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354359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7 10: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温控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与第一换热器相连通;电子元件;温控系统还包括:过冷器,设置在第二换热器和第一换热器之间,过冷器具有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相连通,第三开口与第四开口相连通,第一开口和第三开口均与第一换热器相连通,第三开口与第一换热器之间设置有第一节流装置,第二开口与第二换热器相连通;散热装置,设置在过冷器与第一节流装置之间并吸收电子元件散发的热量,散热装置具有冷媒流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温控系统提高了电子元件的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温控系统
本技术涉及温度控制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温控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的直流变频多联室外机的电控部件中的功率元器件的散热主要采用风扇散热,但是散热效果不好,尤其是在高温环境下的散热效果更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使电子元件的散热效果更好的温控系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温控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与第一换热器相连通;电子元件;温控系统还包括:过冷器,设置在第二换热器和第一换热器之间,过冷器具有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相连通,第三开口与第四开口相连通,第一开口和第三开口均与第一换热器相连通,第三开口与第一换热器之间设置有第一节流装置,第二开口与第二换热器相连通;散热装置,设置在过冷器与第一节流装置之间并吸收电子元件散发的热量,散热装置具有冷媒流道。进一步地,还包括:气液分离器,第四开口与气液分离器相连通。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节流装置,设置在第一换热器与过冷器之间;单向阀,与第二节流装置并联且设置在第一换热器与过冷器之间,单向阀仅允许冷媒由第一换热器向第二换热器流动。进一步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之间具有冷媒第一流向,第三开口与第四开口之间具有冷媒第二流向,冷媒第一流向与冷媒第二流向相反。进一步地,散热装置还包括:散热板,散热板内具有冷媒流道。进一步地,第一换热器通过制冷剂管路与过冷器相连通,制冷剂管路嵌入冷媒流道内。进一步地,还包括:四通换向阀,第四开口与气液分离器的进气口和四通换向阀之间的管路相连通。进一步地,散热装置还包括:第一散热板,与电子元件接触,第一散热板上设置有第一容纳通槽;第二散热板,固定在第一散热板上,第二散热板上设置有第二容纳通槽,第一容纳通槽与第二容纳通槽相配合且形成冷媒流道。进一步地,制冷剂管路与散热装置之间填充有导热减振物。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第一节流装置开启的情况下,由第一换热器流出的冷媒会流经散热装置,并且散热装置具有冷媒流道,因此,由第一换热器流出的冷媒会流经散热装置的冷媒流道并流入第二换热器,又由于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之间的冷媒为液态冷媒,液态冷媒温度比较低,因此,低温液态冷媒对散热装置进行降温。由于散热装置吸收电子元件散发的热量,因此,被冷媒降温之后的散热装置对电子元件进行降温,使得电子元件的温度降低,相当于采用冷媒对电子元件进行降温,由于冷媒自身的特性,冷媒的降 温效果比较显著。由上述分析可知,本技术的温控系统提高了电子元件的散热效果。【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温控系统的实施例的管路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的温控系统应用到空调器上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其中,上述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1、第一换热器;12、第二换热器;13、电子元件;14、第二节流装置;15、单向阀;16、制冷剂管路;17、压缩机;18、分油器;19、四通换向阀;20、散热装置;21、冷媒流道;24、导热减振物;25、第一散热板;26、第二散热板;30、过冷器;31、第一开口 ;32、第二开口 ;33、第三开口 ;34、第四开口 ;35、第一节流装置;40、气液分离器。【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温控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11、第二换热器12、电子元件13、散热装置20、第一节流装置35和过冷器30。第二换热器12与第一换热器11相连通以实现冷媒在两者之间的流动。过冷器30设置在第二换热器12和第一换热器11之间,过冷器30具有第一开口 31、第二开口 32、第三开口 33,第四开口 34,第一开口 31与第二开口 32相连通,第三开口 33与第四开口 34相连通,第一开口 31和第三开口 33均与第一换热器11相连通,第三开口 33与第一换热器11之间设置有第一节流装置35,第二开口 32与第二换热器12相连通。散热装置20设置在过冷器30与第一节流装置35之间并吸收电子元件13散发的热量,散热装置20具有冷媒流道21,优选地,散热装置20与电子元件13相接触。本实施例的温控系统还包括压缩机17、分油器18和四通换向阀19,其中,压缩机17、分油器18、四通换向阀19、第一换热器11和第二换热器12的连通方式可以采用现有的空调器内相应部件之间的连通关系以实现制冷过程。第一节流装置35优选为电磁膨胀阀。