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透镜、摄像装置以及移动终端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311615 阅读:1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13 14:35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5个透镜构成的摄像透镜,其虽然与现有类型的摄像透镜相比结构更加小型,但因其而产生的漫射光却较少,且可对各种像差进行良好的修正。摄像透镜(10)使被拍摄体像形成于摄像元件(51)的摄像面(被投影面)(I),并且自物体侧起按顺序依次具备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的第一透镜(L1)、在光轴(AX)附近形成为负透镜的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以及凹面朝向像侧的负的第五透镜(L5)。摄像透镜(10)满足条件式0.75<dф/dz<2.5…(1)等。其中,dф的值表示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的遮光光阑的开口部分的内径、和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的遮光光阑的开口部分的内径之差,dz表示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的遮光光阑和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的遮光光阑的光轴方向上的间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抑制了漫射光的小型的摄像透镜、摄像装置以及移动终端,本专利技术尤其涉及具有5个透镜且适合低背的摄像透镜、摄像装置以及移动终端。
技术介绍
近年来,伴随着采用了CCD(Charged Coupled Device)型图像传感器、或者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型图像传感器等的摄像元件的摄像元件的高性能化及小型化,具备摄像装置的手机、移动信息终端逐渐得到普及。进而,最近受到搭载于上述这种移动信息终端的显示元件的大型化及高精细化的影响,对于摄像元件也追求高像素化,从而针对搭载于这些摄像装置的摄像透镜的进一步高性能化的要求逐渐高涨。作为具有这种用途的摄像透镜,由于与由3个透镜或4个透镜构成的透镜相比能够实现高性能化,因此提出了由5个透镜构成的摄像透镜的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一方面,还追求移动信息终端的薄型化,对搭载于摄像装置的摄像透镜的低背化的要求也随之高涨,从而为了实现高性能化而需要在增加透镜的个数的同时也实现同等或者进一步的低背化。然而,若低背化得以发展,光沿光轴方向前进的距离虽然缩短但沿垂直于光轴的方向前进的距离却并未变化,因此光线在透镜内具有相对于光轴较大的角度。结果,光易于射入到透镜的有效区域以外,从而导致易于产生漫射光。 为了应对这种漫射光,作为具有不同于开口光阑的遮光光阑、且由5个透镜构成的摄像透镜而公开了如下摄像透镜,该摄像透镜构成为自物体侧起按顺序依次具备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至少单面成为具有拐点的非球面的第五透镜,并且,该摄像透镜还具备在从第一透镜至第三透镜之间被固定的遮光光阑、以及在从第三透镜至第五透镜之间被固定的遮光光阑(参照专利文献2)。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摄像透镜中,若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的光阑的光阑直径、和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的光阑的光阑直径的差较小,对于从第三透镜通过、且相对于光轴具有较大的角度的光线而言,该光线会入射到第四透镜的凸缘部或者第五透镜的凸缘部,从而易于产生漫射光。另外,若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的间隔变得过窄则在该间隔内无法插入遮光光阑,从而无法期待防止产生漫射光的效果。另外,由于第四透镜的物体侧面的面角度较小,因此,从第三透镜通过之后的相对于光轴具有较大的角度的光线的朝第四透镜的物体侧面入射的角度增大,从而较大地产生彗形像差、倍率色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2010/024198号 [专利文献2]中国技术公告第202330849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
技术介绍
中所提及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5个透镜构成的摄像透镜,该摄像透镜虽然与现有类型的摄像透镜相比结构更加小型,但是因其而产生的漫射光却较少,而且可对各种像差进行良好的修正。 此处,虽然是以小型的摄像透镜的标准来衡量,但是在本专利技术中却以能够满足下式的水平的小型化为目标。 L/2Y<0.90…(15) 其中, L:光轴上的从摄像透镜整个系统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面到像侧焦点的距离 2Y:摄像元件的摄像面的对角线长(摄像元件的矩形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长) 此处,像侧焦点说的是平行于光轴的平行光线入射到摄像透镜时的像点。此外,当在摄像透镜的最靠近像侧的面与像侧焦点位置之间配置有光学低通滤波器、红外线截止滤波器、或者摄像元件套件中的密封玻璃(seal glass)等的平行平板时,在针对平行平板换算成真空距离的基础上对上述L的值进行计算。 对于L/2Y的值而言,更优选其处于下式的范围。 L/2Y<0.78…(15′)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第一摄像透镜自物体侧起按顺序依次具备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凹面朝向像侧的第五透镜,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非球面、且在有效直径范围内具有拐点,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中的至少一方是负透镜,开口光阑比第三透镜靠物体侧,在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以及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具有遮光光阑,该第一摄像透镜满足以下的3个条件式(1)、(2)及(3)。 0.75<dΦ/dz<2.5…(1) 0.03<et6/f<0.10…(2) 40<θS7<80…(3) 其中, dф…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的遮光光阑的开口部分的内径、和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的遮光光阑的开口部分的内径之差 dz: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的遮光光阑和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的遮光光阑的光轴方向上的间隔 et6: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直径位置和第四透镜的物体侧面的有效直径位置的光轴方向上的间隔 f:摄像透镜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在以下数学式也进行同样定义) θS7:第四透镜的物体侧面的有效直径的7成以上的范围的最大面角度(°) 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第一摄像透镜中,因第一透镜的凸面朝向物体侧而使得整个系统的主点位置靠近物体侧,从而有助于光学全长的缩短。进而,由于通过将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设为凹面而能够延长后焦距,因此能够确保为了配置AF机构等所需的期望的后焦距。进而,由于通过将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设为在有效直径范围内具有拐点的非球面而能够将周边像高的光线朝像面入射时的入射角抑制为较小的角度,因此能够提高使用了摄像元件时的传感器的受光效率。由于通过将开口光阑配置成比第三透镜靠物体侧而能够使出射光瞳远离像面,因此能够将传感器入射角抑制为较小的角度。 