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304342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08 00: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马达具有静止部和旋转部。旋转部能够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于静止部相对旋转。旋转部具有大致圆盘状的轮毂本体部和沿轴向延伸的轴。轮毂本体部具有轮毂贯通孔和轮毂凹部。轮毂贯通孔贯通轮毂本体部,且轴固定在轮毂贯通孔中。轮毂凹部从轴的外侧面向径向外侧呈环状扩展。轮毂凹部向轴向下侧凹陷。轮毂凹部具有第一脊部、第二脊部以及第三脊部。第一脊部是构成轮毂贯通孔的轴向上侧的内侧面的边缘。第二脊部呈大致环状并配置在第一脊部的径向外侧。第三脊部呈大致环状。第三脊部配置在第二脊部的径向外侧,并位于比第一脊部以及第二脊部靠轴向上侧的位置。粘接剂沿整个周向覆盖第一脊部与轴的外侧面间的边界。粘接剂覆盖轴的外侧面,并到达第二脊部的至少一部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马达具有静止部和旋转部。旋转部能够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于静止部相对旋转。旋转部具有大致圆盘状的轮毂本体部和沿轴向延伸的轴。轮毂本体部具有轮毂贯通孔和轮毂凹部。轮毂贯通孔贯通轮毂本体部,且轴固定在轮毂贯通孔中。轮毂凹部从轴的外侧面向径向外侧呈环状扩展。轮毂凹部向轴向下侧凹陷。轮毂凹部具有第一脊部、第二脊部以及第三脊部。第一脊部是构成轮毂贯通孔的轴向上侧的内侧面的边缘。第二脊部呈大致环状并配置在第一脊部的径向外侧。第三脊部呈大致环状。第三脊部配置在第二脊部的径向外侧,并位于比第一脊部以及第二脊部靠轴向上侧的位置。粘接剂沿整个周向覆盖第一脊部与轴的外侧面间的边界。粘接剂覆盖轴的外侧面,并到达第二脊部的至少一部分。【专利说明】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在硬盘驱动装置等盘驱动装置中搭载使盘旋转的主轴马达。盘驱动装置具有盘、机壳、定子以及柔性印刷基板(FPC)等。机壳具有外罩部件和基底部等。近年来,盘驱动装置要求更加薄型并小型化。特别是为了使小型的盘驱动装置更加薄型化,需要使机壳或配置在机壳内部的马达自身变薄。马达一般具有转子轮毂、轴、定子、基底部、以及轴承等。在组装马达时,这些部件以分别在轴向重叠的方式而配置。为使马达自身变薄,需要使这些各部件分别变薄。在此,在轴固定于转子轮毂的类型的马达中,转子轮毂的厚度变薄时,转子轮毂的固定轴的部位也变短。其结果是,存在轴不能充分固定于转子轮毂的风险。因此,在转子轮毂与轴之间的固定部位涂敷液体状态的粘接剂。轴承配置在转子轮毂的下表面侧。使用流体动压轴承作为轴承时,由于从外部受到的冲击等,润滑油有可能从转子轮毂与轴之间的固定部位漏出到转子轮毂的上表面侧。因此,为了使润滑油不漏出,需要封闭固定部位的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马达具有静止部和旋转部。旋转部能够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于静止部相对旋转。旋转部具有大致圆盘状的轮毂本体部以及沿轴向延伸的轴。轮毂本体部具有轮毂贯通孔和轮毂凹部。轮毂贯通孔贯通轮毂本体部,且轴固定在所述轮毂贯通孔中。轮毂凹部从轴的外侧面向径向外侧呈环状扩展。轮毂凹部向轴向下侧凹陷。轮毂凹部具有第一脊部、第二脊部、以及第三脊部。第一脊部是构成轮毂贯通孔的轴向上侧的内侧面的边缘。第二脊部呈大致环状,且配置在第一脊部的径向外侧。第三脊部呈大致环状。第三脊部配置在第二脊部的径向外侧,且位于比第一脊部以及第二脊部靠轴向上侧的位置。粘接剂沿整个周向覆盖第一脊部与轴的外侧面间的边界。粘接剂覆盖轴的外侧面并到达第二脊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马达中,粘接剂的径向的宽度比轴向的厚度小。在所述马达中,第三脊部配置在比所述第二脊部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在所述马达中,粘接剂覆盖所述轴的上端部外周的边缘。在所述马达中,第二脊部的高度与轴的上端部的高度相同,或比轴的上端部高。在所述马达中,轮毂凹部具有从所述第一脊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并包围第一脊部的第一连接面。在所述马达中,在轴向上,第一连接面的位置与第二脊部的位置相同或比第二脊部的位置低。在所述马达中,轮毂凹部在第二脊部与第三脊部之间具有向轴向下侧凹陷的环状槽部。并且,轮毂凹部具有配置在环状槽部中的环状的第四脊部。并且,在轴向上,第二脊部的位置与第四脊部相同。环状槽部的底部位于比第二脊部靠轴向下侧的位置。在所述马达中,在轴向上,所述第一脊部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脊部的位置相同。在所述马达中,第一脊部的位置配置在比轴的上端部靠下侧的位置。在所述马达中,在轴向上,第三脊部的位置配置在比轴的上端部靠上侧的位置。在所述马达中,通过将所述轴的上端部插入到所述轮毂贯通孔中,且使所述第一脊部与所述轴的外侧面间的边界被粘接剂沿整个周向覆盖,而形成粘结封闭部。盘驱动装置具有所述马达、盘、磁头、致动器、以及机壳。盘通过马达而旋转。磁头进行盘的读取和写入中的至少一项。致动器驱动磁头。