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限制在合模时作用于内部模具组件的端面的表面压力,并且能够简便地应对基于重复使用的变化的轮胎模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解决方法如下:构成环状胎面模具部的扇形体具备:内部模具组件,其与胎面接触;背部模具组件:在其内周侧安装内部模具组件。在圆周方向相邻的背部模具组件的端面之间夹置垫圈。该垫圈以相对背部模具组件的端面自由装卸的方式构成,并且从其端面向圆周方向突出。当在硫化成型时的加热状态下进行扇形体在圆周方向连接的合模时,在圆周方向相邻的背部模具组件的端面之间形成基于垫圈的间隙,并且在圆周方向相邻的内部模具组件的端面互相抵接。(*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轮胎模具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硫化成型轮胎的轮胎模具,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用于成型轮胎胎面的环状胎面模具部由在圆周方向分割的多个扇形体构成的轮胎模具。
技术介绍
用于硫化成型轮胎的轮胎模具是组合多个模部而构成的,根据该模结构大致划分为两片式和分段式。在后者中,用于成型轮胎胎面的环状胎面模具部是由在圆周方向分割的多个扇形体构成的。扇形体具备:内部模具组件(inner segment),其与胎面接触而赋予所需的胎面花纹;背部模具组件(back segment),在其内周侧安装该内部模具组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开模时的胎面模具部使扇形体互相分离,合模时的胎面模具部使扇形体靠近并聚集而在圆周方向连接。在合模时,随着扇形体在圆周方向连接,在圆周方向相邻的内部花纹块的端面互相抵接,由此存在对该端面作用过度的表面压力的现象。因此,导致在内部模具组件的端部发生磨损或变形的问题,从而需要能够限制作用于内部模具组件的端面的表面压力的方法。专利文献I公开了如下一种轮胎模具:在构成内部模具组件的多个块件(pieceblock)之间,夹置用于调整多个块件间隙的弹性构件的轮胎模具。但是,在圆周方向相邻的扇形体之间(扇形体的分割处),由于内部模具组件的端面之间直接抵接,因此,有可能对该端面作用过度的表面压力。另外,即使抑制表面压力,随着开闭动作而多次重复端面之间的抵接,由此渐渐在内部模具组件的端部发生磨损或变形,因此也需要应对基于这种重复使用的变化。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6-15966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2001-15044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要解决的课题本技术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限制在合模时作用于内部模具组件的端面的表面压力,并且能够简便地应对基于重复使用的变化的轮胎模具。解决课题的方法上述目的能够通过如下所述的本技术达成。即,根据本技术的轮胎模具,轮胎模具为用于成型轮胎胎面的环状胎面模具部由在圆周方向分割的多个扇形体构成,所述扇形体具备:内部模具组件,其与所述胎面接触;背部模具组件,在其内周侧安装所述内部模具组件的轮胎模具,其中,在圆周方向相邻的所述背部模具组件的端面之间夹置垫圈,所述垫圈以相对所述背部模具组件的端面自由装卸的方式构成,并且从所述背部模具组件的端面向圆周方向突出,当在硫化成型时的加热状态下进行所述扇形体在圆周方向连接的合模时,在圆周方向相邻的所述背部模具组件的端面之间形成基于所述垫圈的间隙,并且在圆周方向相邻的所述内部模具组件的端面互相抵接。如上所述,该轮胎模具中,合模时在圆周方向相邻的背部模具组件的端面之间形成基于垫圈的间隙。垫圈相对背部模具组件的端面自由装卸,通过安装适当长度的垫圈来调节间隙的大小,进而调整扇形体的间隔,从而能够限制作用于内部模具组件的端面的表面压力不会过大。另外,在被重复的使用产生变化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与该变化相应地改变垫圈的长度来简便地应对。优选地,在圆周方向相邻的所述背部模具组件的端面中,被所述垫圈推压的一对承受面部在合模时互相平行。由此,在使用具有互相平行的一对端面的垫圈的同时,该垫圈也会稳定地夹入背部模具组件的端面之间,并能够高精度地调整扇形体的间隔。另外,能够使用筒状体或柱状体等简单形状的垫圈,并且只要该垫圈的端面被承受面部推压,间隙大小就不会被垫圈的姿态而发生变化,因此是优选的。如上所述,优选地,所述一对承受面部分别相对于径向倾斜。由此,垫圈的端面对各个一对承受面部均匀地推压,因此能够高精度地调整扇形体的间隔,其结果,能够适当地限制作用于内部模具组件的端面的表面压力。优选地,在圆周方向相邻的所述背部模具组件的端面,以在合模时互相平行的方式相对于径向倾斜。不是仅仅使一对承受面部倾斜,而是使包含一对承受面部的背部模具组件的端面整体倾斜,由此在得到上述效果的基础上,能够通过比较简易的加工来形成背部模具组件的端面,因此实用性优越。