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通风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54717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7 11: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三通风管,包括内部中空的本体、出风口、主进风口和副进风口,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出风端上,所述主进风口和所述副进风口设置在所述本体的进风端上,所述本体的内腔中设有用于遮挡所述主进风口或所述副进风口的挡风板,所述挡风板铰链连接在所述本体的进风端上,并且位于所述主进风口与所述副进风口之间,所述挡板的面积大于所述主进风口的面积和所述副进风口的面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三通风管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漏风率低、使用寿命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种三通风管
本技术涉及一种通风设备,尤其涉及一种三通风管。
技术介绍
矿井生产中,需要采用局部通风机向井下的工作面输送新鲜空气。一般需要设计两个供风机及相应的管道进行交替供风,如采用主供风机和副供风机相接合方式交替供风,通过一个三通风管将主供风管道和副供风管相连接并控制主供风管道和副供风管交替工作。当主供风机出现故障,不能工作时,及时打开副供风机向井下供风,保证生产的安全性。现有的三通风管主要是软质三通风管P,如图1所示,主风机2'与软质三通风管I'的主进风筒12'相连,副风机3'与软质三通风管I'的副进风筒13'相连,软质三通风管Ii的出风筒11'向井下的工作面供风。软质三通风管P中的风筒布14'控制主进风筒12'与副进风筒13'交替供风。风筒布14'较长,俗称“舌头”。局部通风机切换时,风筒布14'瞬间受到较大的压力,长时间工作以及频繁的切换过程中,容易扯破风筒布,导致漏风,并且软质三通风管I,在井下运输移动时容易被外物划破,造成漏风。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三通风管,减少三通风管的漏风,提高三通风管的强度和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漏风率低、使用寿命长的三通风管。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三通风管,包括内部中空的本体、出风口、主进风口和副进风口,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出风端上,所述主进风口和所述副进风口设置在所述本体的进风端上,所述本体的内腔中设有用于遮挡所述主进风口和所述副进风口的挡风板,所述挡风板铰链连接在所述本体的进风端上,并且位于所述主进风口与所述副进风口之间,所述挡板的面积大于所述主进风口的面积和所述副进风口的面积。进一步,所述本体为锥形状,所述主进风口、所述副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口径相同。进一步,所述本体的一侧设有可拆卸的侧板,所述侧板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本体上。进一步,所述主进风口和所述副进风口上设有用于缓冲所述挡风板冲击的柔性垫层。进一步,所述主进风口、所述副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外表面均设有用于固定连接外部风管的筒箍。进一步,所述主进风口与副进风口之间设有转轴,所述挡风板的一端与所述转轴固定相连,并且可旋转地遮挡所述主进风口或所述副进风口。进一步,所述转轴包括一根主轴和两个主轴套筒,两个所述主轴套筒间隔分布在所述进风端中部的两侧,所述主轴的两端分别对应插入在两个所述的主轴套筒中,所述挡风板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主轴的中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三通风管,通过在设置在本体的内腔中的可旋转的挡风板,实现对主进风口和副进风口的遮挡,从而满足当主进风口进风时对副进风口的密封,或者当副进风口进风时对主进风口的密封。由于挡风板铰链连接在主进风口和副进风口之间,当主进风口进风时,风力推动挡风板旋转至副进风口处,将副风口遮挡和密封,防止气流从副主进风口泄漏。同理,当副进风口进风时,挡风板可实现对主进风口密封。由于风力推动挡风板发生旋转运动,避免挡风板撕扯三通风管的本体,提高了三通风管的使用寿命。本技术的三通风管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漏风率低、使用寿命长。【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三通风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三通风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4是图2沿A-A向截面示意图;图5是图2沿 B-B向截面示意图;图6是图5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三通风管的左视图;图8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三通风管的右视图;图9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三通风管的一种使用状态的示意图;图10是图9沿C-C向的截面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三通风管的另一种使用状态的示意图。