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浅海牡蛎单体养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288637 阅读:2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06 14: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浅海牡蛎单体养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精卵获得、受精与孵化、幼虫培育、采苗、海区牡蛎苗种中间培育、牡蛎中苗脱基、牡蛎单体装筐养殖等。目前牡蛎单体养殖均采用室内培育的单体苗直接放置海区养殖,由于蛎苗小,养殖笼网目小,养殖笼易被海区浮泥堵塞,且蛎苗易互相堆积,生长慢,成活率低。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牡蛎单体养殖效果不理想、牡蛎生长慢和成活率低等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简便、可操作性强,养殖单体牡蛎生长快、成活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包括如下步骤:精卵获得、受精与孵化、幼虫培育、采苗、海区牡蛎苗种中间培育、牡蛎中苗脱基、牡蛎单体装筐养殖等。目前牡蛎单体养殖均采用室内培育的单体苗直接放置海区养殖,由于蛎苗小,养殖笼网目小,养殖笼易被海区浮泥堵塞,且蛎苗易互相堆积,生长慢,成活率低。本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牡蛎单体养殖效果不理想、牡蛎生长慢和成活率低等问题。本专利技术方法简便、可操作性强,养殖单体牡蛎生长快、成活率高。【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领域,具体地涉及。
技术介绍
牡虫厉(Ostreidae)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珍珠贝目(Pterioidae)、牡蛎科(Ostreidae),是重要的海洋生物。其肉味鲜美,营养价值较高,素有“海中牛奶”之美称,是世界各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对象,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养殖产量最大的经济贝类。中国牡蛎产量居全球首位,占世界牡蛎产量83%以上。但与牡蛎养殖大国极不相称的是目前我国牡蛎仍沿用传统养殖方式,产值低,养殖效益不高,与国外牡蛎价格相比相差甚远。而单体牡蛎生长速度快、大小均匀、壳形美观,市场需求量大,且价格高,因此开发高效实用的牡蛎单体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对于提高牡蛎商品价值和经济效益有着积极作用,牡蛎单体养殖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牡蛎单体养殖大都采用室内培育的单体苗直接放置海区养殖,由于蛎苗小,养殖笼网目小,养殖笼易被海区浮泥堵塞,且蛎苗易互相堆积,生长慢,成活率低。本专利技术采用灰色塑料片室内育苗室附苗,后移至海区进行苗种中间培育,培育至中苗(壳长4-5cm)后进行脱基,最后牡蛎单体中苗装框养殖的技术方法,该技术创新了牡蛎育苗和单体养殖工艺,解决了现有牡蛎单体养殖效果不理想、牡蛎生长慢和成活率低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以解决上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它包括如下步骤:I)精卵获得:从牡蛎养殖群体中挑选2龄以上,壳型规整,性腺饱满的个体作为亲贝。