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海上石油钻井平台专用阀门,一种内螺接头四板导流垂直单向阀,包括内螺接头阀体、上导流体、下导流体以及上半阀芯和下半阀芯,圆柱阀杆外圆与下导流光孔内圆之间为滑动配合,且下导流光孔底端与圆柱阀杆下端面之间有装配间隙,降低了加工精度要求,便于装配;下筒外螺纹与上筒内螺纹密闭相配合,密封上端面与密封下端面之间密闭固定着空腔圆筒两端面,形成了密闭的环状空腔,采用空腔结构使得上半阀芯和下半阀芯以及空腔圆筒组合体的整体比重介于海水比重与石油比重之间,能随着介质流动方向而移动,工作全程无需额外消耗任何能耗的单向阀;内螺接头阀体内部无弹簧等可能产生较大阻力损失的中间物体。(*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螺接头铬合金四板导流垂直单向阀
本技术涉及一种海上石油钻井平台专用阀门,尤其涉及无弹簧等任何阻碍零件的一种内螺接头四板导流垂直单向阀。
技术介绍
继1920年委内瑞拉在马拉开波湖利用木制平台钻井,发现了一个大油田后,1922年前苏联在里海巴库油田附近用栈桥进行海上钻探成功。1936年以后,美国又在墨西哥湾的海上开始钻第一口深井,1938年建成世界上最早的海洋油田。20世纪40?60年代,随着焊接技术和钢铁工业的发展,相继出现了钢质固定平台、坐底式平台、自升式平台等钻井装置,使海上油气开采扩大到30米水深的海域。1950年,出现了移动式海洋钻井装置,大大提高了钻井效率。1951年,沙特阿拉伯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油田。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造船、机械工业的发展,建成各种大型复杂的海上钻井、采集、储输设施,促进了海上油气开采的迅速发展。目前世界上有近千座海上石油钻井平台,遍及世界各大洋。墨西哥湾是世界上钻井最活跃的近海区域,目前作业的就有19000多口井,随之而来的海上油井事故也频频发生。众所周知,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系统每次维修的费用都是惊人的,海水自身含有各种腐蚀性混合物,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在使用过程中,原油中含有各种腐蚀性混合物,油田在开采过程中,一般油井产液中都含水以及其他腐蚀性介质,原油中的水,随着原油在加热过程汽化,增加了管路的气相负荷,造成常减压装置操作波动,严重时会造成冲塔事故。原油中的MgC12和CaC12可以水解产生具有腐蚀性的HCl,HCl溶于水中形成盐酸,具有很强的腐蚀作用,造成输送管路系统的腐蚀。原油从油井采出后经输油管道向外输送,任何一次油路维修或更换以及管道堵塞后的清堵花费较高,且长时间影响油井生产。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系统中的任何零部件都要能经得起海水腐蚀,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系统管路中必不可少都要用到单向阀来完成整个输送过程,目前使用的单向阀,像:钢球式,阀门式和重力式,存在的主要缺点是:内部由于设置有弹簧致使产生较大的阻力损失。特别是在激流管路中使用,阻尼弹簧一旦不能承受激流冲击发生偏压或失灵,就有可能导致不可预见的事故发生。无论是海上油井还是陆上油井,众所周知的游梁式抽油装置的突出特征是间隙性做功,因此与之配套管路上单向阀的灵敏度和使用寿命一直来成为该装置的瓶颈技术。早先的国际专利申请PCT/AU02/00861中,描述了一种单向阀,其传送正压,以防止回流。在这种阀装置中,提供了一滑动柱塞,其与偏压翼片/膜片(web)相连,并且该柱塞的移动使该翼片伸展或收缩。该翼片构成一可变容积腔室的一部分,以保持正压。这种阀以及用于医学领域中的大多数其他单向阀的一个缺点在于,该阀通常包括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滑动的滑动柱塞。该滑动柱塞通常被偏压回关闭位置,导致泄漏。我国专利申请号:90108376.3单向阀以及申请号:91102122.1低控制压力的顺序液控单向阀等都存在全程要克服复位弹簧阻力。自吸泵等所配套使用的单向阀也都存在全 程要克服重力阻力,导致额外增加能耗。