为了使如本专利技术这样具有5个透镜的摄像透镜实现低背化,需要通过将正的屈光度汇集于5个透镜中的物体侧的透镜而使整个系统的主点位置靠近物体侧,进而需要通过缩短各透镜之间的间隔而减小透镜在光学全长上所占的区域。进而,若实现了大口径化,则由于此时在第一透镜的物体侧的凸面产生较大的球面像差,因此需要在第二透镜以后的透镜修正球面像差。在该情况下,由于轴上光线高度较高的负透镜能够有效地修正球面像差,因此通过将靠近物体侧、且轴上光线高度较高的第二透镜和第三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该摄像透镜自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凹面朝向像侧的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非球面、且在有效直径范围内具有拐点,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中的至少一方是负透镜,开口光阑比所述第三透镜靠近物体侧,在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之间以及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之间具有遮光光阑,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的条件式(1)、(2)及(3),0.75<dΦ/dz<2.5…(1)0.03<et6/f<0.10…(2)40<θS7<80…(3)其中,dф表示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之间的遮光光阑的开口部分的内径、和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之间的遮光光阑的开口部分的内径之差,dz表示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之间的遮光光阑和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之间的遮光光阑的光轴方向上的间隔,et6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直径位置和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体侧面的有效直径位置的光轴方向上的间隔,f表示摄像透镜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θS7表示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体侧面的有效直径的7成以上的范围的最大面角度(°)。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2.08 JP 2013-0238991.一种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该摄像透镜自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的第一透镜、
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凹面朝向像侧的第五透镜,
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非球面、且在有效直径范围内具有拐点,
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中的至少一方是负透镜,
开口光阑比所述第三透镜靠近物体侧,
在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之间以及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
五透镜之间具有遮光光阑,
所述摄像透镜满足下述的条件式(1)、(2)及(3),
0.75<dΦ/dz<2.5…(1)
0.03<et6/f<0.10…(2)
40<θS7<80…(3)
其中,dф表示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之间的遮光光阑的开
口部分的内径、和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之间的遮光光阑的开口
部分的内径之差,dz表示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之间的遮光光阑
和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之间的遮光光阑的光轴方向上的间隔,
et6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直径位置和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体
侧面的有效直径位置的光轴方向上的间隔,f表示摄像透镜整个系统的
焦点距离,θS7表示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体侧面的有效直径的7成以上
的范围的最大面角度(°)。
2.一种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该摄像透镜自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的第一透镜、
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凹面朝向像侧的第五透镜,
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非球面、且在有效直径范围内具有拐点,
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中的至少一方是负透镜,
开口光阑比所述第三透镜靠近物体侧,
在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之间以及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
五透镜之间具有遮光光阑,
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体侧面具有非球面形状,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4),
1.2<dΦ/dz<2.5…(4)
其中,dф表示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之间的遮光光阑的开
口部分的内径、和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之间的遮光光阑的开口
部分的内径之差,dz表示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之间的遮光光阑
和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之间的遮光光阑的光轴方向上的间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体侧面具有非球面形状,且满足条件式(5),
0.015<AS7/f<0.07…(5)
其中,AS7表示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体侧面的非球面形状、与将所述
第四透镜的有效直径位置及中心点连结的球面形状的最大偏离量
(mm)。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光阑比所述第二透镜靠近物体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满足如下条件式(6),
|Sag6|/f<0.10…(6)
其中,|Sag6|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弛垂量最大值。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满足如下条件式(7),
-15<θS6<15…(7)
其中,θS6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直径的9成以上的范围
的最大面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满足如下条件式(8),
0.65<|Sag7|/d7<1.5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崎贵志
申请(专利权)人: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