亲贝雌雄配比为40-60:1,亲贝阴干8-10小时,再放入产卵池排放或采用解剖法获取精卵;2)受精与孵化:精液浓度以每个卵子周围3-4个精子为宜,精液过多时采用沉淀法洗卵2-3次;受精卵密度100-200个/ml,微充气,孵化水温20_30°C ;受精卵发育至D型幼虫时采用虹吸方法分池培育;3)幼虫培育:D型幼虫培育密度控制在8-12个/ml,随着幼虫生长逐渐降低密度,至匍匐幼虫密度降至1-2个/ml ;每日换水2次,每次换水30% -50%,幼虫附着后增至60% -100% ;D型幼虫开始投喂金藻,日投饵量从初期的1-2万细胞/ml逐渐增至中期2_3万细胞/ml,后期3-4万细胞/ml,幼虫发育至壳顶后期添加扁藻,日投饵量为1_2万细胞/ml ;在幼虫培育期间适当投喂角毛藻或小球藻,幼虫培育期间水温20-30°C,盐度23-28,pH值 8.0-8.5 ;4)采苗:当幼虫生 长至壳长320-330um,70-80%出现眼点时开始投放采苗器,采苗器采用无毒材料制作的灰色塑料片,塑料片规格为长20-30cm,宽l-3cm,厚0.1-0.3cm ;用60-80丝聚乙烯绳将洗净的塑料片串在一起,绑在横杆上悬挂于育苗池水面下60-80cm处采苗,每立方米水体投放塑料片30-40串;每片塑料片附苗20-30个;蛎苗长至壳长1-2mm左右即可移至海区养殖;5)海区牡蛎苗种中间培育:将已附上蛎苗的采苗器移至海区养殖;养殖海区应选择在水质好、水流流畅、海水盐度稳定,最低潮时水深在5米以上,养殖设施由一根PVC浮纹绳为主体,两端用同规格的锚绳与海底的桩脚连接固定;具体设置为每列相距2-3m在海底打上木桩固定于海底,然后用绳子一端连结木桩,另一端浮于水面做为连接浮纹绳的母绳,绳子直径为14~16mm ;每行浮纹绳长100-120m,与两边海底木桩母绳连接固定,每35-45行为一养殖小区,每小区相隔8-12m,每条浮纹绳上每隔2_4m缚上一个直径40~60cm浮球,相邻两条浮纹绳每间隔30-35cm横挂一条蛎绳;经过海区中间培育,蛎苗长至壳长 4_5cm ; 6)牡蛎中苗脱基:当蛎苗长至4_5cm时,弯曲牡蛎附着基塑料片,蛎苗便顺利脱落,形成单体牡蛎苗,单体牡蛎苗不受任何机械损伤,脱基成活率90%以上;7)牡蛎单体装筐养殖:将剥离的单体牡蛎苗装入养殖筐,养殖筐为规格40-50X30-40X12-15cm的塑料筐,塑料筐四周和底部有孔,以利于流水通畅;每筐装入壳长4-5cm蛎苗25-30个,用绳子将多个筐叠成一串,上面筐加盖,以免海浪将牡蛎冲出筐外;将每串养殖筐挂于海上养殖,养殖采用延绳式养殖方式;养殖期间定期清理附着生物,随着牡蛎生长逐步疏苗,减少密度,当单体牡蛎生长至规格10-12个/kg时,每筐装牡蛎20-24个,单体牡蛎生长至规格6-8个/kg时即达商品规格。在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步骤4)中,塑料片每串16-20片,片距13-17cm。在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步骤4)中,在水温25-29°C,幼虫固着后经5_6天培育,贩苗可长至壳长l_2mm。在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步骤5)中,在水温24_30°C条件下,经过80-90天海区培育,贩苗可长至壳长4_5cm。在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步骤7)中,用绳子将6-8个筐叠成一串,上面筐加盖。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牡蛎单体养殖效果不理想、牡蛎生长慢和成活率低等问题。采用本专利技术方法,在水温28-29°C条件下,从D型幼虫培育至匍匐幼虫约需14-18天;在水温24-30°C条件下,经过80-90天海区培育,蛎苗可长至壳长4_5cm,成活率可达80%以上;当蛎苗长至4-5cm时,蛎苗脱基形成单体牡蛎苗,脱基成活率90%以上;在福建中部海区,壳长4-5cm的单体牡蛎苗养至商品规格(6-8个/kg) 16-18个月,成活率85%以上。本专利技术方法简便、可操作性强,养殖单体牡蛎生长快、成活率高。【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以下以葡萄牙牡蛎单体养殖方法做为实施例I)葡萄牙牡蛎工厂化人工育苗①精卵获得从葡萄牙牡蛎养殖群体中挑选2龄以上,壳高8cm以上,壳型规整,性腺饱满的个体作为亲贝。将亲贝(雌雄配比为50:1)阴干8-10小时,再放入产卵池排放或采用解剖法获取精卵。