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该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内外气切换装置,其具有壳体和内外气切换门;鼓风机,其以使所述壳体内成为负压的方式构成;半内气导入口,在所述壳体内为负压时,以将内气导入所述壳体内的方式构成;半内气门,其以将所述半内气导入口堵住的方式配置;固定部,其将所述半内气门的上边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内壁面。所述半内气门的下端缘到所述固定部的距离在所述半内气门的上边的延伸方向上不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空调装置
[0001 ]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用空调装置。
技术介绍
一般来说,车辆用空调装置搭载于车辆内前方。车辆用空调装置以通过蒸发器对由送风风扇送风的空气进行除湿和冷却的方式构成。作为车辆用空调装置采用空气混合方式的情况下,通过了蒸发器的空气的一部分或全部经由空气混合阀门被送往加热器芯加温后,与剩余的空气混合而生成规定温度的调节空气。所生成的调节空气被供给车辆内的各出风口。车辆用空调装置具有内外气切换装置。被供给送风风扇的空气通过内外气切换装置来选择内气或外气。内外气切换装置具有内气导入口、外气导入口、排出口、内外气切换门及半内气导入部。内气导入口将车室内的空气作为内气而取入壳体内。外气导入口将车室外的空气取入壳体内。排出口将壳体内的空气向蒸发器侧排出。内外气切换门由内气导入口和外气导入口选择地切换开放的导入口。半内气导入部具有在内外气切换门将外气导入口开放时将一部分内气取入壳体内的方式构成的半内气门。这样的内外气切换装置即使在外气导入口开放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制冷效率及制暖效率,也从半内气导入部取入一部分内气,将该取入的空气与外气混合而从排出口排出。上述半内气导入部如日本特开2012 - 1177号公报所示地,具有设于壳体的半内气导入口、和覆盖该半内气导入口且具有可挠性的薄膜状的片材(以下,称为半内气门)。半内气门如日本特开2012 — 1177号公报所示地,形成为覆盖半内气导入口的整个开口的大小。半内气门在半内气导入口的内侧仅支承上端而设置。在通过送风风扇的驱动而使壳体内成为负压时,能够对应于该负压将半内气门打开而将内气取入壳体内。同样的半内气门也公开在日本特开平10 - 109517号公报中。但是,在现有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设于半内气导入口的内侧的半内气门由于空气向半内气导入口的流入而自激振动,会产生异常声音。为了抑制该自激振动,在日本特开平10 - 109517号公报中公开有将通过与半内气门抵接来抑制动作的限制部件设置在壳体内的构造。但是,在所述构造中,若在半内气门被大力打开时向限制部件抵接,则产生碰撞声音。另外,在上述构造中,由于需要使限制部件向壳体内的空间内突出,故而壳体的形状变得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使用复杂的壳体构造即可抑制半内气门的振动,能够抑制振动声音以及碰撞声音的产生的车辆用空调装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包括:内外气切换装置,其具有壳体和内外气切换门,所述壳体具有导入内气的内气导入口以及导入外气的外气导入口,所述内外气切换门配置在所述壳体内并且以将所述内气导入口以及所述外气导入口中的任一方开放的方式构成;鼓风机,其以使所述壳体内成为负压的方式构成;半内气导入口,其与所述内气导入口分体形成,在所述壳体内成为负压时,以将内气导入所述壳体内的方式配置;半内气门,其具有可挠性,以将所述半内气导入口堵住的方式配置;固定部,其将所述半内气门的上边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内壁面,从所述半内气门的下端缘到所述固定部的距离在所述半内气门的所述上边的延伸方向上不均匀。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在所述半内气门的所述上边的所述延伸方向上,所述半内气门的中央部的所述下端缘至所述固定部的距离比所述半内气门的两端部的所述下端缘至所述固定部的距离短。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所述固定部在所述半内气门的所述下端缘至所述固定部的所述距离短的区域具有向所述下端缘突出的第一突出部。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在第三方面的基础上,所述固定部具有上下对称的形状。本专利技术第五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在第三方面的基础上,所述固定部具有向所述第一突出部的相反方向突出且形状与所述第一突出部不同的第二突出部。本专利技术第六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在第一?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内外气切换装置具有将所述壳体的底面的一部分开口的排出口、以将所述排出口堵住的方式配置的过滤器,所述鼓风机配置在所述内外气切换装置的下方,所述鼓风机具有鼓风机壳体和送风风扇,所述鼓风机壳体与所述内外气切换装置的所述壳体连接且具有规定的开口,所述送风风扇设置在所述鼓风机用壳体的内部。根据上述的本专利技术各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半内气门的下端缘至固定部的距离在所述半内气门的上边的延伸方向上不均匀。因此,在上边的延伸方向的各部分,半内气门自激振动时的振动频率及转矩不同。其结果,能够抑制半内气门的振动和振动声音以及碰撞声音。