机壳中内置马达、盘、磁头以及致动器。关于本技术的以上所述以及其他的特征、要素、手段、效果和特征,将参照附图,通过以下的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的说明,使之更加明确。【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申请技术所涉及的盘驱动装置的剖视图。图2是本申请技术所涉及的优选实施方式中的马达的剖视图。图3是本申请技术所涉及的优选实施方式中的马达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本申请技术所涉及的优选变形例中的马达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本申请技术所涉及的优选变形例中的马达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在本说明书中,将图1的在马达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上侧简称为“上侧”,下侧简称为“下侧”。另外,上下方向不代表组装到实际设备时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并且,将与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或大致平行的方向称作“轴向”,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图1是本技术的例示性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盘驱动装置D的剖视图。图2是本申请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主轴马达I的局部放大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主轴马达I简称为马达I。盘驱动装置D是小型的硬盘驱动装置。盘驱动装置D具有马达1、机壳10、至少一张盘12、磁头13以及连接器(省略图示)等。盘12安装于马达I。磁头13对盘12进行信息的“读取”和“写入”中的至少一项。致动器(省略图不)驱动磁头13。基底部21与外罩部件101—同构成机壳10的一部分。机壳10在内部具有马达1、盘12以及磁头13等。如图2所示,马达I为外转子型。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I是具有U相、V相、W相3个相的3相马达。马达I具有静止部2、旋转部3以及流体动压轴承机构(以下称作“轴承机构4”)。旋转部3被轴承机构4支承为能够以马达I的中心轴线Jl为中心相对于静止部2旋转。静止部2具有基底部21、呈大致环状的定子22、以及配线板14。基底部21是呈大致板状的部件。基底部21构成机壳10的一部分。基底部21具有轴承保持部211和定子保持部212。轴承保持部211呈大致筒状。轴承保持部211从基底部21向轴向上侧延伸。定子保持部212从轴承保持部211的上端部向轴向上侧延伸。在基底部21配置基底贯通孔213。基底贯通孔213沿轴向贯通基底部21。轴承保持部211的内侧面构成基底贯通孔213。定子22配置在比基底贯通孔213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定子保持部212保持定子22。定子22具有定子铁芯221和线圈222。定子铁芯221具有铁芯背部(省略图示)与多个齿(省略图示)。铁芯背部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定子保持部212贯穿插入到铁芯背部的内部。定子保持部212的外侧面与铁芯背部的内侧面例如通过压入、铆接、粘结等而相固定。由此,定子铁芯221固定于定子保持部212。各齿从铁芯背部的外侧面向径向外侧延伸。齿具有卷线部(省略图示)和末端部(省略图示)。在卷线部卷绕导线,从而形成线圈222。末端部从卷线部的外缘部向周向两侧扩展。在定子22中,从各相(U相?V相?W相)的线圈222引出多个引出线50。在此优选实施方式中,有3根引出线50。各引出线50分别与配线板14电连接。各引出线50与配线板14,例如通过焊接而连接。在基底部21的下表面,在引出线50与配线板14连接的部位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马达,其具有:静止部;以及旋转部,其能够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于所述静止部相对旋转,所述旋转部具有:轮毂本体部,其呈圆盘状;以及轴,其沿轴向延伸,所述马达的特征在于,所述轮毂本体部具有:轮毂贯通孔,其贯通所述轮毂本体部,且所述轴固定在所述轮毂贯通孔中;以及轮毂凹部,其从所述轴的外侧面向径向外侧呈环状扩展,并向轴向下侧凹陷,所述轮毂凹部具有:第一脊部,其是构成所述轮毂贯通孔的轴向上侧的内侧面的边缘;第二脊部,其呈环状,并配置在所述第一脊部的径向外侧;第三脊部,其呈环状,并配置在所述第二脊部的径向外侧,且位于比所述第一脊以及所述第二脊部靠轴向上侧的位置;粘接剂,其沿整个周向覆盖所述第一脊部与所述轴的外侧面间的边界,所述粘接剂覆盖所述轴的外侧面且到达所述第二脊部的至少一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秋山俊博八幡笃志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