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种电厂余热回收系统
本技术涉及余热回收
,尤其涉及一种电厂余热回收系统。
技术介绍
火电厂的燃料燃烧总发热量中只有45%左右转变为电能,而剩下的50%以上的热能称为冷端。近年来,为了节能减排,针对冷端的余热提取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余热提取系统包括凝汽器I’、循环冷却水回水管2’、循环冷却水供水管3’、第一切换阀4’、第二切换阀5’、余热水增压泵6’、余热水供水管7’、余热水回水管8’、热泵9’和热泵驱动蒸汽管10’。汽轮机排汽A’进入凝汽器I’的壳侧,与凝汽器I’管侧的循环冷却水进行热交换,放出汽化潜热,变成主机凝结水B’,汇集在热井12’中。与此同时,来自冷却塔(图中未示出)的循环冷却水从循环冷却水供水管3’进入凝汽器I’的冷却管束中,凝汽器I’管束内流动的循环冷却水不断将吸收的热量带走,并汇入循环冷却水回水管2’。从循环冷却水回水管2’引出的循环冷却水,成为余热水供水,进入余热水供水管7’,并作为热泵9’的低品位余热热源,被提取余热后,水温降低,成为余热水回水,进入余热水回水管8’,再经余热水增压泵6’加压送至循环冷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厂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包括凝汽器(1)、循环冷却水回路、第一切换阀(4)、第二切换阀(5)、热泵(6)、余热水供水管(7)、余热水回水管(8)、取水管路(12)和用于驱动所述热泵(6)工作的热泵驱动源;所述热泵(6)由多台吸收式热泵机组成;所述吸收式热泵机为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 所述凝汽器(1)为余热回收型凝汽器,所述凝汽器分为余热换热装置和主凝结装置;其中,所述余热换热装置区域设定为高温区域;所述主凝结装置区域设定为低温区域;所述循环冷却水回路与所述低温区域(I)相连,进行热量交换;循环冷却水回路包括:循环冷却水回水管(2)、循环冷却水供水管(3);所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厂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包括凝汽器(I)、循环冷却水回路、第一切换阀(4)、第二切换阀(5)、热泵(6)、余热水供水管(7)、余热水回水管(8)、取水管路(12)和用于驱动所述热泵(6)工作的热泵驱动源;所述热泵(6)由多台吸收式热泵机组成;所述吸收式热泵机为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 所述凝汽器(I)为余热回收型凝汽器,所述凝汽器分为余热换热装置和主凝结装置;其中,所述余热换热装置区域设定为高温区域;所述主凝结装置区域设定为低温区域;所述循环冷却水回路与所述低温区域(I)相连,进行热量交换;循环冷却水回路包括:循环冷却水回水管(2)、循环冷却水供水管(3);所述热泵(6)的余热水进口连接所述余热水供水管(7),所述热泵(6)的余热水出口连接所述余热水回水管(8); 所述取水管路(12)与所述高温区域(II)相连,进行热量交换;所述取水管路(12)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循环冷却水回水管(2)和所述余热水供水管(7)相连通,并在所述取水管路(12)的第一端与所述循环冷却水回水管(2)的通路中设置所述第一切换阀(4);所述取水管路(12)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循环冷却水供水管(3)和所述余热水回水管(8)相连通,并在所述取水管路(12)的第二端与所述循环冷却水供水管(3)的通路中设置所述第二切换阀(5); 其中,在所述热泵(6)工作状态下,关闭所述第一切换阀(4)和第二切换阀(5),被所述高温区域(II)加热的冷却水通过所述取水管路(12)的第一端,经过所述余热水供水管(7)进入所述热泵(6),作为所述热泵(6)的余热热源,被提取热量后的冷却水进入所述余热水回水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勤,唐宏,喻玫,唐坚,周予民,王军,吴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烟台龙源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