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曹海平专利>正文

立式折叠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84846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05 11: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立式折叠支架,特点是包括二根以上水平排列的水平承托杆、四根以上的支撑脚、二根以上的第一下折杆、二根以上的第二下折杆、二根以上的第一上折杆及二根以上的第二上折杆;其中每二根支撑脚支撑一根水平承托杆的两端,二根支撑脚的上端分别通过第一连接结构及第二连接结构可翻转的设置在水平承托杆的两端;第一下折杆的上端与第一上折杆的下端转动连接,第二下折杆的上端与第二上折杆的下端转动连接,第一下折杆的下端及第二上折杆的上端分别转动的连接在一根支撑脚的下端及上端,第二下折杆的下端及第一上折杆的上端分别转动的连接在另一根支撑脚的下端及上端,第一下折杆与第二下折杆转动连接并可定位。其优点为:支撑力大,可以放置较重的东西,稳定性好,结构简单,容易折叠及展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立式折叠支架,特点是包括二根以上水平排列的水平承托杆、四根以上的支撑脚、二根以上的第一下折杆、二根以上的第二下折杆、二根以上的第一上折杆及二根以上的第二上折杆;其中每二根支撑脚支撑一根水平承托杆的两端,二根支撑脚的上端分别通过第一连接结构及第二连接结构可翻转的设置在水平承托杆的两端;第一下折杆的上端与第一上折杆的下端转动连接,第二下折杆的上端与第二上折杆的下端转动连接,第一下折杆的下端及第二上折杆的上端分别转动的连接在一根支撑脚的下端及上端,第二下折杆的下端及第一上折杆的上端分别转动的连接在另一根支撑脚的下端及上端,第一下折杆与第二下折杆转动连接并可定位。其优点为:支撑力大,可以放置较重的东西,稳定性好,结构简单,容易折叠及展开。【专利说明】立式折叠支架
本技术涉及一种立式折叠支架,尤其涉及一种地摊折叠支架。
技术介绍
现有的地摊折叠支架包括二根以上水平承托杆及二组以上交叉设置的支撑脚,支撑脚的上端与水平承托杆转动连接。使用时,可以将整个支架民开,在水平承托杆摆放物件,不使用时,可以将支架折叠,达到收藏的目的。但该地摊折叠支架的支撑脚的支撑力小,因此现有的地摊折叠支架稳定性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支撑力大,可以放置较重的东西,稳定性好,结构简单的立式折叠支架。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种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其是一种立式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二根以上水平排列的水平承托杆;四根以上的支撑脚,其中每二根所述支撑脚支撑一根水平承托杆的两端,二根支撑脚的上端分别通过第一连接结构及第二连接结构可翻转的设置在水平承托杆的两端;以及二根以上的第一下折杆、二根以上的第二下折杆、二根以上的第一上折杆及二根以上的第二上折杆;其中所述第一下折杆的上端与第一上折杆的下端转动连接,第二下折杆的上端与第二上折杆的下端转动连接,第一下折杆的下端及第二上折杆的上端分别转动的连接在一根支撑脚的下端及上端,第二下折杆的下端及第一上折杆的上端分别转动的连接在另一根支撑脚的下端及上端,第一下折杆与第二下折杆转动连接并可定位。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呈倒“L”形,第一连接结构的横臂与水平承托杆的一端部转动连接,第一连接结构的纵壁与一根支撑脚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呈倒“L”形,第二连接结构的横臂与水平承托杆的另一端部转动连接,第二连接结构的纵壁与另一根支撑脚的上端转动连接;第二连接结构的横臂长度大于第一连接结构的横臂的长度。所述水平承托杆包括外杆及内杆,所述内杆的一端插在外杆的一端中并可水平移动及定位,外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连接结构与一根支撑脚连接,内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结构与另一根支撑脚连接。在本技术方案中,还包括使支撑脚与水平承托杆垂直定位的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定位卡座及碰珠,所述定位卡座安装在水平承托杆上,所述碰珠安装在支撑脚上,或所述定位卡座安装在支撑脚上,所述碰珠安装在水平承托杆上。在所述第一下折杆上设有第一凹陷位,在所述第二下折杆上设有第二凹陷位,所述第一凹陷位与第二凹陷位通过螺栓转动连接,第一凹陷位与第二凹陷位配合限制第一下折杆与第二下折杆的转动角度。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另一种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其是一种立式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二组以上水平排列的水平承托杆结构,每组水平承托杆结构包括二根水平承托杆,二根水平承托杆通过第三连接结构转动连接并可折叠;六根以上的支撑脚,其中每二根所述支撑脚支撑一组水平承托杆结构的二根水平承托杆的端部,二根支撑脚的上端分别通过第一连接结构及第二连接结构可翻转的设置在二根水平承托杆的端部,又一根支撑脚的上端与第三连接结构转动连接;以及三根以上的第一下折杆、三根以上的第二下折杆、三根以上的第一上折杆及三根以上的第二上折杆;其中所述第一下折杆的上端与第一上折杆的下端转动连接,第二下折杆的上端与第二上折杆的下端转动连接,第一下折杆的下端及第二上折杆的上端分别转动的连接在一根支撑脚的下端及上端,第二下折杆的下端及第一上折杆的上端分别转动的连接在另一根支撑脚的下端及上端,第一下折杆与第二下折杆转动连接并可定位。