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吸附处理装置,尤其是公开了一种用于处理污水的吸附处理装置,属于污水处理设备设计制造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污水处理效率高,污水处理的劳动强度相对较低的用于处理污水的吸附处理装置。所述吸附处理装置包括设置有污水输入口、清水输出口和吸附剂输入口的污水处理池,在所述污水处理池的底部还设置有与该污水处理池断续连通的吸附剂再生处理腔,在处理污水的过程中,吸附饱和的吸附剂通过进入所述的吸附剂再生处理腔再生处理。(*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处理污水的吸附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吸附处理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处理污水的吸附处理装置,属于污水处理设备设计制造
。
技术介绍
在污水处理
,除了大量采用微生物分解处理这种极为环保的污水处理方式外,还存在大量微生物无法分解处理的污水,比如重金属类污水。此时通常采用的是向污水中投放吸附剂,通过吸附剂的吸附作用将重金属类污染物从废水中清处,达到污水处理的目的。现有通过吸附剂来处理污水的污水处理装置在处理污水的过程中,当投入污水处理池中的吸附剂因吸附大量的污染物而出现无法再吸附污染物的饱和状态时,通常都需要停止向污水处理池内输入污水,并排出处理完成的清水,人工清除处理饱和装态的吸附剂进行再处理,这样既费时、又费力,还会大量的增加处理工作的劳动强度,降低处理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效率高,污水处理的劳动强度相对较低的用于处理污水的吸附处理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用于处理污水的吸附处理装置,包括设置有污水输入口、清水输出口和吸附剂输入口的污水处理池,在所述污水处理池的底部还设置有与该污水处理池断续连通的吸附剂再生处理腔,在处理污水的过程中,吸附饱和的吸附剂通过进入所述的吸附剂再生处理腔再生处理。进一步的是,在所述吸附剂再生处腔一个侧壁的上部设置有吸附剂再生处理药水输入口,在所述吸附剂再生处腔的与设置有所述吸附剂再生处理药水输入口相对的那一个侧壁的下部,设置有吸附剂再生处理药水输出口,在所述吸附剂再生处腔的底部设置有再生吸附剂输出口。进一步的是,所述的吸附处理装置还包括活动门,所述活动门铰接在所述污水处理池与所述吸附剂再生处理腔的分界处,所述的污水处理池与所述的吸附剂再生处理腔通过所述的活动门断续的连通。进一步的是,所述的污水处理池由沿污水流动处理方向顺序设置的三个相互连通的污水处理腔构成,每一个所述的污水处理腔的底部均断续的与所述的吸附剂再生处理腔连通,在每一个所述的污水处理腔的顶部均设置有所述的吸附剂输入口。进一步的是,所述污水输入口设置在所述污水处理池输入端侧壁的上部,所述清水输出口设置在所述污水处理池输出端侧壁的下部,输入端的那一个污水处理腔与中间的那一个污水处理腔之间通过共用侧壁的底部相互连通,输出端的那一个污水处理腔与中间的那一个污水处理腔之间通过共用侧壁的顶部相互连通。进一步的是,设置在输入端的那一个污水处理腔底部的活动门和设置在输出端的那一个污水处理腔底部的活动门均为一扇,并且该两扇活动门分别与输入端的那一个污水处理腔的左侧壁和输出端的那一个污水处理腔的右侧壁铰接;设置在中间的那一个污水处理腔底部的活动门为两扇,并且该两扇活动门分别与中间的那一个污水处理腔底部的左右两个侧壁铰接。进一步的是,在所述吸附剂再生处理腔内还设置有搅拌装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在所述污水处理池的底部设置了 一个与该污水处理池断续连通的吸附剂再生处理腔,并在处理污水的过程中,使吸附饱和的吸附剂通过进入所述的吸附剂再生处理腔再生处理。这样,便不再需要吸附剂每一次达到吸附饱和状态时都进行停机处理,而是先将该吸附饱和而不具吸附能力的吸附剂送入所述的吸附剂再生处理腔进行再生处理,以备下次再用。这样,由于停机的次数大量减少,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污水处理的人工劳强强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用于处理污水的吸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为:污水输入口 1、清水输出口 2、吸附剂输入口 3、污水处理池4、吸附剂再生处理腔5、吸附剂再生处理药水输入口 6、吸附剂再生处理药水输出口 7、再生吸附剂输出口 8、活动门9、污水处理腔10、搅拌装置11。【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污水处理效率高,污水处理的劳动强度相对较低的用于处理污水的吸附处理装置。所述吸附处理装置包括设置有污水输入口 1、清水输出口 2和吸附剂输入口 3的污水处理池4,在所述污水处理池4的底部还设置有与该污水处理池4断续连通的吸附剂再生处理腔5,在处理污水的过程中,吸附饱和的吸附剂通过进入所述的吸附剂再生处理腔5再生处理。:由于在所述污水处理池4的底部设置了一个与该污水处理池4断续连通的吸附剂再生处理腔5,并在处理污水的过程中,使吸附饱和的吸附剂通过进入所述的吸附剂再生处理腔5再生处理。