴上解脱出来,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由于电线设置在箱体内,这样,避免电线老化或者损坏,避免在充电时出现触电事故,大大提高其安全性能;该充电桩整个充电、收线以及出线过程实现自动化操作,避免人工操作,效率较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充电桩的主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较佳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充电桩I,其包括箱体101,箱体101内设有密封的容腔1011,在该容腔1011内设有转轴102以及两相间且平行布置的转动座103,转轴102的两端分别转动穿设在两转动座103中,且于两转动座103之间形成绕线段1021 ;在容腔1011内还设有与电源连接在第一电磁阀106,此处,电源作为给外部电动汽车等充电的源头,只要用于充电的结构与第一电磁阀106电性连接,并同时电性连接在外部电动汽车等上,则可以实现电源给外部电动汽车等充电。上述的绕线段1021上缠绕有电线105,该电线105的一端背离绕线段1021朝外伸出,并连接有第二电磁阀107,该第二电磁阀107与上述的第一电磁阀106相对布置,且两者之间具有间隙,也就是说,在不进行充电操作时,第一电磁阀106与第二电磁阀107之间的分割开的,当需要进行充电操作时,第一电磁阀106则直接与第二电磁阀107对接,实现充电枪115与电源电性连通;电线105的另一端背离绕线段1021朝外延伸出箱体101外,并连接有充电枪115,利用该充电枪115连接在外部需要充电的电动汽车等上时,此时,第一电磁阀106与第二电磁阀107对接在一起,从而使得电源可以为外部电动汽车充电。本实施例中,转轴102的一端延伸至转动座103外,并通过第一传动结构与第一电机110连接,这样,第一电机110通过驱动第一传动结构,则可以实现驱动转轴102的转动,当然,第一电机110的驱动方式不同,如第一电机110的正反转,则可以实现转轴102的正反转,从而使得电线105缠绕在转轴102的绕线段1021上,或者从绕线段1021上解脱出来。在上述的充电枪115上,设有多个按键,分别是用于控制第二电磁阀107与第一电磁阀106对接的充电按键118、收线按键117以及出线按键116 ;其中,当充电枪115插设在箱体101上,也就是不需要充电时,此时,第一电磁阀106与第二电磁阀107之间分隔开,也就是两者之间具有间隙;当用户需要对外部电动汽车等充电时,从箱体101上拿下充电枪115,并按下充电枪115上的出现按键,此时,第一电机110驱动转轴102正向转动,从而,电线105可以缓缓从转轴102的绕线段1021上解脱下来,从而使得用户可以将电线105往外拉,实现出现操作,并且,当用户将充电枪115拿至外部电动汽车处时,则可以将充电枪115与外部电动汽车连接,连接后,并按下充电按键118,此时,第一电磁阀106则与第二电磁阀107对接,电源实现对外部电动汽车充电;当充电完毕后,从外部电动汽车上拔下充电枪115,松开充电按键118,此时,第一电磁阀106与第二电磁阀107脱尚对接,分隔开来,并按下收线按键117,此时,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自动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容腔的箱体,所述容腔内设有转轴、两相间布置的转动座、与电源连接的第一电磁阀以及用于驱动所述转轴转动的第一电机,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转动穿设于两所述转动座中,所述转轴于两所述转动座之间形成绕线段,所述转轴的一端延伸至所述转动座外,通过第一传动结构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绕线段上缠绕有电线,所述电线的一端背离所述转轴朝外延伸,并连接有第二电磁阀,其另一端背离所述转轴朝外延伸出所述箱体外,并连接有充电枪,所述第二电磁阀与所述第二电磁阀相对布置,两者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充电枪上设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电机正反转及控制所述第二电磁阀与所述第一电磁阀对接的按键。
【技术特征摘要】
1.自动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容腔的箱体,所述容腔内设有转轴、两相间布置的转动座、与电源连接的第一电磁阀以及用于驱动所述转轴转动的第一电机,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转动穿设于两所述转动座中,所述转轴于两所述转动座之间形成绕线段,所述转轴的一端延伸至所述转动座外,通过第一传动结构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机; 所述绕线段上缠绕有电线,所述电线的一端背离所述转轴朝外延伸,并连接有第二电磁阀,其另一端背离所述转轴朝外延伸出所述箱体外,并连接有充电枪,所述第二电磁阀与所述第二电磁阀相对布置,两者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充电枪上设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电机正反转及控制所述第二电磁阀与所述第一电磁阀对接的按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容腔内设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中设有用于夹紧电线的夹持孔,所述电线的一端穿过所述夹持孔,连接于所述第二电磁阀。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容腔内设有多个所述固定座,多个所述固定座相间布置。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自动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容腔内设有两相间布置的挡板,所述转轴的绕线段分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汉良,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浪尖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