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廖伟豪专利>正文

具自动调节功能的对撞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69897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8 12: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自动调节功能的对撞器。该对撞器由对撞器本体与具有固定调节器油道轴套、牙套、弹簧及顶锥的两个喷油嘴所构成。对撞器本体具有燃料入口、与燃料入口相连通的两个喷油嘴安装孔及设置于两喷油嘴安装孔的对撞端的对撞燃料出口。固定调节器油道轴套安装于对撞器本体的喷油嘴安装孔,并设置有连通燃料入口的至少一个油孔与连通油孔的油道轴孔,油道轴孔连通对撞燃料出口的一端呈锥形,牙套设置于油道轴孔中并具有盲孔,盲孔中设置有弹簧,而顶锥具有顶抵端与对应于油道轴孔的锥形端的锥形调节端,顶抵端受弹簧的顶抵以调节锥形调节端与油道轴孔的锥形端间的孔隙。因此可达成随着油泵压力而自动地调节喷油嘴的出油量的目的。(*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自动调节功能的对撞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来提升燃料燃烧效率的燃料混合装置,且特别涉及一种具自动调节功能的对撞器。
技术介绍
石化能源向来为人类日常作业的极重要的动力来源,近来,由于绿能环保意识的抬头,使得如太阳能、风力能、水力能、地热能与生质能源的开发等受到极大的重视。然而,由于开发技术的限制,上述绿色能源的使用比例仍然很低,以致如汽油、柴油与重油等燃料的使用,始终无可替代。在如引擎等动力装置或锅炉燃烧燃料的过程中,由于燃烧效率的限制,以致除了能源的浪费外,还会因为如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等废气的排放,而造成环境的污染。于是,提升燃料燃烧效率成为人们无时无刻追求的目标。现有提升燃料燃烧效率的一种方法是将燃料、水及表面活性剂等添加剂予以混合搅拌,而成为乳化状态的燃料混合液后作为燃料源使用。这种做法,虽然已可部分地提升燃料的燃烧效率,然而,由于搅拌的做法,仅能将少数约3?5%的水混入燃料中,导致燃料的节约效果十分有限,另外,也因为所取得的混合燃料的稳定性较差,以致必须在完成燃料混合后的短时间内使用完毕,来避免油、水的再度分离。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专利公告第202113788号提出一种“高压燃料混合器”,以将高达约15?30%的水混入如柴油或重油等燃料中,借以提升燃料的燃烧效率、进一步节约燃料的使用,且所取得的混合燃料更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其保存时间也因此大幅度地延长。然而,上述“高压燃料混合器”的对撞器结构中的喷油嘴,只能在手动调节喷油嘴的出油量后即予以固定,而无法随着油泵压力自动地调节,以致当油泵压力有变化时,混合燃料的品质即有难以确保的可能。此外,上述“高压燃料混合器”的对撞器结构中的喷油嘴也有燃料泄漏的问题的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自动调节功能的对撞器,其可通过弹簧随着油泵压力而自动地调节喷油嘴的出油量,以达较好的燃料混合效果。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自动调节功能的对撞器,其可按混合燃料的产量需求大小来调整扩充所构成的环保燃料混合器,且可根据不同的设备安装环境来组合安装。本技术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自动调节功能的对撞器,其可通过油环的设置,来防止喷油嘴周缘燃料的泄漏。为达上述及其他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具自动调节功能的对撞器,此对撞器包括:对撞器本体与分别具有固定调节器油道轴套、牙套、弹簧及顶锥的两个喷油嘴。其中,对撞器本体具有燃料入口、与燃料入口相连通的两个喷油嘴安装孔及设置于两个喷油嘴安装孔的对撞端的对撞燃料出口。固定调节器油道轴套安装于对撞器本体的喷油嘴安装孔,并设置有连通燃料入口的至少一个油孔与连通油孔的油道轴孔,油道轴孔连通对撞燃料出口的一端呈锥形,牙套设置于油道轴孔中并具有盲孔,盲孔中设置有上述弹簧,顶锥则具有顶抵端与对应于油道轴孔的锥形端的锥形调节端,顶抵端受弹簧的顶抵以调节其锥形调节端与油道轴孔的锥形端间的孔隙,借此达成随着油泵压力而自动地调节喷油嘴的出油量的目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对撞器的每一个喷油嘴还包括六角螺帽,固定调节器油道轴套使用螺纹锁固于喷油嘴安装孔,而牙套以螺纹锁固于固定调节器油道轴套的油道轴孔中,并以六角螺帽再加以固定。在一个实施例中,对撞器的每一个喷油嘴还包括多个油环,用来分别套设在固定调节器油道轴套与顶锥的外缘,以防止喷油嘴周缘燃料的泄漏。在一个实施例中,对撞器的对撞器本体还具有与燃料入口相通透的燃料出口,使此对撞器得以通过多个单元的相互并接组合,来按混合燃料的产量需求大小调整扩充,且可根据不同的设备安装环境来组合安装。