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边框硅胶切割装置,包括:工作台;切割部,可移动地设置在工作台上;第一驱动装置,设置在工作台上并驱动切割部移动以切割硅胶。由于第一驱动装置可以驱动切割部移动,生产环节自动化,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保证了安全生产、提高了劳动效率。同时由于不再是人工操作,边框的除胶过程是自动化过程,使得组件返修边框可回收再利用。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太阳能电池组件边框硅胶切割装置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且使组件返修边框可回收再利用。(*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太阳能电池组件边框硅胶切割装置
本技术涉及光伏制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边框硅胶切割装置。
技术介绍
光伏制造企业中的电池组件生产环节经常会出现脱焊、色差、夹杂物等因素造成电池组件的质量问题,往往这些不合格组件就需要进行返修重装。目前,我们所拥有的拆框机,拆下来的铝边框均无法重复使用,它属于破坏性的拆卸。综合核算成本,避免损失,现要求所有返修组件均手工拆除。具体操作是人工手持不锈钢薄铲(厚度为0.5mm,因为平均理论计算,铝边框与玻璃(或背板)之间的缝隙为0.9_),砸进铝边框与玻璃(或背板)之间的缝隙,然后沿着铝边框方向进行铲除,目的是为了除去铝边框与玻璃(或背板)之间的白胶。由于白胶发粘,距离小,人员操作困难,且有效接触面积较小,故拆框效率低。于此同时,操作过程中极易发生脱刀伤人安全事故。由于整个除胶过程均为人工操作,人工入刀、人工进刀、人工退刀。人工操作存在很多不定因素,锤子敲打力或大或小,作用力方向随机性等,会造成对电池板的伤害,如产生二次隐裂,或者对电池铝边框的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且使组件返修边框可回收再利用的太阳能电池组件边框硅胶切割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边框硅胶切割装置,包括:工作台;切割部,可移动地设置在工作台上;第一驱动装置,设置在工作台上并驱动切割部移动以切割硅胶。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传动装置,设置在工作台上并连接在切割部和第一驱动装置之间以将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作用力传递至切割部。进一步地,第一传动装置为沿待切割边框延伸方向延伸的丝杠传动机构。进一步地,切割部包括:第一支撑架,第一传动装置连接在第一支撑架和第一驱动装置之间以将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作用力传递至第一支撑架,以使第一支撑架沿第一传动装置移动;刀头,设置在第一支撑架上并随第一支撑架联动。进一步地,太阳能电池组件边框硅胶切割装置还包括:光杠导轨,设置在工作台的边缘上并与第一传动装置平行设置;滚珠导轨,设置在工作台的边缘上并与光杠导轨平行设置,第一支撑架可移动的设置在光杠导轨和滚珠导轨上。进一步地,切割部还包括:第二驱动装置,设置在第一支撑架上并与刀头驱动连接以使得刀头朝向垂直于太阳能电池组件边框所在的平面的方向移动。进一步地,切割部还包括:第二传动装置,设置在第二驱动装置与刀头之间以将第二驱动装置的驱动作用力传递至刀头。进一步地,切割部还包括:第二支撑架,刀头与第二支撑架联动,第二支撑架与第二传动装置驱动连接,第二支撑架设置在第二传动装置与刀头之间以将第二驱动装置的驱动作用力传递至刀头。进一步地,切割部还包括:第三驱动装置,设置在第二支撑架上并与刀头驱动连接以使得刀头朝向垂直于待切割边框并沿太阳能电池组件边框所在的平面方向移动。进一步地,切割部还包括:第三传动装置,与刀头相连接,第三传动装置设置在第三驱动装置与刀头之间以将第三驱动装置的驱动作用力传递至刀头。进一步地,第二传动装置为丝杠传动机构。进一步地,第三传动装置为丝杠传动机构。进一步地,第一支撑架的侧边框的下半部分设置有限位件,以止挡第二支撑架朝向第一支撑架的底边框移动。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太阳能电池组件边框硅胶切割装置包括:工作台、切割部和第一驱动装置。切割部可移动地设置在工作台上,第一驱动装置设置在工作台上并驱动切割部移动以切割硅胶。由于第一驱动装置可以驱动切割部移动,生产环节自动化,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保证了安全生产、提高了劳动效率。同时由于不再是人工操作,边框的除胶过程是自动化过程,使得组件返修边框可回收再利用。因此,本技术的太阳能电池组件边框硅胶切割装置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且使组件返修边框可回收再利用。【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太阳能电池组件边框硅胶切割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以及图2示出了本技术的切割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边框硅胶切割装置。具体地,太阳能电池组件边框硅胶切割装置包括工作台10、切割部20和第一驱动装置30。其中,切割部20可移动地设置在工作台10上,第一驱动装置30设置在工作台10上并驱动切割部20移动以切割硅胶。由于第一驱动装置30可以驱动切割部20移动,切割部20的切割方向具有可控性,不会造成对电池板的伤害,确保了返修质量,不会产生二次隐裂,或者对电池铝边框的伤害。整个生产环节自动化,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保证了安全生产、提高了劳动效率,进而可以降低人为操作对电池组件造成的质量影响。