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轻型钢结构连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横梁嵌入式卡箍,包括至少两个卡箍本体和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卡箍本体之间的连接部,所述卡箍本体上设置有与横梁相配合的夹持槽,所述卡箍本体包括相向设置的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所述第一卡箍与所述第二卡箍可拆卸的连接,所述第一卡箍上设置有第一夹持槽,所述第二卡箍上设置有第二夹持槽,所述第一夹持槽与所述第二夹持槽组成所述夹持槽。安装时,将卡箍本体设置在不同的横梁上,然后再通过连接部连接卡箍本体,实现横梁之间的连接,由于卡箍本体是通过夹持槽夹持在横梁上,在安装和拆卸时都不会损伤横梁,并且由于卡箍本体之间通过连接部可拆卸的连接,方便了卡箍的收纳和搬运。(*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横梁嵌入式卡縮
本技术涉及一种轻型钢结构连接
,具体涉及一种横梁嵌入式卡箍。
技术介绍
轻型钢结构在如今的建筑中,以其材料用量少,节能环保,抗震性能好,重量轻,方便施工等优点,逐步得到广泛的运用。在钢结构的使用上,是将若干长度较短、体积较小的型材组合拼接起来形成一个体积较大的钢结构支撑架,用这个体积较大的钢结构支撑架对其他结构进行支撑。在轻型钢结构中,一般采用薄壁的、开口的或者是闭口的型材,由于型材壁厚较薄的原因,不允许焊接,所以一般采用螺纹连接或者铆接。采用这两种连接方式都会对型材有一定程度的破坏,而这种破坏一般都为通孔或者尖角的缺口,所以在钢结构中连接处型材的力学性能大幅降低,成为整个钢结构的危险点,并且,由于连接处的型材表面保护层被破坏,所以连接处的型材容易被锈蚀,所以在各个型材连接好后,需要对连接处的型材进行除锈,涂刷养护,然后,在安装之后每隔一个周期还需对连接处进行维护,使得后续施工繁复。所以,目前亟需一种即能够避免损伤型材,方便安装和拆卸的轻型钢结构连接卡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轻型钢结构连接件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横梁嵌入式卡箍。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横梁嵌入式卡箍,包括至少两个卡箍本体和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卡箍本体之间的连接部,所述卡箍本体上设置有与横梁相配合的夹持槽,所述卡箍本体包括相向设置的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所述第一卡箍与所述第二卡箍可拆卸的连接,所述第一卡箍上设置有第一夹持槽,所述第二卡箍上设置有第二夹持槽,所述第一夹持槽与所述第二夹持槽组成所述夹持槽。在安装时,将卡箍本体设置在不同的横梁上,然后再通过连接部连接卡箍本体,实现横梁之间的连接,由于卡箍本体是通过夹持槽夹持在横梁上,在安装和拆卸时都不会损伤横梁,并且由于卡箍本体之间通过连接部可拆卸的连接,在卡箍本体拆除后,可以将卡箍本体与连接部分开收纳,方便了卡箍的收纳和搬运。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卡箍与所述第二卡箍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夹持槽的深度小于所述横梁的厚度。通过控制螺栓的拧紧程度来控制卡箍本体夹紧横梁的程度。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夹持槽和第二夹持槽的底部分别对应的所述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上间隔设置有若干凸起。在卡箍本体夹持在横梁上之后,通过进一步的拧紧螺栓,由于卡箍本体上的设置凸起,凸起顶在横梁上,使横梁产生部分变形,各个凸起陷入各自对应的凹陷内,避免卡箍本体在震动情况下或者受到沿横梁方向上的轴向力时发生移位。进一步的,所述横梁上与所述凸起相对应的设置有凹陷。当卡箍本体夹持在横梁上之后,卡箍本体上的凸起嵌入横梁上的凹陷内,避免卡箍本体在震动情况下或者受到沿横梁方向上的轴向力时发生移位。作为本技术的另一优选方案,所述横梁上与所述夹持槽两底面对应的面上间隔设置有若干凸起。在卡箍本体夹持在横梁上之后,通过进一步的拧紧螺栓,由于横梁上的设置凸起,凸起顶在卡箍本体上,使卡箍本体产生部分变形,各个凸起陷入各自对应的凹陷内,避免卡箍本体在震动情况下或者受到沿横梁方向上的轴向力时发生移位。进一步的,所述卡箍本体上的夹持槽两底面上间隔设置有与所述横梁上的凸起相配合的凹陷。当卡箍本体夹持在横梁上之后,横梁上的凸起嵌入卡箍本体上的凹陷内,避免卡箍本体在震动情况下或者受到沿横梁方向上的轴向力时发生移位。作为本技术的另一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卡箍与所述第二卡箍沿安装平面对称布置。将第--^箍与第二卡箍设置为对称结构,方便卡箍本体的加工制造。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连接部两端成扁平状。将连接部两端设置为扁平状,在若干卡箍本体被若干的连接部连接为一体后,能够快速组装成高强度的桁架梁。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连接部呈扁担状。将连接部设置为扁担状,在若干卡箍本体被若干的连接部连接为一体后,由于扁担状为略微弯曲的结构,使得横梁受到冲击的时候,连接部能够产生一定的变形而吸收冲击,避免冲击过大时横梁以及安装在横梁上的装置被损坏。 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相邻两个所述连接部在垂直与所述横梁的平面上的投影沿安装面对称。保证相邻两个连接部受力平衡。