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家用多功能救生舱,包括上舱、下舱,所述上舱、下舱的连接处通过固定于舱壁外壁上的螺柱连接件连接,所述上舱内上部设置挡板,所述挡板上方形成顶舱,所述挡板下方形成中舱,所述挡板上设置通过防震门栓开关的顶舱门,所述中舱内壁固定两组以上安全带,每组安全带由竖直并列设置的三根安全带组成,每组安全带上方设置头部缓冲墙,所述头部缓冲墙上端固定在挡板下表面,所述中舱上部舱壁上设置两个以上通过防震门栓开关的通风开关,所述中舱侧壁设置由两道以上通过防震门栓开关的主舱门,所述下舱设置底板,所述底板上方为中舱区域,所述底板下方设置储物空间,所述底板上设置通过防震门栓开关的底舱门。(*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为一种家用多功能救生舱,包括上舱、下舱,所述上舱、下舱的连接处通过固定于舱壁外壁上的螺柱连接件连接,所述上舱内上部设置挡板,所述挡板上方形成顶舱,所述挡板下方形成中舱,所述挡板上设置通过防震门栓开关的顶舱门,所述中舱内壁固定两组以上安全带,每组安全带由竖直并列设置的三根安全带组成,每组安全带上方设置头部缓冲墙,所述头部缓冲墙上端固定在挡板下表面,所述中舱上部舱壁上设置两个以上通过防震门栓开关的通风开关,所述中舱侧壁设置由两道以上通过防震门栓开关的主舱门,所述下舱设置底板,所述底板上方为中舱区域,所述底板下方设置储物空间,所述底板上设置通过防震门栓开关的底舱门。【专利说明】家用多功能救生舱
本技术涉及一种紧急避险救生装置,尤其指一种不占空间,移动便捷,外观美观兼具日常功能的家用多功能救生舱
技术介绍
近年来,世界范围自然灾害、地质灾害连年频发,造成大量的人身伤亡及经济损失,而现有的科学技术对很多自然灾害无法做到快速准确的预测、预防,因此当灾难临头时,人们无法快速避难,造成伤亡及财产损失;日常生活中发生火灾等事故时,被波及的人如果不能快速察觉并逃生,则往往会面临更加危险的境地,因此亟需在家中配备必要的避险救生装置,当灾难发生时有效降低伤亡及财产损失,但现有技术中的救生装置往往体积庞大,放置在家中占用空间过大,影响日常生活。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占用空间小,外观美观兼具日常家用功能的家用多功能救生舱。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家用多功能救生舱,包括上舱1、下舱2组成,所述上舱1、下舱2的连接处通过固定于舱壁3外壁上的螺柱连接件15连接,所述上舱I内上部设置挡板12,所述挡板12上方形成顶舱11,所述挡板12下方形成中舱13,所述挡板12上设置顶舱门111,所述顶舱门111通过防震门栓113开关,所述中舱13内壁固定两组以上安全带131,每组安全带131由竖直并列设置的三根安全带组成,所述中舱13的高度可以容纳一个成年人站于其中,所述中舱13的大小可以容纳至少两人相对站立;每组安全带131上方设置头部缓冲墙112,所述头部缓冲墙112上端固定在挡板12下表面,所述头部缓冲墙112采用软体材料制成,所述中舱13上部舱壁上设置两个以上通风开关133,所述通风开关133可通过防震门栓113开启或关闭,所述中舱13侧壁设置主舱门134,所述主舱门134由两道以上防震门栓113开关,所述主舱门134上设置两个以上通风开关133 ;所述下舱2设置底板21,所述底板21上方为中舱13区域,所述底板21下方设置储物空间22,所述底板21上设置底舱门23,所述底舱门23通过防震门栓113开关,所述底舱下端外壁固定托架27,所述托架27下端固定万向轮25,其中,所述中舱13上部适当位置固定环形扶手132。其中,所述上舱I顶部外壁固定上吊环14,所述下舱两端外壁固定侧吊环26。其中,所述中舱13内部固定氧气瓶5。其中,所述舱壁3外侧均匀分布连接数个挂衣钩4。其中,所述上舱I与下舱2连接处、主舱门134与舱体连接处、通风开关133与舱体连接处的接口斜面均向舱体内侧倾斜。其中,所述舱壁3由内到外由软体材料31、钢板32、隔热层33组成,所述软体材料为工程塑料泡沫,所述隔热层为航天隔热材料。其中,所述防震门栓113包括主插板1131、副插板1132两部分组成,所述主插板1131、副插板1132分别固定在舱门、舱体的对应位置,所述主插板1131、副插板1132都具有同轴线的销孔,所述主插板1131的销孔中穿置横插销1133,所述横插销1133中部垂直设置竖插销1134,所述竖插销1134可带动横插销1133在销孔中左右移动,所述主插板1131分别固定第一弹簧夹片1135、第二弹簧夹片1136,所述竖插销1134置于第一弹簧夹片1135时所述防震门栓113开启,所述竖插销1134置于第二弹簧夹片1136时所述防震门栓113关闭。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结构简单,功能完善,救生舱内部设置各种生存必须用品,最大程度的保证了避难人员的人参安全,本救生舱外观简单,体积小,不占空间,且移动方便,放置于家中可作为日常家用设施,对日常生活影响很小,且外形可设计成美观大方的工艺器具,如花瓶等。