应用本实施例的温控系统,在第一节流装置35开启的情况下,由第一换热器11流出的冷媒会流经散热装置20,并且散热装置20具有冷媒流道21,因此,由第一换热器11流出的冷媒会流经散热装置20的冷媒流道21并流入第二换热器12,又由于第一换热器11与第二换热器12之间的冷媒为液态冷媒,液态冷媒温度比较低,因此,低温液态冷媒对散热装置20进行降温。由于散热装置20吸收电子元件13散发的热量,因此,被冷媒降温之后的散热装置20对电子元件13进行降温,使得电子元件13的温度降低,相当于采用冷媒对电子元件13进行降温,由于冷媒自身的特性,冷媒的降温效果比较显著。由上述分析可知,本实施例的温控系统提高了电子元件13的散热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口 31和第二开口 32之间具有冷媒第一流向,第三开口 33与第四开口 34之间具有冷媒第二流向,冷媒第一流向与冷媒第二流向相反。流经散热装置20的冷媒与电子元件13进行了热交换,当电子元件13的功率很高导致其产生的热量比较大,尤其是在夏天(即电子元件13处于高温环境下),流经散热装置20的冷媒可能无法将电子元件13的温度降低到合理的范围内,因此,本实施例的温控系统还具有如下优点,由于散热装置20设置在过冷器30与第一节流装置35之间,因此,在第一节流装置35开启的情况下,经第一换热器11流出的冷媒分为两路,一路流入第一开口 31并通过第二开口 32流入第二换热器12以完成制冷过程,另一路经第一节流装置35之后流入冷媒流道21之后再流入第三开口 33,经过第一节流装置35的冷媒的压强降低并且伴随着温度的降低。也就是说,流经第一节流装置35的冷媒被再次降温,再次降温之后的冷媒流向散热装置20内并与电子元件13进行了热交换,提高了散热装置20内的冷媒的吸热效果,进而进一步提高电子元件13的散热效果。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温控系统还包括气液分离器40,第四开口 34与气液分离器40相连通。与电子元件13热交换之后的并且温度升高的冷媒从第四开口 34流出并流入气液分离器40,气液分离器40将留液态冷媒存在其内,防止液态冷媒进入压缩机17内,造成压缩机17的损坏。本实施例的温控系统为空调器的温控系统,第一换热器11为空调器的室外机换热器,第二换热器12为空调器的室内机换热器。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四开口 34与气液分离器40的进气口和四通换向阀19之间的管路相连通。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温控系统还包括第二节流装置14和单向阀15。第二节流装置14设置在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温控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11);第二换热器(12),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1)相连通;电子元件(13);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系统还包括:过冷器(30),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器(12)和所述第一换热器(11)之间,所述过冷器(30)具有第一开口(31)、第二开口(32)、第三开口(33)和第四开口(34),所述第一开口(31)与所述第二开口(32)相连通,所述第三开口(33)与所述第四开口(34)相连通,所述第一开口(31)和所述第三开口(33)均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1)相连通,所述第三开口(33)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1)之间设置有第一节流装置(35),所述第二开口(32)与所述第二换热器(12)相连通;散热装置(20),设置在所述过冷器(30)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35)之间并吸收所述电子元件(13)散发的热量,所述散热装置(20)具有冷媒流道(2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温控系统,包括: 第一换热器(11); 第二换热器(12),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1)相连通; 电子元件(13); 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系统还包括: 过冷器(30),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器(12)和所述第一换热器(11)之间,所述过冷器(30)具有第一开口(31)、第二开口(32)、第三开口(33)和第四开口(34),所述第一开口(31)与所述第二开口(32)相连通,所述第三开口(33)与所述第四开口(34)相连通,所述第一开口( 31)和所述第三开口( 33)均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1)相连通,所述第三开口( 33)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1)之间设置有第一节流装置(35),所述第二开口(32)与所述第二换热器(12)相连通; 散热装置(20 ),设置在所述过冷器(30 )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35 )之间并吸收所述电子元件(13 )散发的热量,所述散热装置(20 )具有冷媒流道(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气液分离器(40 ),所述第四开口( 34 )与所述气液分离器(40 )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节流装置(14 ),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器(11)与所述过冷器(30 )之间; 单向阀(15),与所述第二节流装置(14)并联且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器(11)与所述过冷器(30)之间,所述单向阀(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国炉赖鑫艾大云熊建国余凯钟志雄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