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呈倒“L”形,第一连接结构的横臂与水平承托杆的一端部转动连接,第一连接结构的纵壁与一根支撑脚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呈倒“L”形,第二连接结构的横臂与水平承托杆的另一端部转动连接,第二连接结构的纵壁与另一根支撑脚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结构呈“T”形,第三连接结构的横臂两端分别与二根水平承托杆转动连接,第三连接结构的纵臂与一根支撑脚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水平承托杆包括外杆及内杆,所述内杆的一端插在外杆的一端中并可水平移动及定位,外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连接结构与一根支撑脚连接,内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结构与另一根支撑脚连接。在本技术方案中,还包括使支撑脚与水平承托杆垂直定位的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定位卡座及碰珠,所述定位卡座安装在水平承托杆上,所述碰珠安装在支撑脚上,或所述定位卡座安装在支撑脚上,所述碰珠安装在水平承托杆上。在所述第一下折杆上设有第一凹陷位,在所述第二下折杆上设有第二凹陷位,所述第一凹陷位与第二凹陷位通过螺栓转动连接,第一凹陷位与第二凹陷位配合限制第一下折杆与第二下折杆的转动角度。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为:支撑力大,可以放置较重的东西,稳定性好,结构简单,容易折叠及展开。【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立体图;图2是图1是局部A的放大图;图3是图1的局部B的放大图;图4是图1的局部C的放大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折叠状态图;图6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立体图;图7本技术实施例三的立体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三的俯视图;图9是图7的D-D断面放大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四的立体图;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四的折叠状态图;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五的立体图;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六的立体图;图14是本技术实施例七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此夕卜,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互相结合。在本技术描述中,术语“上”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而不是要求本技术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及“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实施例一如图1至5所示,其是一种立式折叠支架,包括:二根水平排列的水平承托杆2 ;四根支撑脚4,支撑脚4的数量是水平承托杆2的二倍,其中每二根所述支撑脚4支撑一根水平承托杆2的两端,二根支撑脚4的上端分别通过第一连接结构I及第二连接结构3可翻转的设置在水平承托杆2的两端,这样二根支撑脚可以翻转后折叠在一根水平承托杆2上;当展开时,支撑脚4垂直的支撑水平承托杆2,提高了整个支架的支撑能力;以及二根第一下折杆7、二根第二下折杆8、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立式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二根以上水平排列的水平承托杆(2);四根以上的支撑脚(4),其中每二根所述支撑脚(4)支撑一根水平承托杆(2)的两端,二根支撑脚(4)的上端分别通过第一连接结构(1)及第二连接结构(3)可翻转的设置在水平承托杆(2)的两端;以及二根以上的第一下折杆(7)、二根以上的第二下折杆(8)、二根以上的第一上折杆(9)及二根以上的第二上折杆(5);其中所述第一下折杆(7)的上端与第一上折杆(9)的下端转动连接,第二下折杆(8)的上端与第二上折杆(5)的下端转动连接,第一下折杆(7)的下端及第二上折杆(5)的上端分别转动的连接在一根支撑脚(4)的下端及上端,第二下折杆(8)的下端及第一上折杆(9)的上端分别转动的连接在另一根支撑脚(4)的下端及上端,第一下折杆(7)与第二下折杆(8)转动连接并可定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海平
申请(专利权)人:曹海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