另外,根据上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各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由于在壳体内不设置限制部件即可抑制振动声音以及碰撞声音,故而无需使用复杂的壳体构造。【附图说明】图1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概略构成的剖面图;图1B是图1A的A部的放大图;图2A是从上述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内部观察图1A的A部所看到的正面图;图2B是表示上述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半内气门的开动作的说明图;图3A是表示上述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固定部的变形例的正面图;图3B是表示上述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固定部的另一变形例的正面图;图3C是表示上述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固定部的又一变形例的正面图;图3D是表示上述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固定部的其他变形例的正面图;图4是表示上述半内气门的变形例的正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在附图中,为了使各部件为可识别的大小,适当改变各部件的比例尺。图1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一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S的概略构成的剖面图。车辆用空调装置S具备鼓风单元Sa、冷却单元(未图示)、加热单元(未图示)等。图1A为鼓风单元Sa的剖面图。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S在鼓风单元Sa方面具有特征。因此,以下主要对鼓风单元Sa进行说明。鼓风单元Sa在车辆用空调装置S被搭载于车室内前部的仪表盘内侧时,以后述的外气导入口 4为上侧的方式设置。S卩,鼓风单元Sa以与图1A所示的上下方向的姿势相同的姿势进行设置。鼓风单元Sa具有内外气切换装置I。内外气切换装置I具有在内部具有规定容量的空间的壳体2。在壳体2设有内气导入口 3、外气导入口 4、半内气导入口 5以及排出口6。内气导入口 3在壳体2的侧面的一部分开口。外气导入口 4在壳体2的上面的一部分开口。半内气导入口5在与内气导入口3相对的壳体2的侧面的一部分开口。排出口6在壳体2的底面的一部分开口。在半内气导入口 5设有半内气门11。在对鼓风单元Sa的整体构成进行了说明之后,对半内气门11进行详细说明。在壳体2的内部设有内外气切换门7和过滤器8。内外气切换门7由旋转式门构成。内外气切换门7以可由未图示的驱动机构驱动而以旋转轴7A为中心转动的方式构成。内外气切换门7通过转动而能够在使内气导入口 3开放且关闭外气导入口 4的姿势和关闭内气导入口 3且使外气导入口 4开放的姿势间进行切换。内外气切换门7如下地构成,即,如图1A所示,在内外气切换门7转动到将外气导入口 4关闭的状态时,将内气从内气导入口 3取入到壳体2内(参照箭头标记XI),在内外气切换门7转动到将内气导入口3关闭的状态时,从外气导入口 4将外气取入壳体2内(参照箭头标记X2)。内外气切换门7若为能够以如上的方式择一地选择内气导入口 3及外气导入口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包括:内外气切换装置,其具有壳体和内外气切换门,所述壳体具有导入内气的内气导入口以及导入外气的外气导入口,所述内外气切换门配置在所述壳体内并且以使所述内气导入口以及所述外气导入口中的任一方开放的方式构成;鼓风机,其以使所述壳体内成为负压的方式构成;半内气导入口,其与所述内气导入口分体形成,以在所述壳体内成为负压时将内气导入所述壳体内的方式构成;半内气门,其具有可挠性,以将所述半内气导入口堵住的方式配置;固定部,其将所述半内气门的上边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内壁面,从所述半内气门的下端缘到所述固定部的距离在所述半内气门的所述上边的延伸方向上不均匀。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2.22 JP 2013-0336991.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包括: 内外气切换装置,其具有壳体和内外气切换门,所述壳体具有导入内气的内气导入口以及导入外气的外气导入口,所述内外气切换门配置在所述壳体内并且以使所述内气导入口以及所述外气导入口中的任一方开放的方式构成; 鼓风机,其以使所述壳体内成为负压的方式构成; 半内气导入口,其与所述内气导入口分体形成,以在所述壳体内成为负压时将内气导入所述壳体内的方式构成; 半内气门,其具有可挠性,以将所述半内气导入口堵住的方式配置; 固定部,其将所述半内气门的上边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内壁面, 从所述半内气门的下端缘到所述固定部的距离在所述半内气门的所述上边的延伸方向上不均匀。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中, 在所述半内气门的所述上边的所述延伸方向上,所述半内气门中央部的所述下端缘至所述固定部的距离比所述半内气门两端部的所述下端缘至所述固定部的距离短。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固定部在所述半内气门的所述下端缘至所述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齐藤亮辅,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京滨,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