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蔡岱君专利>正文

直接头及缠绕管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67877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8 11:29
公开了一种直接头及缠绕管单元,一种缠绕管单元,包含一个直接头及一个第二缠绕管。该直接头包含一个套接管及一个第一缠绕管。该套接管包括一个内表面,及一个具有一个第一套接段与一个第二套接段的套接通道。该第一缠绕管包括一个插设于该第一套接段的第一管壁,及一个设置于该第一管壁上且可供螺锁接合的第一螺接机构。组装该缠绕管单元时,只要将该第一缠绕管与该第二缠绕管分别紧配地插置于该套接管的套接通道内就能完成,不仅可使该第一缠绕管与该第二缠绕管的连接处具有足够的强度与环刚度,在组装上与使用上确实相当简洁、方便,并可节省人力成本。(*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直接头及缠绕管单元
本技术涉及一种缠绕管单元,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输送流体的直接头及缠绕管单元。
技术介绍
一般排水管通常包含一个沿着一个中心轴线长向延伸的管壁,以及一个由该管壁围绕该中心轴线所界定而成的导流空间。在铺设时,所述排水管通常是一支一支地头尾相衔而组装在一起,但由于所述排水管的管壁皆为中空的圆柱体,两两相邻的部位并没有任何用于组装的结构设计。因此,当组装两相邻的排水管时,往往需要额外通过其他的设备、器具或零件来辅助,以将两相邻的排水管头尾相衔地组装在一起。除此之外,每一个排水管出厂时的长度皆一致,为了因应需求,有时会需要裁切前述排水管至适当长度后,才能进行组装作业。组装方式举例来说,可以使用热熔对接设备加热两相邻的排水管的端部,使前述端部局部熔化之后再令其相互靠抵贴合,就能将所述排水管组装在一起。或者也可先将两相邻的排水管的端部相互靠抵之后,通过热熔收缩胶带缠绕前述端部以组装所述排水管。此外,还可通过金属框套设且环抱于前述端部之后,使用螺丝将前述金属框锁紧,进而将所述排水管组装在一起。由此可见,一般排水管在组装时往往需要通过辅助工具,前述作法会增加施工成本,其组装工序也相当地繁琐复杂,不仅麻烦也耗费时间,还会降低施工效率。除此之外,通过热熔对接设备加热两相邻的排水管的端部的作法,在连接处的环刚度与强度不佳而容易断裂分离。通过金属框套设且环抱于前述端部的作法,因为金属材质与排水管的塑胶材质不同,其热胀冷缩的状况也不相同,进而容易因为环境温度的变化而产生裂缝,结合稳固性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与组装皆方便且能兼顾组装后的强度与环刚度的直接头及缠绕管单元。本技术直接头包含:一个套接管及一个第一缠绕管,该套接管包括一个围绕一个中心轴线的内表面,以及一个由该内表面界定而成的套接通道,该套接通道具有位于相反端的一个第一套接段与一个第二套接段;该第一缠绕管包括一个部分插设固定于该套接通道的第一套接段而部分由该第一套接段向外延伸的第一管壁,以及一个设置于该第一管壁的远离该套接管的一端上且可供螺锁接合的第一螺接机构,该第一管壁是由一个中空管件与一个连接件相并接且沿着该中心轴线环绕所构成,该第一管壁包括一个紧配地贴合该套接管的内表面的第一外管面、一个与该第一外管面相反且围绕该中心轴线的第一内管面、一个由该第一内管面界定而成的第一引流通道,以及一条位于该第一内管面及该第一外管面之间且沿着该中心轴线螺旋延伸的第一螺旋管道,该第一螺接机构具有一个沿着该中心轴线螺旋延伸地贯穿该第一内管面与该第一外管面的其中一个且连通该第一螺旋管道的第一螺接贯口。本技术所述直接头,该第一螺接机构的第一螺接贯口贯穿该第一内管面;该第一内管面具有一个与该第一螺接贯口螺旋间隔设置的第一内螺牙段。本技术所述直接头,该第一螺接机构的第一螺接贯口贯穿该第一外管面;该第一外管面具有一个与该第一螺接贯口螺旋间隔设置的第一外螺牙段。本技术所述直接头,该第一缠绕管还包括一个设置于该第一管壁的第一内管面上的第一补强壁。本技术所述直接头,该套接管的内表面具有一个邻近该第一套接段的第一端缘,以及一个邻近该第二套接段的第二端缘;该直接头还包括一个涂布于该第一端缘与该第一缠绕管的第一外管面的交界处的第一热熔材。本技术缠绕管单元包含:一个如前所述的直接头,以及一个第二缠绕管;该第二缠绕管包括一个部分插设固定于该套接通道的第二套接段而部分由该第二套接段向外延伸的第二管壁,该第二管壁包括一个紧配地贴合该套接管的内表面的第二外管面、一个与该第二外管面相反且围绕该中心轴线的第二内管面,以及一个由该第二内管面界定而成且连通该第一引流通道的第二引流通道。本技术所述缠绕管单元,该第二管壁是由一个中空管件与一个连接件相并接且沿着该中心轴线环绕所构成;该第二管壁还包括一条位于该第二内管面及该第二外管面之间且沿着该中心轴线螺旋延伸的第二螺旋管道。本技术所述缠绕管单元,该第二缠绕管还包括一个设置于该第二管壁的远离该套接管的一端上且可供螺锁接合的第二螺接机构;该第二螺接机构具有一个沿着该中心轴线螺旋延伸地贯穿该第二内管面且连通该第二螺旋管道的第二螺接贯口 ;该第二内管面具有一个与该第二螺接贯口螺旋间隔设置的第二内螺牙段。本技术所述缠绕管单元,该第二缠绕管还包括一个设置于该第二管壁的远离该套接管的一端上且可供螺锁接合的第二螺接机构;该第二螺接机构具有一个沿着该中心轴线螺旋延伸地贯穿该第二外管面且连通该第二螺旋管道的第二螺接贯口 ;该第二外管面具有一个与该第二螺接贯口螺旋间隔设置的第二外螺牙段。本技术所述缠绕管单元,该第一缠绕管插置于该套接通道内的一端紧密地贴靠该第二缠绕管插置于该套接通道内的一端。本技术所述缠绕管单元,该套接管的内表面具有一个邻近该第一套接段的第一端缘,以及一个邻近该第二套接段的第二端缘;该直接头还包括一个涂布于该第一端缘与该第一缠绕管的第一外管面的交界处的第一热熔材,以及一个涂布于该第二端缘与该第二缠绕管的第二外管面的交界处的第二热熔材。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组装该缠绕管单元时,只要将该第一缠绕管与该第二缠绕管分别紧配地插置于该套接管的套接通道内就能完成,组装过程确实相当方便,不需要使用过多的设备,除了可节省人力成本之外,更可适切地配合需求弹性地调整长度而增加使用上的方便性。