综上可知,由于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具自动调节功能的对撞器,可通过弹簧随着油泵压力而自动地调节喷油嘴的出油量,所以能达成较好的燃料混合效果。此外,也由于对撞器本体结构的设计,使得所构成的环保燃料混合器得按混合燃料的产量需求大小来调整扩充,且可根据不同的设备安装环境来组合安装,还可防止喷油嘴周缘燃料的泄漏。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以优选的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技术第一个实施例的一种环保燃料混合器的组合立体图。图2为图1的部分分解立体图。图3为根据本技术第二个实施例的一种环保燃料混合器的组合立体图。图4为图3的部分分解立体图。图5为图1?4的第二型对撞器的组合立体图。图6为图5的对撞器的剖视图。图7为图5的对撞器的分解立体图。主要附图标记说明:10,30-环保燃料混合器,1U12-对撞器,1111、1211_燃料入口,1112、1212-燃料出口,1113、1213-对撞燃料出口,1151、1251-螺丝孔,1152、1252-穿设孔,121-对撞器本体,1215-喷油嘴安装孔,12151-对撞端,122-喷油嘴,1221-固定调节器油道轴套,12211-油孔,12212-油道轴孔,1222-撞击压力调节器,12221-顶锥,122211-锥形调节端,122212-顶抵端,12222-弹簧,12223-牙套,122231-盲孔,1223-六角螺帽,1224、1225、16-油环,13-中心本体,131-通孔,15-封口本体,35-入口本体,351-穿孔。【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考图1、2所示,其为根据本技术第一个实施例的一种环保燃料混合器的组合与部分分解立体图。图中,环保燃料混合器10由并接的两个第一型对撞器11、两个第二型对撞器12、一个中心本体13及两个封口本体15构成。其中,第一型对撞器11、第二型对撞器12的结构,由于必需相互搭配锁固,所以除了其螺丝孔1151、1251及穿设孔1152、1252的设置位置是相互对应配置外,其余结构均属相同,下文中再以第二型对撞器12的结构为例来详细描述。如图所示,中心本体13具有分别对应于相并接的第一型对撞器11的燃料入口1111的通孔131,以便供给混合燃料的油泵(图中未示出)得以连接于环保燃料混合器10的中间位置,第一型对撞器11、第二型对撞器12则可按混合燃料的产量需求大小来向两侧随机扩充。最后,再以两个封口本体15来封闭相并接的末端的第一型对撞器11的燃料出口 1112或第二型对撞器12的燃料出口 1212。请参考图3、4所示,其为根据本技术第二个实施例的一种环保燃料混合器的组合与部分分解立体图。图中,环保燃料混合器30由并接的三个第一型对撞器11、四个第二型对撞器12、一个入口本体35及一个封口本体15构成。其中,入口本体35具有对应于相并接的第二型对撞器12的燃料入口 1211的穿孔351,以便供给混合燃料的油泵(图中未示出)得以自环保燃料混合器30的侧边位置连接,而第一型对撞器11、第二型对撞器12则可按混合燃料的产量需求大小来单向扩充。最后,再以封口本体15来封闭相并接的末端的第一型对撞器11的燃料出口 1112或第二型对撞器12的燃料出口 1212。此外,完成对撞的混合燃料,则可以分别连接第一型对撞器11的对撞燃料出口 1113与第二型对撞器12的对撞燃料出口 1213的油管(图中未示出)来予以收集。请参考图5?7所示,其分别显示图1?4的第二型对撞器的组合立体图、剖视图及分解立体图。图中,第二型对撞器12包括对撞器本体1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自动调节功能的对撞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撞器包括:对撞器本体,其具有燃料入口、与所述燃料入口相连通的两个喷油嘴安装孔及设置于所述两个喷油嘴安装孔的对撞端的对撞燃料出口;以及两个喷油嘴,其中每一个所述喷油嘴包括:固定调节器油道轴套,其安装于所述两个喷油嘴安装孔,并设置有连通所述燃料入口的至少一个油孔与连通所述油孔的油道轴孔,所述油道轴孔连通所述对撞燃料出口的一端呈锥形;牙套,其安装于所述油道轴孔中并具有盲孔;弹簧,其设置于所述盲孔中;以及顶锥,其具有顶抵端与对应于所述油道轴孔的锥形端的锥形调节端,所述顶抵端受所述弹簧的顶抵以调节所述锥形调节端与所述油道轴孔的锥形端间的孔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自动调节功能的对撞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撞器包括: 对撞器本体,其具有燃料入口、与所述燃料入口相连通的两个喷油嘴安装孔及设置于所述两个喷油嘴安装孔的对撞端的对撞燃料出口 ;以及 两个喷油嘴,其中每一个所述喷油嘴包括: 固定调节器油道轴套,其安装于所述两个喷油嘴安装孔,并设置有连通所述燃料入口的至少一个油孔与连通所述油孔的油道轴孔,所述油道轴孔连通所述对撞燃料出口的一端呈锥形; 牙套,其安装于所述油道轴孔中并具有盲孔; 弹簧,其设置于所述盲孔中;以及 顶锥,其具有顶抵端与对应于所述油道轴孔的锥形端的锥形调节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伟豪
申请(专利权)人:廖伟豪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