附图标记对照表:I'-软质三通;2'-主供风机;3'-副供风机;11'-出风筒;12'-主进风筒;13'-副进风筒;14'-风筒布;1-本体;2-出风口;3-主进风口;4-副进风口 ;5-主供风机;6-副供风机;11-出风端;12-进风端;13-内腔;14-挡风板;15-筒植;16-主轴;17-柔性垫层;18-侧板;19-螺栓;161-主轴套筒;162-主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如图2所示,其中图2中的虚线表示挡风板14的运动轨迹,图2对三通风管的本体I进行了局部的剖视,以便展现本体I内部的结构。本技术的提供的一种三通风管,包括内部中空的本体1、出风口 2、主进风口 3和副进风口 4,出风口 2设置在本体I的出风端11上,主进风口 3和副进风口 4设置在本体I的进风端12上,本体I的内腔13中设有用于遮挡主进风口 3和副进风口 4的挡风板14,挡风板14铰链连接在本体I的进风端12上,并且位于主进风口 3与副进风口 4之间,挡风板14的面积大于主进风口 3的面积和副进风口 4的面积。本体I的内部是中空结构,其内部的内腔13与主进风口 3、副进风口 4和出风口 2相连通。主进风口 3和副进风口 4分别对应与主供风机和副供风机相连接,三通风管的出风口 2通过风管将风传递到井下的工作面。在内腔13内设置一个挡风板14,档风板14的一端铰链连接在进风端12上,并且挡风板14位于主进风口 3与副进风口 4之间。挡风板14可以旋转转动,当主进风口 3进风时,气流推动挡风板14旋转至副进风口 4上,将副进风口 4遮盖与密封,保证气流从出风口 2流出,避免从副进风口 4中泄露。同理,当副进风口 4进风时,气流推动挡风板14旋转至主进风口 3上,实现对主进风口 3的遮盖与密封,保证气流从三通风管的出风口 2流出。由于风力推动挡风板14发生旋转运动,避免挡风板14撕扯三通风管的本体1,不仅实现了主进风口 3与副进风口 4之间的切换,同时提高了三通风管的使用寿命。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7和图8所示,本体I为锥形状,主进风口 3、副进风口 4和出风口 2的口径相同。如主进风口 3、副进风口 4和出风口 2的口径均为800mm,即可满足普通的供风需要。锥形状本体I具体是指:出风端11的横截面积小于进风端12的横截面积。锥形状的本体I可以将外部供风的气流很好地汇集到出风口 2,保证外部的供风顺利地从出风口 2流出。上述出风口 2、主进风口 3与副进风口 4的口径相同,保证进入本技术的三通风管的风压与流出三通风管的风压相一致。提高了供风设备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本体I的一侧设有可拆卸的侧板18,侧板18通过螺栓19固定在本体I上。设置可拆卸的侧板18,可以方便对本体I的内腔13的检修,同时方便挡风板14安装在本体I的内腔13中。当然,也可以在本体I的两侧均设置可拆卸的侧板,同样可以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3和图5所示,主进风口 3和副进风口 4上设有用于缓冲挡风板14冲击的柔性垫层17。柔性垫层17位于主进风口 3和副进风口 4与内腔13相连接的这一端。柔性垫层17可以缓冲挡风板14在受到气流冲击时,旋转至相对应的主进风口3或副进风口 4上,减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三通风管,包括内部中空的本体、出风口、主进风口和副进风口,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出风端上,所述主进风口和所述副进风口设置在所述本体的进风端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内腔中设有用于遮挡所述主进风口和所述副进风口的挡风板,所述挡风板铰链连接在所述本体的进风端上,并且位于所述主进风口与所述副进风口之间,所述挡风板的面积大于所述主进风口的面积和所述副进风口的面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通风管,包括内部中空的本体、出风口、主进风口和副进风口,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出风端上,所述主进风口和所述副进风口设置在所述本体的进风端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内腔中设有用于遮挡所述主进风口和所述副进风口的挡风板,所述挡风板铰链连接在所述本体的进风端上,并且位于所述主进风口与所述副进风口之间,所述挡风板的面积大于所述主进风口的面积和所述副进风口的面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通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为锥形状,所述主进风口、所述副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口径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通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一侧设有可拆卸的侧板,所述侧板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本体上。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国强龙彦张宁继王国兵黄彦云朱健伟沈翔郝胜江
申请(专利权)人: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