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种电流模音频放大器
本技术涉及高保真电子音频
,具体涉及一种电流模音频放大器。
技术介绍
传统放大器使用负反馈技术希望取得低失真,超宽频率响应。不幸的是,虽然负反馈技术可以降低一般放大器的失真并拓宽频响,但传统的负反馈音频放大器在处理大动态高频信号时引起的瞬态互调失真产生的干刺、不耐听的声音,逐渐成为系统的瓶颈。为了避免瞬态互调失真,需要使用采用浅负反馈甚至是无反馈技术,这些技术付出了高昂的代价,都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还有可能存在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容易由于电路故障烧毁机器甚至扬声器。由于传统负反馈电路存在的相移问题,使得传统音频放大器在高频时(6kHz以上)失真度相对于IkHz时明显恶化,无法做到全频超低失真。目前高格式母带音乐盛行,音源的频带延伸至100kHz,动态范围高达120dB,传统电压模音频放大器由于电路结构的限制,无法做到超宽频响。人们对宽频、低失真的新型高保真功率放大器需求更加迫切。1975年,Gilbertc创造了“跨导线性”这个词,并在ISSCC上首次报道,标志着电流模概念被正式提出。1989年的第87届AES学会上,英国学者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流模音频放大器,其特征在于,由运放电流读出型电压控制电流源、电压增益级、输出缓冲级、负反馈电路、高频补偿电路和偏置电路组成;所述运放电流读出型电压控制电流源连接电压增益级;所述电压增益级连接输出缓冲级;所述负反馈电路连接运放电流读出型电压控制电流源;所述高频补偿电路和偏置电路分别连接运放电流读出型电压控制电流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流模音频放大器,其特征在于,由运放电流读出型电压控制电流源、电压增益级、输出缓冲级、负反馈电路、高频补偿电路和偏置电路组成;所述运放电流读出型电压控制电流源连接电压增益级;所述电压增益级连接输出缓冲级;所述负反馈电路连接运放电流读出型电压控制电流源;所述高频补偿电路和偏置电路分别连接运放电流读出型电压控制电流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流模音频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运放电流读出型电压控制电流源包括通用单通道运算放大器U1、第三三极管Q3、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三极管Q1、第一二极管D1、第六电容C6、第六电阻R6、第七三极管Q7、第二二极管D2、第九电容C9、第十九电阻R19、第十三极管Q10、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二十四电阻R24 ;所述第三三极管Q3发射极连接运算放大器Ul的第7管脚;所述第一电阻R1、第一三极管Ql的基极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所述第一二极管Dl负极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正极连接地;所述第六电容C6 —端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另一端连接地;所述第六电阻R6 —端连接第一三极管Ql的发射极,另一端连接地;所述第七三极管Q7的发射极连接运算放大器Ul的第4管脚;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第七三极管Q7的基极,负极连接地;所述第九电容C9的一端连接第七三极管Q7的基极,另一端连接地;所述第十九电阻R19 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第十三极管QlO的发射极;所述第二十三电阻R23、第十三极管QlO的基极连接第七三极管Q7的集电极。3.根据权利要 求2所述的电流模音频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增益级包括第二三极管Q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三二极管D3、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二十二电阻R22、第十一三极管Qll及第二十五电阻R25;所述第三电阻R3 —端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另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及第一三极管Ql的集电极;所述第四电阻R4 —端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另一端连接第一三极管Ql的发射极;所述第五电阻R5 —端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