优选地,所述垫圈安装在远离所述内部模具组件和所述背部模具组件的边界的位置。根据这种结构,垫圈不会干扰内部模具组件,通过该垫圈调整扇形体的间隔,因此能够适当地限制作用于内部模具组件的端面的表面压力。优选地,所述内部模具组件仅在所述扇形体的分割处在圆周方向分割。由此在一体成型的内部模具组件中,作用到其端面的表面压力有变高的倾向,因此本技术特别适用。另外,优选地,所述垫圈的端部嵌入于在所述背部模具组件的端面形成的凹部,由此使垫圈相对于背部模具组件的定位变得简便。【附图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技术的轮胎模具的一例的纵剖视图。图2是示出胎面模具部的俯视图。图3是扇形体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合模时的扇形体的分割处的图。附图标记说明I胎面模具部5扇形体6内部模具组件7背部模具组件8垫圈10轮胎模具20间隙71凹部73承受面部74承受面部81垫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案进行说明。在图1中,轮胎模具10是已合模的状态,未图示的未硫化轮胎以轮胎轴处于上下方向的方式配置。即,图1的上下方向形成为轮胎的宽度方向,右方向形成径向内侧,左方向形成径向外侧。轮胎模具10具备:环状的胎面模具部1,其用于成型轮胎胎面;胎侧模部2、3,其用于成型轮胎的胎侧部。在胎侧模部2、3的径向内侧配置有用于嵌合轮胎胎圈部的钢丝圈4。在开模时,胎 面模具部1、胎侧模部3及上方的钢丝圈4上升,并且胎面模具部I向径向外侧位移,由此可以取出和放入轮胎。另外,在合模时,进行与上述相反的动作,由此形成能够使各个模部的内周面紧贴于轮胎外周面的状态。这种模部的位移或后述的扇形体5的位移通过未图示的开闭机构进行。该轮胎模具10是所谓的分段式模具,如图2所示,胎面模具部I由在圆周方向分割的多个(在本实施方案中为9个)扇形体5构成。各个扇形体5可以向径向进行位移,在合模时,如图2所示扇形体5靠近并聚集而在圆周方向连接,胎面模具部I呈圆环状。在开模时,以相当于轮胎轴的点P为中心,扇形体5以放射状扩展,各扇形体5互相分离使胎面模具部I扩径。如图3所示,扇形体5具备:内部模具组件6,其与轮胎胎面接触;背部模具组件7,在其内周侧安装内部模具组件6。就内部模具组件6而言,其外周面和宽度方向两侧的侧面被背部模具组件7覆盖,并被固定件(图2的固定螺栓51)固定于背部模具组件7。内部模具组件6在各扇形体5中一体成型,仅在扇形体5的分割处,在圆周方向分割。虽然未图示,但在内部模具组件6的内周面,形成有向轮胎胎面赋予的、与胎面花纹相对应的凹凸形状。内部模具组件6由铝质材料制作。该铝质材料不限于纯铝系,其是包括Al-Cu系或Al-Mg系、Al-Mg-Si系、Al-Zn-Mg系、Al-Mn系、Al-Si系等铝合金材料。背部模具组件7由S45C或SS400等钢铁材料制作。如上所述,背部模具组件7比内部模具组件6硬质程度更高的(例如,以JIS Z2244:2009规定的维氏硬度为基准)材料构成。在轮胎的硫化成型中,轮胎模具10加热至所需的硫化温度(一般为130-170°C程度)。在这种硫化成型时的加热状态(例如160°C)下,热膨胀的内部模具组件6的端面60比背部模具组件7的端面70更向圆周方向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轮胎模具,用于成型轮胎胎面的环状胎面模具部由在圆周方向分割的多个扇形体构成,所述扇形体具备:内部模具组件,其与所述胎面接触;背部模具组件,在其内周侧安装所述内部模具组件,其特征在于,在圆周方向相邻的所述背部模具组件的端面之间夹置垫圈,所述垫圈以相对所述背部模具组件的端面自由装卸的方式构成,并且从所述背部模具组件的端面向圆周方向突出,当在硫化成型时的加热状态下进行所述扇形体在圆周方向连接的合模时,在圆周方向相邻的所述背部模具组件的端面之间形成基于所述垫圈的间隙,并且在圆周方向相邻的所述内部模具组件的端面互相抵接。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7.31 JP 2013-1584991.一种轮胎模具,用于成型轮胎胎面的环状胎面模具部由在圆周方向分割的多个扇形体构成, 所述扇形体具备:内部模具组件,其与所述胎面接触;背部模具组件,在其内周侧安装所述内部模具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圆周方向相邻的所述背部模具组件的端面之间夹置垫圈,所述垫圈以相对所述背部模具组件的端面自由装卸的方式构成,并且从所述背部模具组件的端面向圆周方向突出, 当在硫化成型时的加热状态下进行所述扇形体在圆周方向连接的合模时,在圆周方向相邻的所述背部模具组件的端面之间形成基于所述垫圈的间隙,并且在圆周方向相邻的所述内部模具组件的端面互相抵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模具,其特征在于, 在圆周方向相邻的所述背部模具组件的端面中,被所述垫圈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原将明,
申请(专利权)人: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