同时,由于不再是人工操作,边框的除胶过程是自动化过程,所以能够使得组件返修边框可回收再利用。本技术的太阳能电池组件边框硅胶切割装置能够代替原来的人工除胶,避免人为操作给组件带来的二次伤害,同时,也大大降低人为除胶过程时,铲刀滑出伤人的安全事故。如图1所示,太阳能电池组件边框硅胶切割装置还包括第一传动装置40,第一传动装置40设置在工作台10上并连接在切割部20和第一驱动装置30之间以将第一驱动装置30的驱动作用力传递至切割部20。优选地,第一传动装置40为沿待切割边框延伸方向延伸的丝杠传动机构。如图2所示,切割部20包括第一支撑架21和刀头22。第一传动装置40连接在第一支撑架21和第一驱动装置30之间以将第一驱动装置30的驱动作用力传递至第一支撑架21,以使第一支撑架21沿第一传动装置40移动。刀头22设置在第一支撑架21上并随第一支撑架21联动。优选地,刀头22可以采用不锈钢硬质薄片,表面光滑锋利,有效的降低刀片对组件的伤害,保证太阳能电池组件边框的二次利用的成功率。如图1所示,第一支撑架21可移动的设置在工作台10的边缘的光杠导轨50上,光杠导轨50与作为第一传动装置40的丝杠平行设置。如图2所示,在光杠导轨50的两端设置有第一限位件91,用以防止第一支撑架21滑出光杠导轨50。如图1所示,工作台10的边缘还设置有滚珠导轨60,滚珠导轨60设置在工作台10的边缘上并与光杠导轨50平行设置,第一支撑架21可移动的设置在滚珠导轨60上。第一支撑架21可移动地同时设置在光杠导轨50和滚珠导轨60上,滚珠导轨与光杠导轨双重结合,有效保证太阳能电池组件边框硅胶切割装置的平稳性。如图2所示,切割部20还包括第二驱动装置23,第二驱动装置23设置在第一支撑架21上并与刀头22驱动连接以使得刀头22朝向垂直于太阳能电池组件边框所在的平面的方向移动。切割部20还包括第二传动装置24,第二传动装置24设置在第二驱动装置23与刀头22之间以将第二驱动装置23的驱动作用力传递至刀头22。切割部20还包括第二支撑架25,刀头22与第二支撑架25联动,第二支撑架25与第二传动装置24驱动连接,第二支撑架25设置在第二传动装置24与刀头22之间以将第二驱动装置23的驱动作用力传递至刀头22。如图2所示,在第二支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边框硅胶切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台(10);切割部(20),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工作台(10)上;第一驱动装置(30),设置在所述工作台(10)上并驱动所述切割部(20)移动以切割硅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边框硅胶切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工作台(10); 切割部(20),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工作台(10)上; 第一驱动装置(30),设置在所述工作台(10)上并驱动所述切割部(20)移动以切割硅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边框硅胶切割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传动装置(40),设置在所述工作台(10)上并连接在所述切割部(20)和所述第一驱动装置(30)之间以将所述第一驱动装置(30)的驱动作用力传递至所述切割部(2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边框硅胶切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装置(40)为沿待切割边框延伸方向延伸的丝杠传动机构。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边框硅胶切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部(20)包括: 第一支撑架(21),所述第一传动装置(40)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架(21)和所述第一驱动装置(30)之间以将所述第一驱动装置(30)的驱动作用力传递至所述第一支撑架(21),以使所述第一支撑架(21)沿所述第一传动装置(40)移动; 刀头(22),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架(21)上并随所述第一支撑架(21)联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边框硅胶切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电池组件边框硅胶切割装置还包括: 光杠导轨(50),设置在所述工作台(10)的边缘上并与所述第一传动装置(40)平行设置; 滚珠导轨(60),设置在所述工作台(10)的边缘上并与所述光杠导轨(50)平行设置, 所述第一支撑架(21)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光杠导轨(50)和所述滚珠导轨(60)上。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边框硅胶切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部(20)还包括: 第二驱动装置(23),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架(21)上并与所述刀头(22)驱动连接以使得所述刀头(22)朝向垂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凯军,田建德,杨满宇,霍文光,
申请(专利权)人:英利能源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