除此之外,通过该套接管结合,可使该第一缠绕管与该第二缠绕管的连接处具有足够的强度与环刚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直接头的一个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个立体组合图;图2是该直接头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个剖视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缠绕管单元的一个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个立体组合图;图4是该缠绕管单元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个剖视分解图;图5是一个步骤流程示意图,说明该缠绕管单元的其中一种组装方法;图6是一个步骤流程示意图,说明该缠绕管单元的另一种组装方法;图7是本技术缠绕管单元的一个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一个剖视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参阅图U2,本技术直接头I的一个第一较佳实施例,包含:一个套接管2、一个第一缠绕管3,以及一个第一热熔材51。本实施例的套接管2包括一个围绕一个中心轴线9的内表面21、一个由该内表面21界定而成的套接通道20,以及一个与该内表面21相反的外表面22。该内表面21具有位于相反端的一个第一端缘211与一个第二端缘212,而该套接通道20具有一个邻近该第一端缘211的第一套接段201,以及一个邻近该第二端缘212的第二套接段202。本实施例的第一缠绕管3包括一个部分插设固定于该套接通道20的第一套接段201而部分由该第一套接段201向外延伸的第一管壁31、一个设置于该第一管壁31的远离该套接管2的一端上且可供螺锁接合的第一螺接机构32,以及一个设置于该第一管壁31内的第一补强壁33。该第一管壁31包括一个紧配地贴合该套接管2的内表面21的第一外管面314、一个与该第一外管面314相反且围绕该中心轴线9的第一内管面311、一个由该第一内管面311界定而成的第一引流通道30,以及一条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接头,其特征在于:该直接头包含一个套接管及一个第一缠绕管,该套接管包括一个围绕一个中心轴线的内表面,以及一个由该内表面界定而成的套接通道,该套接通道具有位于相反端的一个第一套接段与一个第二套接段;该第一缠绕管包括一个部分插设固定于该套接通道的第一套接段而部分由该第一套接段向外延伸的第一管壁,以及一个设置于该第一管壁的远离该套接管的一端上且可供螺锁接合的第一螺接机构,该第一管壁是由一个中空管件与一个连接件相并接且沿着该中心轴线环绕所构成,该第一管壁包括一个紧配地贴合该套接管的内表面的第一外管面、一个与该第一外管面相反且围绕该中心轴线的第一内管面、一个由该第一内管面界定而成的第一引流通道,以及一条位于该第一内管面及该第一外管面之间且沿着该中心轴线螺旋延伸的第一螺旋管道,该第一螺接机构具有一个沿着该中心轴线螺旋延伸地贯穿该第一内管面与该第一外管面的其中一个且连通该第一螺旋管道的第一螺接贯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接头,其特征在于:该直接头包含一个套接管及一个第一缠绕管,该套接管包括一个围绕一个中心轴线的内表面,以及一个由该内表面界定而成的套接通道,该套接通道具有位于相反端的一个第一套接段与一个第二套接段;该第一缠绕管包括一个部分插设固定于该套接通道的第一套接段而部分由该第一套接段向外延伸的第一管壁,以及一个设置于该第一管壁的远离该套接管的一端上且可供螺锁接合的第一螺接机构,该第一管壁是由一个中空管件与一个连接件相并接且沿着该中心轴线环绕所构成,该第一管壁包括一个紧配地贴合该套接管的内表面的第一外管面、一个与该第一外管面相反且围绕该中心轴线的第一内管面、一个由该第一内管面界定而成的第一引流通道,以及一条位于该第一内管面及该第一外管面之间且沿着该中心轴线螺旋延伸的第一螺旋管道,该第一螺接机构具有一个沿着该中心轴线螺旋延伸地贯穿该第一内管面与该第一外管面的其中一个且连通该第一螺旋管道的第一螺接贯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接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螺接机构的第一螺接贯口贯穿该第一内管面;该第一内管面具有一个与该第一螺接贯口螺旋间隔设置的第一内螺牙段。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接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螺接机构的第一螺接贯口贯穿该第一外管面;该第一外管面具有一个与该第一螺接贯口螺旋间隔设置的第一外螺牙段。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接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缠绕管还包括一个设置于该第一管壁的第一内管面上的第一补强壁。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接头,其特征在于:该套接管的内表面具有一个邻近该第一套接段的第一端缘,以及一个邻近该第二套接段的第二端缘;该直接头还包括一个涂布于该第一端缘与该第一缠绕管的第一外管面的交界处的第一热熔材。6.一种缠绕管单元;其特征在于:该缠绕管单元包含一个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直接头,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岱君
申请(专利权)人:蔡岱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