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在避免型材被损伤的同时,防止卡箍由于压力、震动等因素在横梁上滑动移位而带来的安全隐患。2、方便卡箍安装拆卸和搬运。【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卡箍本体夹持在横梁上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一^^箍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1-卡箍本体,2-连接部,3-横梁,4-夹持槽,5-凸起,6-凹陷,101-第一卡箍,102-第二卡箍,401-第一夹持槽,402-第二夹持槽。【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凸起5设置在卡箍本体I上,凹陷5设置在横梁3上: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所示的一种横梁嵌入式卡箍,包括至少两个卡箍本体I和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卡箍本体I之间的连接部2,所述卡箍本体I上设置有与横梁3相配合的夹持槽4,所述卡箍本体I包括相向设置的第—^箍101和第二卡箍102,所述第—^箍101与所述第二卡箍102可拆卸的连接,所述第一卡箍101上设置有第一夹持槽401,所述第二卡箍102上设置有第二夹持槽402,所述第一夹持槽401与所述第二夹持槽402组成所述夹持槽4。在安装时,将卡箍本体I设置在不同的横梁3上,然后再通过连接部2连接卡箍本体1,实现横梁3之间的连接,由于卡箍本体I是通过夹持槽4夹持在横梁3上,在安装和拆卸时都不会损伤横梁3,并且由于卡箍本体I之间通过连接部2可拆卸的连接,在卡箍本体I拆除后,可以将卡箍本体I与连接部2分开收纳,方便了卡箍的收纳和搬运。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卡箍101与所述第二卡箍102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夹持槽4的深度小于所述横梁3的厚度。通过控制螺栓的拧紧程度来控制卡箍本体I夹紧横梁3的程度。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 述第一夹持槽401和第二夹持槽402的底部对应的所述第一卡箍101和第二卡箍102上间隔设置有若干凸起5。在卡箍本体I夹持在横梁3上之后,通过进一步的拧紧螺栓,由于卡箍本体I上的设置凸起5,凸起5顶在横梁3上,使横梁3产生部分变形,各个凸起5陷入各自对应的凹陷内,避免卡箍本体I在震动情况下或者受到沿横梁3方向上的轴向力时发生移位。进一步的,所述横梁3上与所述凸起5相对应的设置有凹陷6。当卡箍本体I夹持在横梁3上之后,卡箍本体I上的凸起5嵌入横梁3上的凹陷6内,避免卡箍本体I在震动情况下或者受到沿横梁3方向上的轴向力时发生移位。作为本技术的另一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卡箍101与所述第二卡箍102沿安装平面对称布置。将第一^^箍101与第二卡箍102设置为对称结构,方便卡箍本体I的加工制造。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连接部2两端成扁平状。将连接部2两端设置为扁平状,在若干卡箍本体I被若干的连接部2连接为一体后,能够快速组装成高强度的桁架梁。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连接部2呈扁担状。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横梁嵌入式卡箍,包括至少两个卡箍本体和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卡箍本体之间的连接部,所述卡箍本体上设置有与横梁相配合的夹持槽,所述卡箍本体包括相向设置的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所述第一卡箍与所述第二卡箍可拆卸的连接,所述第一卡箍上设置有第一夹持槽,所述第二卡箍上设置有第二夹持槽,所述第一夹持槽与所述第二夹持槽组成所述夹持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横梁嵌入式卡箍,包括至少两个卡箍本体和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卡箍本体之间的连接部,所述卡箍本体上设置有与横梁相配合的夹持槽,所述卡箍本体包括相向设置的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所述第一卡箍与所述第二卡箍可拆卸的连接,所述第一卡箍上设置有第一夹持槽,所述第二卡箍上设置有第二夹持槽,所述第一夹持槽与所述第二夹持槽组成所述夹持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梁嵌入式卡箍,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箍与所述第二卡箍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夹持槽的深度小于所述横梁的厚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横梁嵌入式卡箍,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槽和第二夹持槽的底部分别对应的所述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上间隔设置有若干凸起。4.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昌海,魏成,王强,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博绿科技有限公司,杨昌海,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