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阀体外部由内螺接头与系统进出管路相连接,阀体内部无弹簧等任何阻碍零件的,且移动阀芯采用空腔结构使得移动阀芯整体比重介于海水比重与石油比重之间,工作全程无需额外消耗任何能耗的单向阀,采用以下技术:一种内螺接头四板导流垂直单向阀,包括内螺接头阀体、上导流体、下导流体以及上半阀芯和下半阀芯,所述的内螺接头阀体外圆的上下两端有阀体内螺纹,所述的内螺接阀体的内圆通孔上下分别有上台阶孔和下台阶孔,所述的上台阶孔上端以及所述的下台阶孔下端分别都有紧固内螺孔;所述的上导流体平面端固定连接着上圆柱体,上圆柱体下方过渡缩小连接有流道圆杆,流道圆杆过渡放大连接有圆柱阀杆,所述的上圆柱体外圆尺寸与所述的圆柱阀杆外圆尺寸相同,所述的上导流体外圆弧面上有定位上四板,定位上四板外缘与所述的上台阶孔之间为滑动配合,位于上方所述的锥孔压盖的压盖内螺纹与所述的上台阶孔上端的紧固内螺孔相结合,锥孔压盖的压盖内端面将所述的定位上四板与所述的内螺接阀体固定住;所述的下导流体平面端有下导流光孔内圆与圆柱阀杆外圆之间为滑动配合,所述的下导流光孔底端与圆柱阀杆下端面之间有装配间隙;所述的下导流体外圆弧面上有定位下四板,定位下四板外缘与所述的下台阶孔之间为滑动配合,位于下方所述的锥孔压盖的压盖内螺纹与所述的下台阶孔下端的紧固内螺孔相结合将所述的定位下四板与所述的内螺接阀体固定住,作为改进:所述的上半阀芯的上圆锥筒与上圆锥体之间有三叶上连筋相连接,所述的上圆锥筒外缘连接有密封上端面,所述的上圆锥筒内缘连接有上筒内螺纹,所述的上圆锥体上的阀芯上内圆与所述的上圆柱体外圆之间为滑动配合;所述的下半阀芯的下圆锥筒与下圆锥体之间有三叶下连筋相连接,所述的下圆锥筒外缘连接有密封下端面,所述的下圆锥筒内缘连接有下筒外螺纹与所述的上筒内螺纹密闭相配合;所述的下筒外螺纹处的阀芯中内圆与所述的下圆锥体上的阀芯下内圆尺寸相同且均与所述的圆柱阀杆外圆之间为滑动配合;所述的密封上端面与所述的密封下端面之间密闭固定着空腔圆筒两端面,空腔圆筒与所述的内圆通孔之间为间隙配合;所述的上圆锥筒外圆与所述的下圆锥筒外圆相等且均与所述的内圆通孔之间为滑动配合;所述的定位上四板以及所述的定位下四板的单叶厚度为6至7毫米。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阀体内螺纹的公称直径为212至214毫米。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内圆通孔直径为184至186毫米。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上台阶孔和所述的下台阶孔的直径均为192至194毫米。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紧固内螺孔的公称直径为197至199毫米。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上筒内螺纹和下筒外螺纹的公称直径都为115至117毫米。本技术的优点是:1.本技术的下筒外螺纹与上筒内螺纹密闭相配合,密封上端面与密封下端面之间密闭固定着空腔圆筒两端面,形成了密闭的环状空腔,采用空腔结构使得上半阀芯和下半阀芯以及空腔圆筒组合体的整体比重介于海水比重与石油比重之间,能随着介质流动方向而移动,工作全程无需额外消耗任何能耗的单向阀;2.上导流体上的圆柱阀杆外圆与下导流体平面端的下导流光孔内圆之间为滑动配合,且下导流光孔底端与圆柱阀杆下端面之间有装配间隙,结合两只锥孔压盖的压盖外螺纹分别与上台阶孔上端的紧固内螺孔以及下台阶孔下端的紧固内螺孔螺旋紧固定位,降低了加工精度要求,便于装配;3.本技术的内螺接头阀体外部由阀体内螺纹与系统进出管路相连接快捷牢固,内螺接头阀体内部无弹簧等可能产生较大阻力损失的中间物体,特别适合在粘液或激流管路中使用;彻底避免了因阻尼弹簧不能承受激流冲击发生偏压或失灵所导致的意外故障,在很大程度上延长了使用寿命,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都很客观。【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过轴心线的剖面图(正向流通状态)。图2是图1中本技术处于反向截止状态。图3是图1中上半阀芯60和下半阀芯70以及空腔圆筒65组合体的立体剖面图。图4是图1中上半阀芯60和下半阀芯70以及空腔圆筒65组合体的剖面图。图5是图1中A-A剖视图。图6是图1中B-B剖视图。图7是图1中C-C剖视图。