【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正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图1侧面示意图;图3是图2C-C方向剖视图;图4是图2D-D方向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1内部仰视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1上舱、下舱连接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舱壁结构图;图8是本技术防震门栓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舱壁接口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2立体图;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2正面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衣帽钩结构图。图中标号:1-上舱2-下舱11-顶舱12-挡板13-中舱14-上吊环111_顶舱门131-安全带132-环形扶手112-头部缓冲墙113-防震门栓133-通风开关134-主舱门21-底板22-储物空间23-底舱门25-万向轮26-侧吊环27-托架3-舱壁31-软体材料32-钢板33-隔热层4-挂衣钩41-衣帽钩42-连接孔5-氧气瓶15-螺柱连接件1131-主插板1132-副插板1133-横插销1134-竖插销1135-第一弹簧夹片1136-第二弹簧夹片【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仅是为清楚的说明本技术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下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而这些属于本技术精神所引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中。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1正面示意图,包括上舱1、下舱2,所述上舱1、下舱2的连接处通过固定于舱体外壁上的螺柱连接件15连接,该结构一方面使救生舱的安装拆卸更方便,更重要的是当危险发生时,在救生舱的主舱门无法打开的情况下,救生员可以从救生舱外侧使上舱1、下舱2分离达到救援目的,所述上舱I内侧上部设置挡板12,所述挡板12上方形成顶舱11,所述顶舱11可作为医疗用品储藏室,放置口哨、手电筒、对讲机、急救用品等,所述挡板12下方形成中舱13,所述挡板12上设置顶舱门111,所述顶舱门111通过防震门栓113开关,所述中舱13内壁固定两组以上安全带131,每组安全带131由竖直并列设置的三根安全带组成,所述中舱13的高度可以容纳一个成年人站于其中,所述三根安全带分别用于将人体的上部躯干、腰部、下肢固定在中舱内壁上,防止在剧烈震动中躯干四肢摆动磕碰受伤,所述安全带131的结构、强度也可以让体型较小的小孩、体型较胖的人员身体得到良好的固定,所述中舱13的大小最少可以容纳两人相对站立,如增大中舱13半径,同时增加安全带131的组数,可以容纳更多人员,每组安全带131上方设置头部缓冲墙112,所述头部缓冲墙112上端固定在挡板12下表面,所述头部缓冲墙112采用软体材料制成,所述中舱13上部适当位置固定环形扶手132,剧烈晃动时人可以握住环形扶手132避免损伤,所述中舱13上部舱壁上设置两个以上通风开关133,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家用多功能救生舱,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舱(1)、下舱(2)组成,所述上舱(1)、下舱(2)的连接处通过固定于舱壁(3)外壁上的螺柱连接件(15)连接,所述上舱(1)内上部设置挡板(12),所述挡板(12)上方形成顶舱(11),所述挡板(12)下方形成中舱(13),所述挡板(12)上设置顶舱门(111),所述顶舱门(111)通过防震门栓(113)开关,所述中舱(13)内壁固定两组以上安全带(131),每组安全带(131)由竖直并列设置的三根安全带组成,所述中舱(13)的高度可以容纳一个成年人站于其中,所述中舱(13)的大小可以容纳至少两人相对站立;每组安全带(131)上方设置头部缓冲墙(112),所述头部缓冲墙(112)上端固定在挡板(12)下表面,所述头部缓冲墙(112)采用软体材料制成,所述中舱(13)上部舱壁上设置两个以上通风开关(133),所述通风开关(133)可通过防震门栓(113)开启或关闭,所述中舱(13)侧壁设置主舱门(134),所述主舱门(134)由两道以上防震门栓(113)开关,所述主舱门(134)上设置两个以上通风开关(133);所述下舱(2)设置底板(21),所述底板(21)上方为中舱(13)区域,所述底板(21)下方设置储物空间(22),所述底板(21)上设置底舱门(23),所述底舱门(23)通过防震门栓(113)开关,所述底舱下端外壁固定托架(27),所述托架(27)下端固定万向轮(2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洪涛,
申请(专利权)人:刘洪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