②受精与孵化精液浓度以每个卵子周围3-4个精子为宜,精液过多时采用沉淀法洗卵2-3次。受精卵密度100-200个/ml,微充气,孵化水温20-30°C。受精卵发育至D型幼虫期时采用虹吸方法分池培育。③幼虫培育 D型幼虫培育密度控制在10个/ml左右,随着幼虫生长逐渐降低密度,至匍匐幼虫密度降至1-2个/ml。每日换水2次,每次换水30% -50%,幼虫附着后增至60% -100%。D型幼虫开始投喂金藻,日投饵量从初期的1-2万细胞/ml逐渐增至中期2-3万细胞/ml,后期3-4万细胞/ml,幼虫发育至壳顶后期添加扁藻,日投饵量为1-2万细胞/ml。在幼虫培育期间可适当投喂角毛藻或小球藻。幼虫培育期间水温20-30°C,盐度23-28,pH值8.0-8.5。在水温28-29°C条件下,从D型幼虫培育至匍匐幼虫约需14-18天。④采苗当幼虫生长至壳长320-330um,7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浅海牡蛎单体养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精卵获得:从牡蛎养殖群体中挑选2龄以上,壳型规整,性腺饱满的个体作为亲贝;亲贝雌雄配比为40‑60:1,亲贝阴干8‑10小时,再放入产卵池排放或采用解剖法获取精卵;2)受精与孵化:精液浓度以每个卵子周围3‑4个精子为宜,精液过多时采用沉淀法洗卵2‑3次;受精卵密度100‑200个/ml,微充气,孵化水温20‑30℃;受精卵发育至D型幼虫时采用虹吸方法分池培育;3)幼虫培育:D型幼虫培育密度控制在8‑12个/ml,随着幼虫生长逐渐降低密度,至匍匐幼虫密度降至1‑2个/ml;每日换水2次,每次换水30%‑50%,幼虫附着后增至60%‑100%;D型幼虫开始投喂金藻,日投饵量从初期的1‑2万细胞/ml逐渐增至中期2‑3万细胞/ml,后期3‑4万细胞/ml,幼虫发育至壳顶后期添加扁藻,日投饵量为1‑2万细胞/ml;在幼虫培育期间适当投喂角毛藻或小球藻,幼虫培育期间水温20‑30℃,盐度23‑28,pH值8.0‑8.5;4)采苗:当幼虫生长至壳长320‑330um,70‑80%出现眼点时开始投放采苗器,采苗器采用无毒材料制作的灰色塑料片,塑料片规格为长20‑30cm,宽1‑3cm,厚0.1‑0.3cm;用60‑80丝聚乙烯绳将洗净的塑料片串在一起,绑在横杆上悬挂于育苗池水面下60‑80cm处采苗,每立方米水体投放塑料片30‑40串;每片塑料片附苗20‑30个;蛎苗长至壳长1‑2mm左右即可移至海区养殖;5)海区牡蛎苗种中间培育:将已附上蛎苗的采苗器移至海区养殖;养殖海区应选择在水质好、水流流畅、海水盐度稳定,最低潮时水深在5米以上;养殖设施由一根PVC浮纹绳为主体,两端用同规格的锚绳与海底的桩脚连接固定;具体设置为每列相距2‑3m在海底打上木桩固定于海底,然后用绳子一端连结木桩,另一端浮于水面做为连接浮纹绳绳的母绳,绳子直径为14~16mm;每行浮纹绳绳子长100‑120m,与两边海底木桩母绳连接固定,每35‑45行为一养殖小区,每小区相隔8‑12m,每条浮纹绳上每隔2‑4m缚上一个直径40~60cm浮球,相邻两条浮纹绳每间隔30‑35cm横挂一条蛎绳;经过海区中间培育,蛎苗长至壳长4‑5cm;6)牡蛎中苗脱基:当蛎苗长至4‑5cm时,弯曲牡蛎附着基塑料片,蛎苗便顺利脱落,形成单体牡蛎苗,单体牡蛎苗不受任何机械损伤,脱基成活率90%以上;7)牡蛎单体装筐养殖:将剥离的单体牡蛎苗装入养殖筐,养殖筐为规格40‑50cm×30‑40cm×12‑15cm的塑料筐,塑料筐四周和底部有孔,以利于流水通畅;每筐装入壳长4‑5cm蛎苗25‑30个,用绳子将多个筐叠成一串,上面筐加盖,以免海浪将牡蛎冲出筐外;将每串养殖筐挂于海上养殖,养殖采用延绳式养殖方式;养殖期间定期清理附着生物,随着牡蛎生长逐步疏苗,减少密度,当单体牡蛎生长至规格10‑12个/kg时,每筐装牡蛎20‑24个,单体牡蛎生长至规格6‑8个/kg时即达商品规格。...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志南宁岳祁剑飞巫旗生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水产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