这样,便不再需要吸附剂每一次达到吸附饱和状态时都进行停机处理,而是先将该吸附饱和而不具吸附能力的吸附剂送入所述的吸附剂再生处理腔5进行再生处理,以备下次再用。这样,由于停机的次数大量减少,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污水处理的人工劳强强度。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在理清再生处理合格的吸附剂时不会影响污水继续的处理,以进一步的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降低污水处理的劳动强度,在所述吸附剂再生处腔5一个侧壁的上部设置有吸附剂再生处理药水输入口 6,在所述吸附剂再生处腔5的与设置有所述吸附剂再生处理药水输入口 6相对的那一个侧壁的下部,设置有吸附剂再生处理药水输出口 7,在所述吸附剂再生处腔5的底部设置有再生吸附剂输出口 8。同时,为了简化所述污水处理污4的结构,所述的吸附处理装置还包括活动门9,所述活动门9铰接在所述污水处理池4与所述吸附剂再生处理腔5的分界处,所述的污水处理池4与所述的吸附剂再生处理腔5通过所述的活动门9断续的连通。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提高所述污水处理装置处理的污水质量,所述的污水处理池4由沿污水流动方向顺序设置的三个相互连通的污水处理腔10构成,每一个所述的污水处理腔10的底部均断续的与所述的吸附剂再生处理腔5连通,在每一个所述的污水处理腔10的顶部均设置有所述的吸附剂输入口 3 ;所述污水输入口 I设置在所述污水处理池4输入端侧壁的上部,所述清水输出口 2设置在所述污水处理池4输出端侧壁的下部,输入端的那一个污水处理腔10与中间的那一个污水处理腔10之间通过共用侧壁的底部相互连通,输出端的那一个污水处理腔10与中间的那一个污水处理腔10之间通过共用侧壁的顶部相互连通。为了与上述结构污水处理池3相配合,所述的活动门9也做了适应性的变化。而在各种变化的结构中最优的布置方式为,设置在输入端的那一个污水处理腔10底部的活动门9和设置在输出端的那一个污水处理腔10底部的活动门9均为一扇,并且该两扇活动门9分别与输入端的那一个污水处理腔10的左侧壁和输出端的那一个污水处理腔10的右侧壁铰接;设置在中间的那一个污水处理腔10底部的活动门9为两扇,并且该两扇活动门9分别与中间的那一个污水处理腔10底部的左右两个侧壁铰接。同时,为了提高饱和吸附剂的再生处理效率,在所述吸附剂再生处理腔5内还设置有搅拌装置11。这样,当吸附饱和的吸附剂进入吸附剂再生处理腔5后,起动所述的搅拌装置11便可以有效的提高吸附剂的再生处理速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用于处理污水的吸附处理装置,包括设置有污水输入口(1)、清水输出口(2)和吸附剂输入口(3)的污水处理池(4),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污水处理池(4)的底部还设置有与该污水处理池(4)断续连通的吸附剂再生处理腔(5),在处理污水的过程中,吸附饱和的吸附剂通过进入所述的吸附剂再生处理腔(5)再生处理,在所述吸附剂再生处理腔(5)一个侧壁的上部设置有吸附剂再生处理药水输入口(6),在所述吸附剂再生处理腔(5)的与设置有所述吸附剂再生处理药水输入口(6)相对的那一个侧壁的下部,设置有吸附剂再生处理药水输出口(7),在所述吸附剂再生处理腔(5)的底部设置有再生吸附剂输出口(8),所述的吸附处理装置还包括活动门(9),所述活动门(9)铰接在所述污水处理池(4)与所述吸附剂再生处理腔(5)的分界处,所述的污水处理池(4)与所述的吸附剂再生处理腔(5)通过所述的活动门(9)断续的连通,所述的污水处理池(4)由沿污水流动处理方向顺序设置的三个相互连通的污水处理腔(10)构成,每一个所述的污水处理腔(10)的底部均断续的与所述的吸附剂再生处理腔(5)连通,在每一个所述的污水处理腔(10)的顶部均设置有所述的吸附剂输入口(3)。...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处理污水的吸附处理装置,包括设置有污水输入口(I)、清水输出口(2)和吸附剂输入口(3)的污水处理池(4),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污水处理池(4)的底部还设置有与该污水处理池(4)断续连通的吸附剂再生处理腔(5),在处理污水的过程中,吸附饱和的吸附剂通过进入所述的吸附剂再生处理腔(5)再生处理,在所述吸附剂再生处理腔(5) —个侧壁的上部设置有吸附剂再生处理药水输入口 (6),在所述吸附剂再生处理腔(5)的与设置有所述吸附剂再生处理药水输入口(6)相对的那一个侧壁的下部,设置有吸附剂再生处理药水输出口(7),在所述吸附剂再生处理腔(5)的底部设置有再生吸附剂输出口(8),所述的吸附处理装置还包括活动门(9),所述活动门(9)铰接在所述污水处理池(4)与所述吸附剂再生处理腔(5)的分界处,所述的污水处理池(4)与所述的吸附剂再生处理腔(5)通过所述的活动门(9)断续的连通,所述的污水处理池(4)由沿污水流动处理方向顺序设置的三个相互连通的污水处理腔(10)构成,每一个所述的污水处理腔(10)的底部均断续的与所述的吸附剂再生处理腔(5)连通,在每一个所述的污水处理腔(10)的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金发,熊梅,杨位飞,张亚君,姚昕,郑传刚,
申请(专利权)人:西昌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