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菌棒全自动放气机
本技术属于菌棒打孔放气
,尤其是一种菌棒全自动放气机。
技术介绍
目前,对菌棒进行打孔通常都是依靠传统的打孔技术来实现菌棒的打孔放气,传统的打孔放气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操作来对菌棒进行打孔放气,传统的打孔放气技术过程是人工操作先固定菌棒,再采用带着打孔针的夹板拍打菌棒,拍完菌棒的一面后,需要转动菌棒再对菌棒的下一面进行打孔放气,工作效率低下,生产效率低,采用人工打孔放气的方式增加了额外的人工劳动力,增加了人工生产成本,还有人工操作打孔放气无法保证菌棒上的孔能够均匀分布在菌棒上,这样就容易影响菌菇的生长,使菌菇不能正常生长,并且拍打菌棒容易对菌棒内的菌丝造成损伤,使得菌菇的生长量降低,影响菌农的收入,还有人工操作打孔容易使带有打孔针的夹板误打到工人身上,对工人的人身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市场上也有一些能够对菌棒进行自动打孔放气的装置,但是这些装置通常都是人工操作菌棒来实现菌棒自动打孔的,这样在人工操作的过程中由于操作偏差就会造成菌棒打孔分布出现一定的偏差,这样就会造成菌棒打孔放气的精度不够,无法实现精确打孔的效果,打孔的精度较低,并且这些自动打孔放气的装置通常都是需要人工操作菌棒来实现菌棒自动打孔放气的,这样就需要额外的工人来操作菌棒,增加了额外的人工劳动力,增加了人工生产成本,使用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菌棒全自动放气机,结构合理,能够实现菌棒全自动放气的效果,能够自动将菌棒送入菌棒全自动放气机进行自动打孔放气,实现了全自动化的效果,打孔精度高,免去了额外的人工劳动,降低了人工成本,满足了人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菌棒全自动放气机,包括机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上安装有用于将菌棒限位在机架(1)上的固定件(2),所述固定件(2)的入口处设有用于将菌棒自动推入固定件(2)的推动件(3),所述推动件(3)安装在机架(1)的侧面上,所述固定件(2)的周围设有若干组用于在多个方向上同时自动对固定件(2)内菌棒进行放气操作的刺破件(4),所述刺破件(4)安装在机架(1)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菌棒全自动放气机,包括机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上安装有用于将菌棒限位在机架(1)上的固定件(2 ),所述固定件(2 )的入口处设有用于将菌棒自动推入固定件(2)的推动件(3),所述推动件(3)安装在机架(1)的侧面上,所述固定件(2)的周围设有若干组用于在多个方向上同时自动对固定件(2)内菌棒进行放气操作的刺破件(4),所述刺破件(4 )安装在机架(1)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菌棒全自动放气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刺破件(4)的数量为四组,所述第一组刺破件(4)上连接有用于在上方将第一组刺破件(4)推入固定件(2)的上推板(5),所述第二组刺破件(4)上连接有用于在下方将第二组刺破件(4)推入固定件(2)的下推板(6),所述第三组刺破件(4)上连接有用于在左侧将第三组刺破件(4)推入固定件(2)的左推板(7),所述第四组刺破件(4)上连接有在右侧将第四组刺破件(4)推入固定件(2)的右推板(8),所述上推板(5)、下推板(6)、左推板(7)、右推板(8)均安装在机架(1)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菌棒全自动放气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的顶部安装有第一转轴(1-1)和第二转轴(1-2),所述第一转轴(1-1)和第二转轴(1-2)呈平行对称设置,所述机架(1)的底部安装有第三转轴(1-3)和第四转轴(1-4),所述第三转轴(1-3)和第四转轴(1-4)呈平行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转轴(1-1 )、第二转轴(1-2)、第三转轴(1-3)、第四转轴(1-4)均呈平行设置,所述机架(1)的左侧中部上安装有第五转轴(1-5),所述机架(I)的右侧中部上安装有第六转轴(1-6),所述第五转轴(1-5)与第六转轴(1-6)呈平行对称设置,所述第五转轴(1-5)、第六转轴(1-6)在纵向上与第一转轴(1-1)、第二转轴(1-2)、第三转轴(1-3)、第四转轴(1-4)之间呈垂直交叉设置,所述上推板(5)活动连接在第一转轴(1-1)和第二转轴(1-2)上,所述下推板(6)活动连接在第三转轴(1-3)和第四转轴(1-4)上,所述左推板(7)活动连接在第五转轴(1-5)上,所述右推板(8)活动连接在第六转轴(1-6)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菌棒全自动放气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推板(5)的前后两端上分别连接有自身可做相对转动的第一交叉连杆(5-1),所述上推板(5)前后两端的第一交叉连杆(5-1)呈对称设置,所述上推板(5 )前端的第一交叉连杆(5-1) —端连接在上推板(5)的前端上,所述上推板(5)前端的第一交叉连杆(5-1)另一端连接有活动轴(9),所述上推板(5 )后端的第一交叉连杆(5-1) —端连接在上推板(5 )的后端上,所述上推板(5 )后端的第一交叉连杆(5-1)另一端连接在活动轴(9 )上,所述上推板(5 )前端的第一交叉连杆(5-1)固定连接在第一转轴(1-1)上,所述上推板(5)后端的第一交叉连杆(5-1)固定连接在第二转轴(1-2)上,所述下推板(6)的前后两端上分别连接有自身可做相对转动的第二交叉连杆(6-1),所述下推板(6)前后两端的第二交叉连杆(6-1)呈对称设置,所述下推板(6)前端的第二交叉连杆(6-1) —端连接在下推板(6)的前端上,所述下推板(6)前端的第二交叉连杆(6-1)另一端连接有转动轴一(10),所述下推板(6)后端的第二交叉连杆(6-1)一端连接在下推板(6 )的后端上,所述下推板(6 )后端的第二交叉连杆(6-1)另一端连接在转动轴一(10)上,所述下推板(6)前端的第二交叉连杆(6-1)通过转动轴一(10)与下推板(6 )后端的第二交叉连杆(6-1)转动连接,所述下推板(6 )前端的第二交叉连杆(6-1)固定连接在第三转轴(1-3)上,所述下推板(6)后端的第二交叉连杆(6-1)固定连接在第四转轴(1-4)上,所述活动轴(9)左部的下端连接有自身可做相对转动的第三交叉连杆(7-1 ),所述第三交叉连杆(7-1)的一端与活动轴(9)连接,所述第三交叉连杆(7-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五转轴(1-5)上,所述第五转轴(1-5)的两端上均连接有第一固定轴(11 ),所述第一固定轴(11) 一端与第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观根,李明,
申请(专利权)人:龙泉市双利茶水炉修理店,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