图8是图1或图2中位于上方的锥孔压盖4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螺接头四板导流垂直单向阀,包括内螺接头阀体(50)、上导流体(30)、下导流体(80)以及上半阀芯(60)和下半阀芯(70),所述的内螺接头阀体(50)外圆的上下两端有阀体内螺纹(55),所述的内螺接阀体(50)的内圆通孔(57)上下分别有上台阶孔(53)和下台阶孔(58),所述的上台阶孔(53)上端以及所述的下台阶孔(58)下端分别都有紧固内螺孔(54);所述的上导流体(30)平面端固定连接着上圆柱体(32),上圆柱体(32)下方过渡缩小连接有流道圆杆(34),流道圆杆(34)过渡放大连接有圆柱阀杆(31),所述的上圆柱体(32)外圆尺寸与所述的圆柱阀杆(31)外圆尺寸相同,所述的上导流体(30)外圆弧面上有定位上四板(35),定位上四板(35)外缘与所述的上台阶孔(53)之间为滑动配合,位于上方所述的锥孔压盖(40)的压盖内螺纹(45)与所述的上台阶孔(53)上端的紧固内螺孔(54)相结合,锥孔压盖(40)的压盖内端面(43)将所述的定位上四板(35)与所述的内螺接阀体(50)固定住;所述的下导流体(80)平面端有下导流光孔(89)内圆与圆柱阀杆(31)外圆之间为滑动配合,所述的下导流光孔(89)底端与圆柱阀杆(31)下端面之间有装配间隙(39);所述的下导流体(80)外圆弧面上有定位下四板(85),定位下四板(85)外缘与所述的下台阶孔(58)之间为滑动配合,位于下方所述的锥孔压盖(40)的压盖内螺纹(45)与所述的下台阶孔(58)下端的紧固内螺孔(54)相结合将所述的定位下四板(85)与所述的内螺接阀体(50)固定住,其特征是:所述的上半阀芯(60)的上圆锥筒(69)与上圆锥体(68)之间有三叶上连筋(61)相连接,所述的上圆锥筒(69)外缘连接有密封上端面(62),所述的上圆锥筒(69)内缘连接有上筒内螺纹(63),所述的上圆锥体(68)上的阀芯上内圆(64)与所述的上圆柱体(32)外圆之间为滑动配合;所述的下半阀芯(70)的下圆锥筒(79)与下圆锥体(78)之间有三叶下连筋(71)相连接,所述的下圆锥筒(79)外缘连接有密封下端面(72),所述的下圆锥筒(79)内缘连接有下筒外螺纹(73)与所述的上筒内螺纹(63)密闭相配合;所述的下筒外螺纹(73)处的阀芯中内圆(75)与所述的下圆锥体(78)上的阀芯下内圆(74)尺寸相同且均与所述的圆柱阀杆(31)外圆之间为滑动配合;所述的密封上端面(62)与所述的密封下端面(72)之间密闭固定着空腔圆筒(65)两端面,空腔圆筒(65)与所述的内圆通孔(57)之间为间隙配合;所述的上圆锥筒(69)外圆与所述的下圆锥筒(79)外圆相等且均与所述的内圆通孔(57)之间为滑动配合;所述的定位上四板(35)以及所述的定位下四板(85)的单叶厚度为6至7毫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螺接头四板导流垂直单向阀,包括内螺接头阀体(50)、上导流体(30)、下导流体(80)以及上半阀芯(60)和下半阀芯(70),所述的内螺接头阀体(50)外圆的上下两端有阀体内螺纹(55),所述的内螺接阀体(50)的内圆通孔(57)上下分别有上台阶孔(53)和下台阶孔(58),所述的上台阶孔(53)上端以及所述的下台阶孔(58)下端分别都有紧固内螺孔(54);所述的上导流体(30)平面端固定连接着上圆柱体(32),上圆柱体(32)下方过渡缩小连接有流道圆杆(34),流道圆杆(34)过渡放大连接有圆柱阀杆(31),所述的上圆柱体(32)外圆尺寸与所述的圆柱阀杆(31)外圆尺寸相同,所述的上导流体(30)外圆弧面上有定位上四板(35),定位上四板(35)外缘与所述的上台阶孔(53)之间为滑动配合,位于上方所述的锥孔压盖(40)的压盖内螺纹(45)与所述的上台阶孔(53)上端的紧固内螺孔(54)相结合,锥孔压盖(40)的压盖内端面(43)将所述的定位上四板(35)与所述的内螺接阀体(50)固定住;所述的下导流体(80)平面端有下导流光孔(89)内圆与圆柱阀杆(31)外圆之间为滑动配合,所述的下导流光孔(89)底端与圆柱阀杆(31)下端面之间有装配间隙(39);所述的下导流体(80)外圆弧面上有定位下四板(85),定位下四板(85)外缘与所述的下台阶孔(58)之间为滑动配合,位于下方所述的锥孔压盖(40)的压盖内螺纹(45)与所述的下台阶孔(58)下端的紧固内螺孔(54)相结合将所述的定位下四板(85)与所述的内螺接阀体(50)固定住,其特征是:所述的上半阀芯(60)的上圆锥筒(69)与上圆锥体(68)之间有三叶上连筋(61)相连接,所述的上圆锥筒(69)外缘连接有密封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筱秋,
申请(专利权)人:张筱秋,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